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在央視主辦的《經典詠流傳》的舞台上,歌手譚維維因為一封70多年前的家書幾度哽咽,險些落淚。盡管紙張早已泛黃,信也陳迹斑斑,但從娟秀的字迹、動人的字句中,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筆者提筆時的情思。
然而,可惜的是毛主席至始至終都未能收到妻子寫的這些書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在那個艱險的革命年代,這對革命伉俪又經曆了什麼動人心魄的故事呢?

1901年,楊開慧出生于湖南長沙縣清泰鄉闆倉村。多年以後,當地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巾帼英雄,便将此處更名為開慧鎮和開慧村。
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是當時國内赫赫有名的大學者,是近現代的倫理學家、教育家。正是因為如此,思想進步的楊昌濟對兒女的教育十分上心。他時常教導女兒,要抛棄舊時的落後思想,切不可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唐說法。
在父親的引領之下,楊開慧很早便開始讀書、學習。楊開慧天生聰敏,父親的朋友也時常稱贊她“通透、聰慧”。
1913年,楊昌濟到湖南省第一師範任教,楊開慧和母親便跟着父親一起來到長沙。就是在這裡,楊開慧認識了毛澤東。
楊昌濟當時正好給毛澤東所在的班級上課,毛澤東便成了他的學生。此時的毛澤東在學校裡已經小有名氣,加上他勤學善思,經常在課堂上發表一些針砭時弊之言,是以楊昌濟對他頗為賞識。
楊昌濟知道毛澤東家境不好,于是讓他到自己家裡來看書、讨論問題。一天下午,放學回來的楊開慧闖進書房,想要讓父親給自己輔導功課。楊昌濟正好出門,房裡隻有沉浸在書中難以自拔的毛澤東一人。看到他如此專注,小小年紀的楊開慧也不好意思打擾,拿着作業本站在門口等了半天。
過了好一會兒,毛澤東才意識到門口的小女孩,便問道:“你是楊開慧吧?”楊開慧點了點頭,随後問道:“您是哪位?”毛澤東回道:“我是楊老師的學生,毛潤之。”毛澤東大概猜測到了楊開慧的來意,問道:“有什麼我可以幫到你的嗎?”
聞言,楊開慧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興沖沖地就跑了過去,将作業放到毛澤東面前。這便是兩人的初識,彼時的楊開慧還很小,毛澤東待她如妹妹,并不涉及男女之情。
1918年,楊昌濟被調往北京大學教書,17歲的楊開慧便跟着父母一起來到北京。此時,毛澤東本在長沙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由于種種原因,赴法小組工作一直得不到推進,于是,毛澤東便前往北京向楊昌濟求助。
在此期間,楊開慧和毛澤東二人有了更多的接觸。彼時正是中國社會最為混亂的時期。國内軍閥割據、征戰不止,國外列強虎視眈眈。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卻沒有把新中國領向想象之中的光明之途。
作為一名思想進步的新女性,楊開慧本可以選擇過上優渥的生活。但是,在看到國民受苦、國家被辱之後,她毅然決然地投身于救國事業之中。
由于兩人志趣相投,毛澤東來京之後,楊開慧便經常找他一起讨論問題。一來二去,兩人日益熟絡。漸漸地,兩人逐漸被彼此所吸引,産生了愛情。
1920年,毛澤東與楊開慧二人在長沙結婚。就在這一年,毛澤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第一批中共黨員。兩年後,楊開慧追随丈夫的腳步,也入了黨,成為中共曆史上第二位入黨的女性。此後,毛澤東與楊開慧二人不僅是同氣連枝的夫妻,也是生死與共的戰友。
國共第一次合作破滅之後,為躲避蔣介石的“大清洗”,1927年,毛澤東夫婦帶着三個兒子回到楊開慧的老家——闆倉。同年,中共中央在八七會議上作出訓示,命毛澤東上司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楊開慧本想跟着毛澤東一起去參加秋收起義,奈何此時的她身邊有三個未成年的兒子,年邁的母親又對她百般擔憂。于是,她隻能放棄了這一想法。
1927年的某天晚上,毛澤東悄悄地在桌上留下一封書信和幾塊銀元,便轉身走出了家門。半夜驚醒的楊開慧發現丈夫不在,即刻起身出門尋找丈夫。幸好,毛澤東還未走遠,楊開慧追了一路,終于見到了丈夫。
毛澤東安慰妻子,起義成功之後便來接她們母子。楊開慧當然知道其中的艱險,革命豈是那麼容易成功的。但她不願讓丈夫擔心,于是她握着他的手告訴他:
“我等你回來,你好好照顧自己,不要擔心我們。”
告别之際,楊開慧趁毛澤東不注意,又将幾塊銀元塞回毛澤東的口袋裡。
毛澤東也沒想到,與楊開慧的這次訣别,竟成永别。丈夫走後,獨自在老家的楊開慧并沒有松懈下來,她一直堅持動員群衆做地下鬥争。
毛澤東上司的秋收起義成功後,在湘贛地區引起了不小的影響。于是,長沙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知道毛澤東的妻子在湖南之後,開始四處抓捕楊開慧。為了避免孩子們受牽連,楊開慧讓三個兒子改成“楊”姓,在親戚家裡避難。
在此期間,楊開慧心裡始終記挂着千裡之外的毛澤東。夜深之時,她經常獨自坐在書房裡給毛澤東寫信。但是,這些信從未寄出過。因為楊開慧擔心給毛澤東寄信會暴露他的行蹤,影響革命行動。
為了不讓敵人發現,楊開慧都将自己寫給毛澤東的信藏在牆裡。直到1982年,勞工們在修繕楊開慧的故居時,這些“紅色家書”才得以重見天日。
1930年,湖南軍閥何鍵為清剿共産黨勢力,将長沙一帶的地痞流氓組成“清鄉隊”和“鏟共義勇隊”,專門負責捕殺共産黨人。為了抓到楊開慧,何鍵以高價銀錢懸賞,稱誰若是能将楊開慧抓到他面前,就能獲得100塊大洋。
1930年10月24日,“清鄉隊”一夥人闖進楊開慧在闆倉的秘密住所,将她和兒子毛岸英抓到長沙陸軍監獄署。
被捕之後,敵人幾次三番勸降楊開慧。然而,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他們都沒能讓這位湖湘女傑動搖。面對敵人的酷刑,楊開慧毫不畏懼:
“我對自己的生命早已不在乎,革命者——不成功便成仁!”
勸降無果之後,何鍵終于失去耐心,遂命人将楊開慧“槍決”、“曝屍三日”。1930年11月14日,在浏陽門外的識字嶺上,楊開慧的鮮血染紅了一片荒草。不久後,楊開慧犧牲的消息傳到了上海。毛澤東得知妻子就義的噩耗,悲痛萬分,難以自抑:“開慧之死,百身難贖。”
很多年之後,當毛澤東再回憶起“恰同學少年”之時,關于楊開慧的點點滴滴總是最先浮現在腦海裡。夫妻情義仍在卻陰陽相隔——這樣的結局,在那個年代最為常見也最令人惋惜。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資料: 1、《一封沒有寄出的紅色家書——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信》,王磊 2、《楊開慧:犧牲小我,成功大我》,何勇 3、《氣節芬芳的湖湘巾帼楊開慧》,王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