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玩遊戲一定會上瘾?孩子沉迷遊戲背後,是誰的鍋?

“中國赢了!”今年撸啊撸EDG獲得冠軍,各大高校男生興奮得好像過年一樣徹夜狂歡,遊戲究竟有何種魅力,可以這般刺激年輕人的神經,不管如何争議,這也是中國某層面的一次勝利。關于遊戲的是是非非再次激發人們的思考,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曆:“再玩一把就睡覺”,經常成為一個空頭支票,今天隊長就掰扯掰扯這個“成瘾性”。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請給隊長來個強烈推薦,咱們馬上開始。

玩遊戲一定會上瘾?孩子沉迷遊戲背後,是誰的鍋?

沉迷遊戲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将“遊戲成瘾”列入了成瘾性疾病章節,一時間“遊戲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大家知道嗎?遊戲的成瘾性跟遊戲本身的關系不大,它的作用機制并不像酒精、尼古丁一樣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而是大腦裡的"激勵回報"機制的持續刺激作用。接下來隊長用比較通俗的說法來解釋一下。

要搞明白成瘾性,我們就要了解多巴胺的作用,我們大腦本身就存在這樣一個獎勵機制,凡是有利于生存和基因延續的事情都會獲得大腦的獎勵,比如吃美味的食物,賺到了錢,愛上一個人······大腦就開始分泌多巴胺,是以多巴胺就是大腦給我們身體工廠發的“工資”,如果工資隻能存在銀行,你也不至于興奮,我們都知道工資可以用來買很4多東西,滿足你的各項需求,這才是發工資開心的原因,是以大腦還要有個叫做“多巴胺D2受體”的東西,就是工資消費的地方,這個D2越多,你就會越開心。如果沒地消費,你這工資也就沒有用武之地,自然開心不起來。

玩遊戲一定會上瘾?孩子沉迷遊戲背後,是誰的鍋?

遊戲

好了,什麼情況下D2會減少?研究已經證明,社會壓力會直接導緻D2減少,比如:得到的關懷減少,社會地位下降、失業等等,總之這種壓力無一例外會讓人産生強烈的無助感。D2少了,大腦獎勵敏感性增高,也就是不容易感受到獎勵的快樂,沒辦法,就隻好強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你快樂的源泉會像“無底洞”一樣填不滿,然後進入惡性循環。

據2007的一項調查:大約有12%的遊戲玩家達到了成瘾的程度。你可以試着問問自己:是否喪失了玩遊戲的控制能力?為了玩遊戲放棄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盡管已經有了明顯的負面作用,卻根本停不下來?如果是肯定的回答,那麼你可能存在“遊戲成瘾性”。

玩遊戲一定會上瘾?孩子沉迷遊戲背後,是誰的鍋?

再加上遊戲具備的廉價+便捷+可持續性強的特點,這是一種超級成本效益的娛樂方式。可以這麼說遊戲的設計者會從畫面、音樂、獎勵機制等方式,巧妙的把你的快感和遊戲操作結合在一起。這一切的祖師爺其實與遊戲八竿子打不着,這套設計是一個叫做——斯金納的心理學家發明,他本來是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曾經成功的讓鴿子學會打兵乓球。他的理論研究就奠定了遊戲設計的心理學基礎,設計出一套上瘾回路。我們喜歡玩遊戲也不全是我們的錯,因為遊戲本就是個美麗的漩渦。

知道這其中的"上瘾"閉環,我們可以在某些地方掐斷閉環,它也就滾不成一個圓,你可以嘗試減弱遊戲的感官刺激,比如隻開效果音,關閉音樂和人物語言;降低畫面質感,去掉彩色,換成黑白色。想象一下迪廳關掉音樂和燈光群魔亂舞的場景·······還有你可以嘗試更高端的遊戲,算是“以毒攻毒”,因為遊戲也被成為第九藝術嘛,脫離一些低級的遊戲刺激;或者改玩劇情單機遊戲,脫離無窮無盡的遊戲背景·······如果有想要打職業的,可以進入一些遊戲訓練營試試,十個有九個會堅持不下去,娛樂和職業有着千差萬别的·。不過這些浮于表面的方法可能對真的“成瘾性”的人們來說并不好用。

玩遊戲一定會上瘾?孩子沉迷遊戲背後,是誰的鍋?

總結一下就是自我滿足不夠,現實裡某方面越“苦”的孩子,越容易沉迷于遊戲。有一個著名的“猴子成瘾”實驗,先用藥物分别讓猴子成瘾,再讓猴子們生活在一起,因為天性它們自然會選出一個“猴王”,這個猴王對藥物的成瘾性就下降了,而社會地位低的猴子更依賴藥物了,再次分開之後,猴王沒有了這些社會的成就感,也快速恢複到成瘾性。

話說回來,是誰在創造成瘾性的條件?尤其是孩子們,到底是誰讓他們産生了壓力,并感到這樣的無助?早就有無數的研究表明,遊戲成瘾性與青少年自尊水準低是正向相關的,孩子們的壓力主要來源是家庭、學校和同伴,絕大多數的壓力是不可避免存在的,而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應對這些壓力的重要緩沖。因為孩子終究是孩子,不同于成年人,很多壓力是他們無法正面改變的,是以産生的無助感更加強烈a,直接導緻D2的減少,那麼成瘾的可能性就更大也就能了解了。

“冷漠”是成瘾性人群的特點,其實看似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的态度,背後都是極度渴望成就感,贊譽,控制感,而沉迷于遊戲的人隻能在遊戲世界裡獲得了。如果孩子的那些渴望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解和支援,那些壓力可以得到釋放和疏導,為什麼非要在遊戲中獲得。對于成年人來說也是如此。

玩遊戲一定會上瘾?孩子沉迷遊戲背後,是誰的鍋?

說一些父母不愛聽的話, 如果孩子有“遊戲成瘾性”能否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控制成瘾性”,“推卸責任成瘾性”,“無法好好交流成瘾性”玩遊戲本身并不是壞事,是誰把孩子們推往遊戲成瘾性的漩渦中,我們是要體驗遊戲的快樂,而不是隻能遊戲中去體驗人生。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歡迎大家踴躍讨論。生活很美好,感謝有你們,咱們不見不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