天天看点

品读|书不尽的民族记忆,道不完的百年乡愁——简评《望乡台》

作者:封面推荐

文/谭笑

“临高台,望故乡。地千里,天一方。”久戍不归或流落他方的古人常在望乡台上诉说对故土的眷恋。就连神话传说里的亡灵,也要登上望乡台回望,与前世今生做最后的告别。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望乡台始终是一个带有浓烈乡愁气息的意象。作家赵伟用一部《望乡台》向读者呈现了他的世纪回望和百年乡愁……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一百年间发生在大山深处一座四合院里的故事,围绕赵家、任家、陈家等几个家族几代人的悲欢离合,讲述了农耕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以及人们的思想、生存状态。国仪、玉珍夫妇一生坚守对周掌柜的承诺,保护周掌柜托付的皮箱,无怨无悔。后代德辉与树兰继承了传统家风和父辈身上的优秀品质,虽历经磨难却不改心中的处世信仰和做人准则。子归、思凡——一群新时代的年轻人打破传统、背井离乡,但经历了事态变迁、命运沉浮,最终也参悟到生存的不易。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段八、青姑、赵默问……每个人都是历史大转折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在二十世纪百年风云变幻中,他们的命运与生活沉淀、凝结成了中国乡村百年巨变的缩影。

品读|书不尽的民族记忆,道不完的百年乡愁——简评《望乡台》

《望乡台》向读者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群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时代的变化牵动着每个个体的命运,几代人的宿命以及经历的困苦和悲剧更多的是来源于面对时代所产生的无力感。《望乡台》的故事构架和格局无疑是宏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这样宏大背景的作品有很多,许多作者热衷于塑造伟人、英雄,平凡人物、普通角色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沦为配角、乃至龙套角色,因而不光是那些作品中时代变迁、感时伤怀所渲染的悲壮浓烈略显空洞疏远,更重要的是那些作品似乎无法回答究竟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无法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落在纸上。而《望乡台》则恰恰从普世的价值观出发,真实可信地还原了那个动荡、变迁的时代下几个家族、几代底层人民命运的跌宕起伏,这也正是作者赵伟的创作初衷:“我也是想为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树碑立传,想写这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命运。”同样,每一个看似单薄、渺小的个体也都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缩影。作者在开章词中写道:“《望乡台》文稿原为赵氏一族家史,执笔者学粗识浅,不懂家史写法,把家史当家事,不忆祖先功业,却将祖父之辈如何生存度日写得细致入微,自称鄙视勾斗争夺,拒绝脂粉风花,远离王侯将相,不谈达官贵人,莫一字花哨,无半句玄虚!”柴米油盐、婚丧嫁娶,这些看似平淡、琐屑的日常家事累积成了赵氏一族的家史,家长里短中渗透着百年激荡与时代变迁。一部部家史缜密地编织在一起,便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国事和国史。作者遵循这一理念,使国事与家事紧密串联,将发生在赵家的故事嵌入二十世纪新旧交替、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之中,以严肃却又质朴的口吻向世人传递了上个世纪的时代、社会风貌和以大巴山为缩影的中国乡村的百年沧桑巨变。

老官庙四合院中的人们偏居于大山深处,与外界交流时要面临难以逾越的空间阻隔,长期以来的与世隔绝造成了这里人们精神和思想上的封闭。对于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来说,“乡下 ”、“土地 ”、“庄稼 ”早已成为他们精神上的依傍,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二十世纪是历史上重要的转折和变革时代,帝制终结,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乡村城镇化……众多历史性变革如同一个个潮头一样纷沓而至,现代文明以俯冲的姿态闯入古老的乡村,彻底打破了属于边地传统乡村的宁静与悠然,一系列剧变使得原本世代以耕种为生的庄稼人被迫卷入时代的浪潮。当汽车、飞机开进了深山,当见证了千百年农耕文明的镰刀锄头被收集进农具博物馆,当新思想狠狠地冲击着世世代代信奉的理念,面临着环境与精神双重困境的普通百姓该何去何从?

