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大雅公劉》本事辨

作者:鄉願cq

獻詞:學習郭靜雲!厘清先周史,舍我其誰?

笃公劉,匪居匪康。迺埸迺疆,迺積迺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笃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迺宣,而無永歎。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笃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岡,廼觏于京。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笃公劉,于京斯依,跄跄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笃公劉,既溥既長,既景迺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笃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廼理,爰衆爰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迺密,芮鞠之即。

《詩大雅公劉》本事辨

毛序: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涖政,戒以民事,美公劉之厚於民,而獻是詩也。

毛傳:公劉居于邰,而遭夏人亂,迫逐公劉,公劉乃辟中國之難,遂平西戎,而遷其民邑于豳焉。

姚際恒:不窋以失官而犇于戎狄之間,公劉為不窋之孫,乃自戎狄處遷,非自邰遷也。

戴震《詩考正》:不窋已上,世為後稷之官,不知凡幾傳之不窋,然後失其官也。《史記 · 周本紀》:“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後稷卒,子不窋立。” 亦謂最後之為後稷者卒,其子不窋立也。夏之衰,疑在孔甲時。孔甲之後,帝臯、帝發、帝桀。不窋之後,鞠、公劉。此代系不甚遠也。”

陳奂疏:戴說是矣。不窋及夏衰在孔甲時。公劉遭夏亂,乃在帝桀世,亦既章章可考。……《後漢書 · 西羌傳》:“後桀之亂,畎夷人居邠、岐之間。成湯既興,伐而攘之。” 則毛傳所雲“公劉平西戎”者,蓋在此時也。要之,唐虞以來,終夏之世,國於邰;夏末商初,國於豳。曆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組,至古公亶父,自豳而岐焉。邰、岐、豳皆屬漢右扶風界内,泾水之南,渭水之北。

史記周本紀:“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索隐:“即詩大雅篇《笃公劉》是也。”

《詩大雅公劉》本事辨

餘按:女生曰姓,周人始祖後稷名棄,有邰氏女姜原所生,是以,應該本姓姜!世居邰地,依譚其襄地圖,在今陝西省武功縣。其子不窋竄戎狄,按理應該就是跑到岐山中,與山中采獵人為伍,而姜姓周人本部并未離開邰。不然,公劉如何去邰遷豳?而詩中句“涉渭之亂,取厲取鍛”之渭水,恐就無法解釋!朱子雲:“涉渭取材,而為舟以來往”;楊寬曰:“其實不必用船,用結成的筏子運送更是友善。” 姜姓周人始終住在渭水邊,公劉遷居仍在泾、渭之間。

此時周人應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鞞琫容刀”,僅首領腰間,佩有青銅刀。或從三星堆來?或從盤龍城來?但“取厲取鍛”,石斧為器。

豳在哪裡?陳奂卓識“泾水之南,渭水之北”,今之彬縣。決不似譚圖所示,在旬邑縣。不窋、公劉都還應姓姜!他們都應當是既種粟稷又兼牧羊的人。

姬姓人何來?或許就是公元前1800年後,南遷的石峁人!他們是牧馬人。郭靜雲說“有馬!才有世界史。” 餘曰:有馬!才成為戰鬥民族。他們南遷至今旬邑縣,隔着泾水,與姜姓人世代通婚。三百年後,融合成一個民族,後世統稱為“周”。祭祀之昭穆制度,亦起源于姬姜二姓先王,各有宗廟。若電視劇《山海情》之馬姓人,同時、分别祭拜馬姓本宗,以及李姓恩宗。至古公亶父,其妻大姜,始确知往後以姬姓男人為主,姜姓擴張至申呂(南陽)而分宗。

公劉遷豳,決不是放棄邰,而是向北方拓展領地。是以,古父亶父南返,亦無需動刀兵。而所謂“遭夏人亂”者,恐系子虛烏有。秦嶺南麓褒國姒姓;殽函東段有莘姒姓,當夏桀之時,商湯吊民伐罪,夏後氏子孫豈有精力西犯周邦?

郭靜雲雲:華夏文明中心在盤龍城(今武漢),邊界至豫西、晉南:二裡頭!防北方馬車人南犯的邊邑也。稻作文化(城頭山七千年),青銅文明(銅綠山在湖北黃石)。然而,褒姒何來?古蜀三星堆?大禹出生于汶川?劉家昌所謂“青海的草原……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在建家園”?還能遠遡哈拉帕?古史哉!古史哉!

《詩大雅公劉》本事辨

朱子雲:召康公名奭。成王即位,年幼,周公攝政,七年而歸政焉。于是成王始将位政,而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師以相之。然此詩未有以見其為康公之作,意其傳授或有自來耳。後篇召穆公、凡伯、仍叔放此。

姚際恒: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按詩無戒辭,召康公亦未有據。《集傳》漫從之,何耶?金仁山謂《七月》及《笃公劉》皆豳之遺詩,其言曰:“《笃公劉》下視《商頌》諸作,同一蹈厲,《七月》亦然,豈至周、召之時而後有此哉!且周詩固有追述先公之事者,然皆明着其為後人之作。《生民》之詩,述後稷之事也,而終之曰‘以迄于今’。《綿》之詩,述古公之事也,而系之以文王之事。此皆後人之作也。若《笃公劉》之詩,極道岡阜、佩服、物用、裡居之詳;《七月》之詩,上至天文氣候,下至草木昆蟲,其聲音、名物,圖畫所不能及,安有去之七百歲而言情、狀物如此之詳,若身親見之者!又其末無一語追述之意。吾是以知決為豳之舊詩也。”按此說深為有理。然則此詩者固當日豳民詠公劉之舊詩,而周、召之徒傳之以陳于嗣王與?

楊寬《西周史 · 公劉遷都到豳》:“于京斯依”;“于豳斯館”文例相同。“館”指居住的宮室,“依”指族衆生集會的廳堂。……先秦國都的布局,多數是坐西朝東的,把主要宮殿建築放在西部,可能就起源于公劉時代。(唐堯時代,民居建築系坐東北朝西南,淩晨五更天,才能看見“三星在戶”。)

《詩大雅公劉》本事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