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2007年3月23日,毛主席次子毛岸青在北京因病逝世。弥留之际,毛岸青躺在病床上,说出了他的遗言:“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把我安葬在母亲的墓旁,希望你们帮我完成。”

2008年12月21日,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带着双亲的骨灰,来到杨开慧的烈士陵墓前。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亲手将毛岸青的骨灰安葬。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身死之后一般都会安葬在自己的家乡,杨开慧的陵墓位于湖南长沙板仓,毛岸青的老家韶山与板仓相距甚远,那毛岸青为何执意要和母亲安葬在一起呢?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从毛岸青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图|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毛岸青出生于1923年,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二个孩子。夫妻二人一共诞下了三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原本以为日子可以一直幸福下去。

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那时候社会动荡,穷苦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国家于危亡,一心为国的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的征途。

时势迫人,毛岸青兄弟自小就跟随父母四处奔波,很难有安稳的日子过,大部分的时间里,父亲都在为革命奔走呼号。在毛岸青的印象中,父亲很少待在家中,他是个大忙人。

毛岸青刚满月时,毛泽东便接到上级命令,从长沙转战上海。等到毛岸青4岁,毛泽东奉命发动秋收起义,为了救国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人,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从那以后,团圆就变得遥遥无期。在毛岸青的童年里,几乎见不到毛泽东的身影,父亲就像是住在家里的一个客人,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只知道他随时会离开。由于毛泽东在生活中的缺席,年幼的孩子们尚不懂得什么叫做父爱,母亲的地位显得极为重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开慧成为了家中支柱,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兄弟三人慢慢成长起来。在他们稍微长大些时,母亲就教他们读书写字,有时候还会给他们讲述一些革命故事,杨开慧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不逊于任何一个母亲。

晚年的毛岸青回忆起母亲时,总是满脸幸福,言语之中充满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对我们一直很温柔,从不在外人面前训斥我们,她时刻保护着我们作为小孩子的自尊心。她教会我们自爱自强,还教导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我一直谨记母亲的教导,从不敢忘。”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图|蒋介石(右二)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四处逮捕共产党人,白色恐怖四处弥漫,人心惶惶。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追捕,毛泽东不能在家逗留太久,在短暂告别后,去往了井冈山。

杨开慧作为共产党员,自然也在反动派的逮捕名单之内。为了安全着想,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湖南乡下居住,照顾孩子的同时继续进行地下武装斗争。

让她没想到的是,反动派比想象中更为难缠。他们挨家挨户寻找共产党的痕迹,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鸡犬不宁,杨开慧和孩子们不堪其扰。

特务们看毛岸青兄弟几人年纪小,试图从他们口中打探有关共产党的线索。可是任凭反动派如何引诱,孩子们一个个都咬紧牙关,每次特务们都只能气急败坏地离开。

但好景不长,后来他们还是发现了一丝端倪,开始怀疑杨开慧的身份。于是埋伏在家门口,二话不说就将杨开慧和毛岸英抓走,一同关进了监牢。

在监狱里,为了得到毛主席的行踪,丧心病狂的狱卒无所不用其极。使用老虎凳、木板夹手指头等酷刑逼迫杨开慧开口,他们往杨开慧的伤口上浇大量的辣椒水,身体因剧烈的疼痛而颤栗。可即便如此,坚强的杨开慧还是一个字都没有吐露。

见杨开慧如此顽强,看来是得不到有用的消息了,恼羞成怒的敌人决定杀害杨开慧。1930年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杨开慧被国民党特务结束生命。死前最后一句话依旧心系丈夫与革命:“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图|毛泽东

毛岸青简直不敢相信,没有半点预兆,母亲就这样离他而去了。因为毛泽东常年在外革命,一直以来都是母亲陪伴着毛岸青,母亲是他生活里唯一的依靠,是生命中最温暖的所在。

毛岸青当时还不满7岁,他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了母亲,自己该怎么活下去。也正是因为母亲的牺牲,他一生都沉浸在失去母亲、渴望母爱的深渊之中。

地下共产党经过多方努力,将狱中的毛岸英营救了出来,杨开慧英勇就义后,无情的反动派也没有放过她的孩子。为了诱捕毛泽东,竟打算将三个儿子作为诱饵。

党组织考虑到三兄弟不适合在湖南待下去。于是,毛岸青和哥哥、弟弟被迫离开家乡,组织将他们秘密转移到上海,住在叔父毛泽民家。

经叔父安排,他们进入由共产党员创办的幼稚园上学。本以为能在此修复丧母的创伤,谁知不幸接踵而至,年仅1岁的小弟毛岸龙因病夭折,兄弟俩再遭重创。

本以为孩子们进入学校最安全。但没想到,因为内部有人叛变,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被捕,幼稚园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被迫关闭了。

党组织将他们安置在地下党员董健吾家中,日子一开始还算安稳。直到董健吾因白色恐怖的危机暂离上海,他将兄弟俩委托给黄慧光照顾。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图|董健吾

