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僅僅是因為馬谡失了街亭嗎

作者:又又講史

提起馬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不陌生。馬谡失守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谡。

我們來聊聊諸葛亮揮淚斬馬谡這個事。

先說說馬谡這個人,馬谡,襄陽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 ,說起馬良,不得不提“馬氏五常”了。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僅僅是因為馬谡失了街亭嗎

《三國志·馬良傳》中寫道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鄉裡為之諺日: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

馬良兄弟五人都頗有才華名氣,尤其是馬良。馬良跟諸葛亮的關系非常好,對馬谡也很賞識,每次接見馬谡,從白天聊到黑夜。

馬良死後,就将自己的弟弟馬谡托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僅僅是因為馬谡失了街亭嗎

一方面的故友的囑托,一方面是自己的欣賞,僅僅因為馬谡丢了街亭,諸葛亮就殺了他,街亭到底有多重要?諸葛亮必殺馬谡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先說說故事背景

蜀後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為實作統一大業,實作“興複漢室”的目标,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争。

諸葛亮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

任命參軍馬谡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谡:“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僅僅是因為馬谡失了街亭嗎

馬谡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且不聽副将王平的建議,一意孤行,将大軍布于山上。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僅僅是因為馬谡失了街亭嗎

魏明帝曹睿得知馬谡占領街亭,派曾多次與蜀軍交鋒的名将張郃領兵抗擊。

張郃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将馬谡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後縱火燒山。

蜀軍大敗,馬谡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最終導緻整個北伐戰争的失敗。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僅僅是因為馬谡失了街亭嗎

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戰敗就要殺了馬谡嗎?

其實諸葛亮也是舍不得,單單從“揮淚”這兩個字就能看出來了。隻是考慮要綜合原因,必須要殺了馬谡。

首先,馬谡是諸葛亮看重的人,也算是諸葛亮的親信,在諸葛亮當時獨攬大權的時期,太過維護自己人,太容易遭非議。

其次,諸葛亮做事一向以身作則,為人也剛正不阿,馬谡失守街亭,也是北伐戰争的失敗重要因素。

最後,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谡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諸葛亮斬馬谡并不僅僅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兵敗的處理方式有很多,比如降級、軍棍、戴罪立功等,但諸葛亮卻殺掉了馬谡,其中的原由相信大家也看明白了。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僅僅是因為馬谡失了街亭嗎

也有說諸葛亮斬馬谡在曆史上是不存在的,這隻是《三國演義》演繹的。

陳壽的《三國志》幾次提到的馬谡的結局也盡不相同。

《三國志·蜀書·向朗傳》記載

“谡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此段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街亭之戰後,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記載

“谡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即馬谡在獄中病故。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

“亮拔西縣千餘家,還于漢中,戮谡以謝衆”。

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谡。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僅僅是因為馬谡失了街亭嗎

同一部史書中出現三種截然不同的結局,表面看上去,馬谡的結局是存在沖突的。

其實這三種說法也是可以合理地統一起來。

馬谡在街亭失守,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最終導緻整個北伐戰争的失敗。馬谡是深知自己失守嚴重性的,也知道如果回去自己的結局是什麼,是以馬谡便直接畏罪潛逃。馬谡最終被緝拿歸案,并被諸葛亮處以斬刑,然而還未來得及行刑,馬谡便于獄中病故。

按照這樣的劇情,就可以将三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