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志願軍在血戰長津湖時,蔣介石在台灣幹了些什麼?
文 | 九鼎鑒史
編輯 |九鼎鑒史
長津湖戰役是整個北韓戰争中不可忽視的一次戰役,在作戰環境極其艱苦的情況下,1950年11月27号,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奮勇殺敵不畏犧牲,把當時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打的落花流水,我軍也創造了全殲美軍一整個團的記錄。
長津湖戰役之後,北韓重奪三八線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整個戰局事态也得以扭轉,為最終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那麼問題來了,正當人民志願軍冒着被凍死的風險殺敵時,身在台灣的蔣介石又在幹什麼呢?他身為中國人,是否想到為國出戰又或是替志願軍感到驕傲呢?
事實證明,蔣介石乃美國“狗腿子”确定無疑。
在了解這段往事之前,我們需要先看看當年毛主席是如何艱難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的。
主席的艱難抉擇
北韓戰争爆發時,我國剛剛成立兩年。此時,國共内戰也結束不久,舉國上下都還沒有完全從戰争的陰雲中走出來。除了國家積貧積弱之外,許多内部的隐患也未能解決。
然而,就當北韓内戰爆發的消息傳到中央時,毛主席以及多位上司都十分關注,因為這極有可能牽連到我國,讓我國再次陷入戰争旋渦。
而在1950年7月,美國的一個行為更是觸及了我國底線。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公然對台灣進行了通路,并且此後他和蔣介石的合照被刊登在了台灣當地報刊上。美國做出這樣的舉動,等于向全世界宣布“他們要幫蔣介石守住台灣”。通過這件事我們也能看出,從北韓戰争爆發前,台灣就在其中扮演着某種角色。
面對美國的行為,毛主席立刻在東北地區組建了邊防軍,做好了将來有可能爆發戰事的準備。
對于美國可能趁機入侵中國邊境,毛主席早就做好了準備,但是否出兵北韓,他卻猶豫不決。如果是從一名軍事家的眼光看,毛主席是這樣認為的:“美帝隻要不過三八線我們就不管,但如果越過三八線半步,我們一定打過去!”
同年10月1号,新中國成立後的首個盛大慶典,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天安門接受了檢閱,但就在檢閱儀式還沒有正式結束時,美韓聯軍便悍然越過了三八線。此後不久,蘇聯便緻電中央政府,表示希望我國出兵援助。金日成也在第一時間向我國發出了救援信号,他們迫切地希望中國出兵北韓。
收到急電後,毛主席立刻從國慶的喜悅之情中抽離出來,并在中南海召開了第一次政治局會議。會議前後共進行了五個小時,主席在大會上不斷抽煙,始終無法下定決心出兵北韓。10月4号,中央再次召開會議,毛主席在聽取各方人士的意見後,仍然在猶豫要不要向美國開戰。
抗美援朝運動
其實主席遲遲無法作出抉擇,無非就是以下幾點擔憂:
首先他老人家考慮的是,如果我們同美國開戰,打勝仗的機率有多大呢?要知道,50年代的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強國之一,連蘇聯都要畏懼三分。我國在當時跟美國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人家一年生産八千多萬噸鋼鐵,我們則隻有可憐的60多萬噸。人家有原子彈等衆多先進武器,我們則還是落後的“小米加步槍”。更緻命的是制空權的劣勢,我國在當時的空軍力量幾乎為零,美國則擁有各式轟炸機和偵察機。
其次,毛主席考慮的是我國的經濟建設能否順利開展。在北韓戰争爆發前,我國确定了未來幾年的發展重心。發展經濟、搞好基礎建設是重中之重,如果貿然介入戰争,所有計劃一定會被打亂。
最後就是中國的介入是否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國際局勢并不穩定,稍有不慎,美國就有可能調轉方向,對中國全面開戰。屆時,蘇聯也有可能卷入戰争,全球的穩定局勢也将被打破。
但即使再難以抉擇,主席最終還是出于對全國人民安危的着想,以及全世界人民安危的着想,出兵北韓!用老人家的話說就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蔣介石的反應及态度
北韓半島戰事爆發後,對于蔣介石來說可以說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再一次反攻大陸!
