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新時代的觀點,評述西周的崛起

周人的始祖後稷名棄,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其母姜嫄踩巨人足迹,後有感而生棄。因棄長于稼穑,帝堯任命其為農師并封于邰(今陝西省武功縣)。且根據《詩經·魯頌·閟宮篇》中的記載,可以證明,後稷出自夏族。

根據近代考古學家,在泾渭河谷所發現的地下文化遺迹以及發掘出的陶器遺物等,亦屬于彩陶文化系統,其地即為周族早期的勢力範圍。由此可見,無論從古史傳說還是地下遺迹,均可證明周人系屬于夏族分支,故史學家才将周人稱為西夏的,其所依據的就是上述兩點。

隻不過周族起源于西方,根據《史記》記載其遠祖不窟(後稷子孫)時代起,即“奔于戎狄之間”,直到公劉以前,均與氐羌等族比鄰而居,為時甚久。故周族在初期發展階段可能已與氐羌等族聯姻(見羅香林所著的《中華民族史·中華民族系統的構成》)。

在武王伐纣時曾多次自稱為“西土主人”,《孟子》也載稱:“文王·西夷之人也”。上述内容也可為周族與氐羌等族關系的旁證。

根據《史記》上記載的周族在公劉以後始“立國于豳(今陝西省邠縣)”,開始從事農業耕耘,是以周族人口數量迅速增加,畜牧業及手工業也迅速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周道之興自此始”。

此後,周人一直居住在豳地,直到九世後的古公亶父時期(公元前1327年,商十九代帝小乙二十六年),因受戎狄的壓迫,遂離開豳地而遷徙至岐下地區(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族遷徙到岐安穩下來後,在古公亶父的帶領下,周人才開始摒棄戎狄習俗,改而營築城池、房屋等建築物徹底定居下來。由此可見,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内,在文化生活層面,周人與戎狄幾乎無異。

岐山一帶為古代渭河河谷最豐饒的地區,非常适合耕耘。故周人遷來以後,農業發展特别迅速,手工業亦發展迅速。在《詩·大雅·生民》第十篇《公劉》章中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即系反映周人當時生産技術進步的情形。

由古公亶父經季曆(亶父少子文王之父)而至文王,為周族勢力發展壯大之時,相當于殷帝武乙、帝乙至帝纣時期。在此期間,周族人口增長較快、經濟逐漸繁榮且部族實力也在壯大之中,故才有周族自季曆時期起,多次對外進行擴張,如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關于“寇周”的記載,基本就是此時期所發生的事件。

用新時代的觀點,評述西周的崛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