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2007年3月23日,毛主席次子毛岸青在北京因病逝世。彌留之際,毛岸青躺在病床上,說出了他的遺言:“我隻有一個心願,就是把我安葬在母親的墓旁,希望你們幫我完成。”

2008年12月21日,毛岸青的兒子毛新宇帶着雙親的骨灰,來到楊開慧的烈士陵墓前。在凜冽的寒風中,他親手将毛岸青的骨灰安葬。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身死之後一般都會安葬在自己的家鄉,楊開慧的陵墓位于湖南長沙闆倉,毛岸青的老家韶山與闆倉相距甚遠,那毛岸青為何執意要和母親安葬在一起呢?這背後到底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從毛岸青坎坷曲折的人生曆程中,我們不難找到答案。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圖|楊開慧和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毛岸青出生于1923年,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第二個孩子。夫妻二人一共誕下了三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原本以為日子可以一直幸福下去。

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那時候社會動蕩,窮苦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救國家于危亡,一心為國的毛澤東和妻子楊開慧“舍小家、為大家”,毅然決然走上了革命的征途。

時勢迫人,毛岸青兄弟自小就跟随父母四處奔波,很難有安穩的日子過,大部分的時間裡,父親都在為革命奔走呼号。在毛岸青的印象中,父親很少待在家中,他是個大忙人。

毛岸青剛滿月時,毛澤東便接到上級指令,從長沙轉戰上海。等到毛岸青4歲,毛澤東奉命發動秋收起義,為了救國不得不再次離開家人,投入到革命事業之中。

從那以後,團圓就變得遙遙無期。在毛岸青的童年裡,幾乎見不到毛澤東的身影,父親就像是住在家裡的一個客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隻知道他随時會離開。由于毛澤東在生活中的缺席,年幼的孩子們尚不懂得什麼叫做父愛,母親的地位顯得極為重要。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楊開慧成為了家中支柱,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兄弟三人慢慢成長起來。在他們稍微長大些時,母親就教他們讀書寫字,有時候還會給他們講述一些革命故事,楊開慧是他們的啟蒙老師,不遜于任何一個母親。

晚年的毛岸青回憶起母親時,總是滿臉幸福,言語之中充滿對母親的思念:“母親對我們一直很溫柔,從不在外人面前訓斥我們,她時刻保護着我們作為小孩子的自尊心。她教會我們自愛自強,還教導我們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仰,我一直謹記母親的教導,從不敢忘。”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圖|蔣介石(右二)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後,反動派四處逮捕共産黨人,白色恐怖四處彌漫,人心惶惶。為了躲避反動派的追捕,毛澤東不能在家逗留太久,在短暫告别後,去往了井岡山。

楊開慧作為共産黨員,自然也在反動派的逮捕名單之内。為了安全着想,她帶着三個孩子回到湖南鄉下居住,照顧孩子的同時繼續進行地下武裝鬥争。

讓她沒想到的是,反動派比想象中更為難纏。他們挨家挨戶尋找共産黨的痕迹,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雞犬不甯,楊開慧和孩子們不堪其擾。

特務們看毛岸青兄弟幾人年紀小,試圖從他們口中打探有關共産黨的線索。可是任憑反動派如何引誘,孩子們一個個都咬緊牙關,每次特務們都隻能氣急敗壞地離開。

但好景不長,後來他們還是發現了一絲端倪,開始懷疑楊開慧的身份。于是埋伏在家門口,二話不說就将楊開慧和毛岸英抓走,一同關進了監牢。

在監獄裡,為了得到毛主席的行蹤,喪心病狂的獄卒無所不用其極。使用老虎凳、木闆夾手指頭等酷刑逼迫楊開慧開口,他們往楊開慧的傷口上澆大量的辣椒水,身體因劇烈的疼痛而顫栗。可即便如此,堅強的楊開慧還是一個字都沒有吐露。

見楊開慧如此頑強,看來是得不到有用的消息了,惱羞成怒的敵人決定殺害楊開慧。1930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楊開慧被國民黨特務結束生命。死前最後一句話依舊心系丈夫與革命:“我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圖|毛澤東

毛岸青簡直不敢相信,沒有半點預兆,母親就這樣離他而去了。因為毛澤東常年在外革命,一直以來都是母親陪伴着毛岸青,母親是他生活裡唯一的依靠,是生命中最溫暖的所在。

毛岸青當時還不滿7歲,他難以想象如果沒有了母親,自己該怎麼活下去。也正是因為母親的犧牲,他一生都沉浸在失去母親、渴望母愛的深淵之中。

地下共産黨經過多方努力,将獄中的毛岸英營救了出來,楊開慧英勇就義後,無情的反動派也沒有放過她的孩子。為了誘捕毛澤東,竟打算将三個兒子作為誘餌。

黨組織考慮到三兄弟不适合在湖南待下去。于是,毛岸青和哥哥、弟弟被迫離開家鄉,組織将他們秘密轉移到上海,住在叔父毛澤民家。

經叔父安排,他們進入由共産黨員創辦的幼稚園上學。本以為能在此修複喪母的創傷,誰知不幸接踵而至,年僅1歲的小弟毛岸龍因病夭折,兄弟倆再遭重創。

本以為孩子們進入學校最安全。但沒想到,因為内部有人叛變,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共産黨員被捕,幼稚園也遭到了敵人的破壞,被迫關閉了。