其實早在蔣介石潰敗退守台灣之前,他就已經跟南韓“同流合污”了。當時,蔣介石節節敗退,北韓半島分裂成北韓和南韓兩個國家,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立即便和南韓政府建交。
在台灣的日子裡,蔣介石和他的部下一直在默默等待反攻時機,一方面他們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另一方面又希望南韓政府能有求于他們。
北韓戰争爆發後,蔣介石第一時間便向南韓總統李承晚說:如果韓方需要台灣出兵,我們定當支援。
從蔣介石的話語間我們能聽出,他還是相當自信的。随即,蔣介石便準備調集國軍第52軍投入到北韓戰場。退居台灣後,國軍第52軍可以說是蔣介石的王牌部隊,既然他能下血本幫助南韓,看來是希望得到南韓政府的肯定。
南韓總統李承晚
但是,正當蔣介石自信滿滿的時候,美國人卻潑了一盆冷水。美國國務卿對蔣介石的出兵表示懷疑并給出了原因:
首先,台灣目前已經自顧不暇,自身還需要被保護哪還有能力去保護其他人。
其次,當時我國還沒有介入戰争,美國方面害怕台灣的介入會讓大陸參戰,這樣就會給戰局帶來更大的麻煩。
最後,美國政府始終不能相信蔣介石的部隊。國共内戰期間,美國就給了國軍很大援助,但他們依然輸掉了戰争退守台灣,這讓美國嚴重懷疑蔣介部隊的戰鬥力。
三條理由條條直戳蔣介石的心,他無言以對。
蔣介石和部下
長津湖戰役一觸即發,麥克阿瑟求助蔣介石
蔣介石可以說是“熱臉貼上了冷屁股”,他也基本放棄了加入戰鬥的想法。但就在志願軍加入戰鬥的一個月之後,事情發生了轉變。
1950年11月底,麥克阿瑟向蔣介石發出了電報,并表示希望他能加入北韓戰場。此時,美軍在面對勇猛的志願軍時,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現在想起來麥克阿瑟在戰前的言論,也着實有些打臉。
他就曾表示,聖誕節之前結束戰鬥,讓戰士們快快樂樂地回家過聖誕節。但現實卻不是他想象中的樣子。人民志願軍在北韓給美國人送去了一份“聖誕大禮”。
自志願軍10月25号發起第一次戰役後,美軍被擊斃俘虜将近2萬人,迫使他們不得不從鴨綠江退至清川江以南地區。
北韓戰場的節節敗退,讓麥克阿瑟想到了蔣介石,他火速電令台灣,讓其派人商量第52軍支援戰場的事宜。麥克阿瑟之是以在這個階段想到蔣介石,可能有以下兩個考慮。首先,美軍對即将開戰的長津湖戰役不抱有希望,而國軍畢竟跟我軍交戰了這麼長時間,派他們上陣可能會收到奇效。其次,美國認為蔣介石的參戰會對我軍造成壓力,這會讓我軍分心,進而赢下長津湖戰役的勝利。
被凍僵的戰士
1950年11月20号,此時距離長津湖戰役開戰還有一個星期,蔣介石在收到麥克阿瑟的電報後,立即召開會議作出了訓示。他指令52軍做好随時參戰的準備,隻要美國需要就立刻參戰。
11月30号,52軍全部集結完畢,隻要一聲令下,這支部隊就會趕赴北韓戰場。但最終,蔣介石依然沒有出兵北韓,原因不是他不想,而是美國那邊再次出現了變數。
美國當局在看到麥克阿瑟發出的電報後,立刻便否決了蔣介石參戰的想法,他們認為這是在間接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并且杜魯門也曾公開表示,讓蔣介石參戰是愚蠢的行為。
這是蔣介石第二次被美國政府否決,他氣急敗壞,頻繁發表言論證明自己有多強大,如果能參戰一定會為美國帶來決定性的作用。他顯然有些過于自信了,難道解放戰争的失敗還不足以讓他們長記性?
麥克阿瑟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長津湖戰場。11月30号,長津湖戰役的第四天,我軍擊敗了美軍王牌部隊“北極熊團”。戰勝了美軍不敗的神話,将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大兵打得哭爹喊娘。然而我軍付出的代價同樣不小,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下,我軍由于後勤補給不足,戰士們身上穿的還都是單衣,但就是這樣,戰士們依然在大雪中一動不動潛伏幾個小時,許多戰士不是戰死的反而是被凍死的。這一戰也讓許多老兵不堪回首。
戰士們埋伏在比冰天雪地裡
1952年,麥克阿瑟已經被美國政府召回,頂替他的是克拉克。此時,北韓戰場的戰局已經逐漸明朗。但遠在台灣的蔣介石,依然對出兵北韓抱有一絲希望。他向克拉克表示:願意同美軍一同戰鬥。
但美國當時的潰敗已經不是蔣介石那點兵力能逆轉的了,況且在美軍的調查中顯示:蔣介石的部隊大部分戰力低下,平時訓練也沒有很好的面貌,派往戰場根本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三次的請戰失敗,讓蔣介石在整個北韓戰争期間都隻能觀戰。一直眼睜睜地看着美國在休戰書上簽字。而縱觀蔣介石在北韓戰争期間的行為,他可以說是美國的“狗腿子”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