农业文明如何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型?动荡、变革之下的社会个体会有怎样的精神与人性去向?对于这些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个有着大巴山生活经历、心心念念钟情于故乡的作家很难熟视无睹。“不同的文化地理,对作家的生命感觉和写作形态起了不同的模塑作用,作家的地域情感对其文学写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汪娟:《文化地理学与中国文学研究概观》,《吉首大学校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04页)这也使得赵伟宿命似地成为远去的农业文明的追忆者。他用一部《望乡台》对传统农耕文明进行了深刻的现代性反思和追问,并借用书中主人公的身份表达了自己的领悟。

《望乡台》中,国仪、玉珍一代,代表着传统社会的劳动人民,他们面对环境的变迁和命运的不公,从不怨天尤人,内心的做人准则也未曾有过丝毫动摇。他们安分守己,不争、无求,坦然、恬淡地面对变幻无常的生活,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消解重重巨变带来的苦难。这种为人处事的品德延续到德辉、树兰这一代,但再往后,由于社会变动出现断层,到子归、思凡一代人,深受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观念的影响,他们对于一些传统理念和旧的思想产生了反叛和抗拒心理。伴随着精神上的迷失、困顿,他们逃离了这片世世代代得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以一种无畏和不自知的心态去探索他们的新世界。但兜兜转转一大圈,增长了阅历也沉淀了心性,再来看这个世界,他们却发现从前自认为是束缚的家规家训和长辈言传身教的道理才是做人之本、生存之根,无论社会形态如何转变都不可抛弃,理应血脉传承。

所谓传承,是望乡台老官庙下祖祖辈辈人信仰的传统,是熏陶、规范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家规家训,是从父辈身上一脉相承的精神品格,亦是萦绕在耳边,流淌在血液里的古老民谣……

“蚂蚁蚂蚁你好忙,爬呀爬呀去何方?我要爬上望乡台,去看家里爹和娘!”(《望乡台•玉皇问》)。“哭的哭来笑的笑,大伙去赶老官庙。老官庙的戏楼上好热闹,哭的哭来笑的笑”(《望乡台•哭笑》)……作者在每一章都以一首短小精悍的民谣开启全篇,一百章,一百首民谣,勾勒出了一个质朴、鲜活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老官庙、四合院。民谣,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足以将一个地域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文化信仰、伦理道德展现得淋漓尽致。百余首民谣,生动、立体地再现了扎根在那片土地的最底层劳动人民及其千百年来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全貌。作者将这些民谣巧妙地融入创作,这本身也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故事中,牙牙学语的孩子甚至都可以哼唱几句民谣,民谣在这一次一次不经意的歌唱声中,得以世代流传,生生不息。赵伟也在以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歌谣继续传唱。他曾说:“民谣是古文化,是这个地方的历史,是我们思想的‘故乡’,而我的小说是现代故事,想用这种结构形成‘古今对应’的效果,也是一种‘望乡’,文化望乡。”在《望乡台》中,无论是情节的设定,还是民谣、乡谚、俚语的运用,无不流露着作家对于母语文化的关切和坚守。作者有意识地赋予《望乡台》一个文学命题——审视我们的母语文化,守住民族的根。纵观整部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对于文化传承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使得《望乡台》成为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张志忠先生曾用一番妙语评价该书:“《望乡台》是一剂心灵的清醒剂,它抚慰读者的心灵,也唤起读者对精神家园、乡土传统的向往和寻找,使人们从现实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得到内心世界的拓宽和镇静。”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将目光的焦点放在身前的道路上,习惯放眼未来,却忽视了身后曾经走过的道路,而作者赵伟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选择以一种“回望”的方式探寻他所生活过的土地。“望乡”不仅仅是对于那片故土的回望,也是对即将逝去的乡土传统和精神家园的回望,还是对二十世纪百年历史的一个回望。肖春飞先生称赞《望乡台》抒写了百年乡愁。这乡愁是厚重的,它早已超越了个人化的情感,在这份乡愁背后承载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作家蒋韵在《我们正在失去什么》一文中提到:从文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学对世界最独特的贡献不是关于苦难、爱情的表达,而是将乡愁和巨大的生命悲情高度意象化、象征化,成为整个民族灵魂的印记。《望乡台》——浓浓乡愁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于故土的眷恋,也将属于我们民族的记忆重新唤醒。

【作者简介】

谭笑,黑龙江省伊春市人。现为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2020级本科生,曾在《天津诗人》等发表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