黨組織将他們安置在地下黨員董健吾家中,日子一開始還算安穩。直到董健吾因白色恐怖的危機暫離上海,他将兄弟倆委托給黃慧光照顧。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圖|董健吾

可黃慧光不僅沒有盡力照顧二人,還逼迫毛岸青、毛岸英外出工作補貼家用。因為是在别人家裡生活,年紀還小的兄弟二人隻能去當童工,幹些撿垃圾、賣報紙的雜活,小小的肩膀過早扛起了生活的擔子,晚上他們就住在四處漏風的破樓梯間。

即使是如此委曲求全,兄弟倆也并沒有得到黃慧光的好臉色。有一天,黃慧光正清點他們辛苦賣報紙賺來的錢,無意中發現了一張假币,當即對着兄弟倆發了好大一通脾氣,并且還動起手來。在這個家裡,挨打是家常便飯。

在黃慧光的斥責下,毛岸青努力回想白天賣報紙的情景,鎖定了一個外國兵,這張假币很有可能就是他給的。滿腔委屈的毛岸青沖出門來到街上,在一根電線杆上用粉筆寫着什麼,仔細一看,赫然寫着“打倒帝國主義”幾個大字。

好巧不巧,來了一位外國巡捕,看到這幾個字後,大發雷霆,對着毛岸青就是一頓拳打腳踢。年幼的毛岸青毫無招架之力,被打倒在地上,瘦小的身體因為劇烈的疼痛蜷縮在一起。此後,毛岸青留下了後遺症,一到陰雨天就頭疼難耐,而且随着年齡增長愈發嚴重。

父親不在身邊,弟弟毛岸龍也離他們而去。現在兄弟兩人是對方唯一的依靠,毛岸英貼心照顧着弟弟,而毛岸青也時刻跟随着哥哥,在這亂世裡相依為命。

看着鼻青臉腫的弟弟,毛岸英忍無可忍,連夜帶着毛岸青逃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兄弟二人在上海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這是一段充滿艱辛和苦難的時光。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圖|毛岸英和毛岸青合影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上海地下黨組織重獲生機。經過多方努力,面黃肌瘦的毛岸英和毛岸青被找到了。董健吾和張學良不忍心看到二個孩子再受苦,于是打通關系将二人送到蘇聯學習。

抵達蘇聯後,他們進入當地的學校學習。二人十分刻苦,努力跟上學校的進度,總算迎來了安穩的日子。不久後,一封由毛澤東親筆寫的家書送到蘇聯,捧着家書,兄弟二人喜極而泣,長久以來的分别,加上母親又離他們而去,讓他們對父親的思念愈發強烈。

“現在好了,父親已經知道我們在蘇聯了,相聚的日子也不遠了。”毛岸青激動地說道。在後來的日子裡,毛岸青愈發努力學習,他想要學有所成,盡快回到父親身邊,為國家效力。

1949年新中國成立,迎來了抗戰的全面勝利,國家百廢待興,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毛岸英已經回國,不久毛岸青也回到了父親身邊,化名“楊永壽”留在黑龍江。

當初那個面黃肌瘦的小男孩如今已經一表人才,父子兩人相擁而泣,用洶湧的眼淚訴說着這些年的相思之情。此時毛岸青的年紀不小,結婚一事不能再拖,正好局勢太平,毛岸青決定聽從父親毛澤東的建議,好好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

然而就在此時,一個噩耗傳來了,打破了這安甯的生活。抗美援朝戰争時期,毛岸英主動請纓去往北韓前線,不料卻在一個多月後犧牲了,年輕的生命即刻隕落。毛岸青的内心再一次崩塌了,在這世上,他隻剩下父親這一個親人了。

可以說,在上海流浪的日子裡,全憑哥哥的庇護才能好好活下來;在蘇聯也是兄弟倆互相照顧對方,哥哥是毛岸青心裡最特别的存在,他如兄如父陪伴了自己好多年。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 ,毛岸青經常夜不能寐,病情也變得更加嚴重。經過醫生檢查判定,毛岸青的這個病無法根治。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圖|毛岸英

