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簡單介紹清代菜市口行刑的基本流程,以及斬首棄市的實際含義

明清兩朝,被判死刑的犯人照例要在秋後問斬,地點多在菜市口。清代對死刑犯的稽核是十分嚴格的,要經過“三審三決”(地方督撫、刑部、朝審),最後由皇帝禦筆勾決後方能問斬。

簡單介紹清代菜市口行刑的基本流程,以及斬首棄市的實際含義

這裡以清代為例,來仔細講一講菜市口行刑的基本流程和一些比較冷門的知識。

被判斬首的死刑犯都是統一從刑部大牢中押解到菜市口問斬的,集中在同一天行刑。實際上,清代每年被皇帝勾決的犯人并不多,一般也就幾個到二三十個,比如康熙皇帝比較仁慈,每年勾決的犯人平均下來不到10個。

行刑的當天,步軍統領衙門要派出馬步軍數百人,圍嚴了法場,監斬官員是刑部或大理寺的司官,在菜市口東北角會搭起一座土台,三面用大油布圍着。按規矩,行刑之日,監斬官員要供上閻王爺的神龛,擺上香爐祭品,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表明斬首犯人要選擇吉利的日子。

簡單介紹清代菜市口行刑的基本流程,以及斬首棄市的實際含義

刑場的中間,埋着十個粗大的樹墩,為何是十個呢?這代表着陰曹地府的十殿閻羅,行刑時犯人就将頭放在上面,隻等劊子手一刀落下。不過奇怪的是,這十個樹墩都是給男犯人準備的,至于女犯則在不遠的西南方向,也同樣有幾個不大的樹墩,而這些樹墩,在平日裡竟是商販賣肉剁排骨和殺雞宰魚的地方。

清代斬首犯人為何要選在菜市口呢?因為這個地方尤為豁亮,是個三岔路口,随着年積月累,附近的小販日漸繁多,刑部隻要在此張貼行刑告示,周圍的商鋪便會擠滿了人等着看熱鬧。不用說,朝廷的用意就是想借用這個地方,來宣示法律的威嚴。

簡單介紹清代菜市口行刑的基本流程,以及斬首棄市的實際含義

古人做事向來都有成例,斬首犯人同樣也是如此。行刑前,一定要讓犯人吃飽喝足,即便是成了鬼,也不會是餓死鬼,一旦“餓死鬼”多了,世道就會變亂,若再無人祭奠或送錢的孤魂野鬼,那将危害人間與江山社稷。

人犯進入法場受刑前,即正午之前,計算時辰的監斬差役就會不停地喊着:

“午時未到,吃飽吃好,陽世有來生,陰世轉陽早。”

喊聲一過,馬上就有刑部常年雇傭的飯館夥計們,端着酒壇、炖肉,挨個給犯人倒酒上肉。

犯人也都知道這個規矩,這是他們在陽間最後一段飯,是以也不會反抗,規規矩矩吃完這頓斷頭飯。喝完最後一口酒後,犯人們将酒碗摔得粉碎,照例也會來上一句

“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不枉此一生,雁過也留聲”

一類的話。據說,這都是刑部大牢牢頭們叮囑的,隻要這樣喊,才能走得安生,也能轉世投胎為人。

簡單介紹清代菜市口行刑的基本流程,以及斬首棄市的實際含義

午時三刻時辰一到,劊子手拿着鬼頭大刀砍下,隻一刀便人頭分離。清代的劊子手是個神秘的行業,民間都說他們和閻王爺是朋友,因為隻有他們家裡供着閻王爺。從事這一行當的,大多是漢人,旗人是不被法律允許的。

劊子手不是朝廷的正式編制,一年到頭就營業一天,雖然也有家屬送點銀兩,但基本上不夠開支。不過他們與刑部的常有來往,是以平日裡也做些生意,大多是保镖一類的事,但雇主一般都不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提及一個詞彙——斬首棄市。從字面意思了解,應該是行刑過後犯人的屍體被抛棄在菜市口。事實上并非如此,明朝時常有将人犯暴屍的習俗,但是清朝除了對那些欽犯毫不客氣外,仍會留全屍給家屬。

簡單介紹清代菜市口行刑的基本流程,以及斬首棄市的實際含義

每次行刑後,差役們會雇專人,将犯人的腦袋重新縫合在屍身上,讓死者落個全屍,這些人被稱為“還魂爺”,專門做擡屍、運屍與埋屍的生意。

作為家屬為了掩埋屍首,都要花上一筆銀子,如果是窮苦人家則要賣兒賣女,或者是賣身為奴,以換得親人入土為安。如果犯人要是沒有家屬,那麼菜市口周圍的商販們就會集資出錢,找人将其埋到亂墳崗。

棄市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行刑這一天,在菜市口販賣的菜果,賣不完絕不能再帶回家,就算賠本賺吆喝,也一定要抛棄在這裡,用來接濟乞丐或窮人。

簡單介紹清代菜市口行刑的基本流程,以及斬首棄市的實際含義

當然,明清兩朝斬決犯人也不一定都在菜市口,對于那些起兵造反的首領,或是進犯邊疆的外來侵略者,凡是每次得勝回朝時,都會舉行一個獻俘儀式,然後在午門處決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