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公開發表了四十多首詩詞,從1906年到1975年,時間跨度長達近七十年。目前所見毛澤東人生第一首詩,是在他13歲時所寫的《五言詩·井》: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隻喝井裡水,永遠養不長。
這首詩平白如話,即初步反應了毛澤東的詩才和思想,也反應了一個普通少年向往的自由和夢想,與駱賓王的《詠鵝詩》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鵝鵝鵝,
曲頸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一九七五年底,八十三歲的毛澤東寫下了人生最後一首詩《訴衷腸》,據說是寫給病重之中周總理的: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
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随碧水馳。
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
憑闌靜聽潇潇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這首詩不再是平白如話,而是沉郁頓挫。結合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和詩人晚年的心境,也不難了解其中含義,與杜甫的《登高》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并且如果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那麼毛主席的詩詞也擔得起這個稱号。他的詩文創作與時代命運緊密結合,生動地記錄了波瀾壯闊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等各個曆史時期的主線。當然,他本人的才情和思想也包含其中,極具個人魅力和光輝風采。
這些創作是我們的民族性格,文化自信和奮鬥信仰所需要的不朽的精神食糧,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民至今仍然懷念毛主席的重要原因。
并且随着時代的發展,毛主席的個人生活也更多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不過他的詩詞之中表現兒女情長的作品少之又少,但出手就是精品,比如這首亦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李淑一是楊開慧中學時期的好朋友,李淑一與丈夫柳直荀的姻緣就是楊開慧介紹的。柳直荀也是毛澤東早年的戰友,後來同楊開慧烈士一樣,不幸犧牲。解放後,李淑一給毛主席寫信,還附上了她寫的紀念丈夫的一首《菩薩蠻》。
毛主席讀後回複了一封信,并且創作了這首《蝶戀花》。大家都知道,驕楊是指楊開慧烈士。隻是原詞首創時為:我失楊花君失柳,後來草書時才改成了驕楊。他解釋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毋庸置疑,柳自然是指柳直荀烈士,楊柳肯定還代表了為革命犧牲的其他同志。而鮮為人知的是,毛主席在這首詞中,還将賀子珍的名字暗含其中:賀子珍出生于桂花飄香的時節,小名就叫桂花。
無情未必真豪傑,有情有義大丈夫。這也能從毛主席的書法作品中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來,其中罕見的有勾畫塗抹的痕迹。将當時的心路曆程,真情實感傾注期間,可謂心手合一,與顔真卿的天下第二行書有着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