但每當毛岸青想要放棄時,總是會想起自己母親對他說的話,人生沒有那麼容易,要好好堅持下去。母親的話總是在他的腦海中響起,一直支撐着他。

每次在低谷、不得意時,毛岸青也總會想起母親,想起她為國犧牲的壯舉,便覺得眼前的困境不算什麼。有時候毛岸青覺得母親好像從未離他遠去,一直在默默陪伴着自己,一想到母親的音容笑貌,他就覺得人生充滿了希望。

時間會抹平一切創傷。毛岸青逐漸從哥哥犧牲的陰霾中走出來,開始全新的生活。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遇見了想要執手一生的人,這個人就是邵華。

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毛岸青年輕時,曾跟着哥哥去他嶽母張文秋家做客,邵華當時也在場,沒想到多年以後,二人竟然相遇了。此時,邵華已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兩人對彼此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後來一次舞會上,兩人正式确立了關系。張文秋帶着邵華走到毛岸青面前,兩人相談甚歡,彼此之間好像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當天晚上,一向腼腆内斂的毛岸青竟然大方拉起邵華走進舞場,連邵華都感到十分驚訝,見到這一幕,人群中傳來了陣陣掌聲。

伴随着優美的音樂,他們在舞池中跳起了交際舞。這是毛岸青在蘇聯學會的,邵華的裙擺和她的心情一樣蕩漾,與心愛的人兩情相悅是每個女子的夢想。邵華相貌出衆,性格活潑開朗,與毛岸青内向的性格正好互補。

相似的童年讓毛岸青和邵華的感情越來越好。毛岸青幼年時期,母親慘遭殺害,是以他一直缺少母愛,邵華的父親陳振亞也犧牲了。同是烈士子女,有着共同的創傷,邵華可以體會毛岸青的内心,在精神上他們完全契合。對毛岸青來說,邵華是妻子亦是知己。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圖|毛岸青和妻子的結婚照

在大家的祝福聲中,毛岸青和邵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布置得溫馨又簡單,婚後兩人形影不離、十分恩愛。1970年,邵華為毛岸青生下了一個兒子,并取名為毛新宇。對于毛新宇的出生,毛澤東十分高興,還給他取了可愛的小名“毛毛”。

作為毛澤東唯一的嫡孫,毛新宇被寄予了厚望。從小就聰明伶俐的毛新宇給毛岸青夫婦帶去了許多歡樂,慰藉了毛岸青那顆支離破碎的心。

毛岸青希望兒子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他積極鼓勵毛新宇去學習所喜愛的一切。在生活中,毛岸青對毛新宇也十分寬容,從來都是悉心教導,極少發脾氣。

據毛新宇後來回憶,父親很慈愛,對自己的要求也很寬容。毛岸青對兒子的愛護,或許來源于楊開慧對他的影響,畢竟他的母親也是對自己溫柔備至。

晚年的毛岸青,時常回憶起和母親生活的點點滴滴,捧着一家人的合影仔細端詳,然後陷入久久的沉默。邵華十分了解毛岸青對母親的深刻思念,看着郁郁寡歡的毛岸青十分心疼,她想要幫助丈夫,為他排憂解難。她說:“岸青的母親就如同我的母親一般,我很樂意去幫助他,但我又不知道我能夠做些什麼,我甚至都沒有見過岸青的母親。”

後來,聰慧的邵華想到一個辦法,她決定和丈夫毛岸青一起,創作一部有關楊開慧的書籍作品,也趁此機會好好了解一下丈夫的母親。

《想你,親愛的媽媽》和《最美的霞光》,都是毛岸青為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思念而作。其中《想你,親愛的媽媽》是毛岸青夫婦二人一同創作,裡面蘊藏着毛岸青對母親的深刻思念,字裡行間流露的都是真情。

1990年,毛岸青回到湖南,他含着眼淚站在母親楊開慧的陵墓前,用雙手輕輕拂去墓碑上的塵土,低聲訴說着這些年自己經曆的種種過往,以及對母親的深沉思念。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親墓旁,邵華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毛岸青的年紀越來越大了,後來還患上了健忘症,經常忘記自己要做的事,也會忘記身邊的人。但說來也怪,關于母親的一切,他記得清清楚楚。他時常一個人坐在院子裡發呆,也不說話,隻是無聲落淚,手裡緊握着母親與兄弟二人的照片。每當有人來勸他回屋,他就喃喃道:“我的母親是楊開慧,你知道楊開慧嗎?”

毛岸青還在世的時候,就常常囑咐妻子,表明自己身死之後希望和母親安葬在一處,對此兒子十分支援。因為他們知道,在父親飽受磨難的一生中,母親是他最溫暖的回憶。

2007年,毛岸青與世長辭,其兒子毛新宇完成了他的遺願,将骨灰親手安葬在他的母親楊開慧陵墓旁。邵華曾透露:“那是他最後的心願。”

毛岸青用他坎坷的一生,向我們诠釋了一個革命烈士後代的不易和辛酸,從中也可以窺見到共産黨人為革命所做的犧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