可黄慧光不仅没有尽力照顾二人,还逼迫毛岸青、毛岸英外出工作补贴家用。因为是在别人家里生活,年纪还小的兄弟二人只能去当童工,干些捡垃圾、卖报纸的杂活,小小的肩膀过早扛起了生活的担子,晚上他们就住在四处漏风的破楼梯间。

即使是如此委曲求全,兄弟俩也并没有得到黄慧光的好脸色。有一天,黄慧光正清点他们辛苦卖报纸赚来的钱,无意中发现了一张假币,当即对着兄弟俩发了好大一通脾气,并且还动起手来。在这个家里,挨打是家常便饭。

在黄慧光的斥责下,毛岸青努力回想白天卖报纸的情景,锁定了一个外国兵,这张假币很有可能就是他给的。满腔委屈的毛岸青冲出门来到街上,在一根电线杆上用粉笔写着什么,仔细一看,赫然写着“打倒帝国主义”几个大字。

好巧不巧,来了一位外国巡捕,看到这几个字后,大发雷霆,对着毛岸青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年幼的毛岸青毫无招架之力,被打倒在地上,瘦小的身体因为剧烈的疼痛蜷缩在一起。此后,毛岸青留下了后遗症,一到阴雨天就头疼难耐,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愈发严重。

父亲不在身边,弟弟毛岸龙也离他们而去。现在兄弟两人是对方唯一的依靠,毛岸英贴心照顾着弟弟,而毛岸青也时刻跟随着哥哥,在这乱世里相依为命。

看着鼻青脸肿的弟弟,毛岸英忍无可忍,连夜带着毛岸青逃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兄弟二人在上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和苦难的时光。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图|毛岸英和毛岸青合影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上海地下党组织重获生机。经过多方努力,面黄肌瘦的毛岸英和毛岸青被找到了。董健吾和张学良不忍心看到二个孩子再受苦,于是打通关系将二人送到苏联学习。

抵达苏联后,他们进入当地的学校学习。二人十分刻苦,努力跟上学校的进度,总算迎来了安稳的日子。不久后,一封由毛泽东亲笔写的家书送到苏联,捧着家书,兄弟二人喜极而泣,长久以来的分别,加上母亲又离他们而去,让他们对父亲的思念愈发强烈。

“现在好了,父亲已经知道我们在苏联了,相聚的日子也不远了。”毛岸青激动地说道。在后来的日子里,毛岸青愈发努力学习,他想要学有所成,尽快回到父亲身边,为国家效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迎来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国家百废待兴,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毛岸英已经回国,不久毛岸青也回到了父亲身边,化名“杨永寿”留在黑龙江。

当初那个面黄肌瘦的小男孩如今已经一表人才,父子两人相拥而泣,用汹涌的眼泪诉说着这些年的相思之情。此时毛岸青的年纪不小,结婚一事不能再拖,正好局势太平,毛岸青决定听从父亲毛泽东的建议,好好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噩耗传来了,打破了这安宁的生活。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毛岸英主动请缨去往朝鲜前线,不料却在一个多月后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即刻陨落。毛岸青的内心再一次崩塌了,在这世上,他只剩下父亲这一个亲人了。

可以说,在上海流浪的日子里,全凭哥哥的庇护才能好好活下来;在苏联也是兄弟俩互相照顾对方,哥哥是毛岸青心里最特别的存在,他如兄如父陪伴了自己好多年。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毛岸青经常夜不能寐,病情也变得更加严重。经过医生检查判定,毛岸青的这个病无法根治。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图|毛岸英

但每当毛岸青想要放弃时,总是会想起自己母亲对他说的话,人生没有那么容易,要好好坚持下去。母亲的话总是在他的脑海中响起,一直支撑着他。

每次在低谷、不得意时,毛岸青也总会想起母亲,想起她为国牺牲的壮举,便觉得眼前的困境不算什么。有时候毛岸青觉得母亲好像从未离他远去,一直在默默陪伴着自己,一想到母亲的音容笑貌,他就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

时间会抹平一切创伤。毛岸青逐渐从哥哥牺牲的阴霾中走出来,开始全新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想要执手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邵华。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毛岸青年轻时,曾跟着哥哥去他岳母张文秋家做客,邵华当时也在场,没想到多年以后,二人竟然相遇了。此时,邵华已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两人对彼此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后来一次舞会上,两人正式确立了关系。张文秋带着邵华走到毛岸青面前,两人相谈甚欢,彼此之间好像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当天晚上,一向腼腆内敛的毛岸青竟然大方拉起邵华走进舞场,连邵华都感到十分惊讶,见到这一幕,人群中传来了阵阵掌声。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他们在舞池中跳起了交际舞。这是毛岸青在苏联学会的,邵华的裙摆和她的心情一样荡漾,与心爱的人两情相悦是每个女子的梦想。邵华相貌出众,性格活泼开朗,与毛岸青内向的性格正好互补。

相似的童年让毛岸青和邵华的感情越来越好。毛岸青幼年时期,母亲惨遭杀害,所以他一直缺少母爱,邵华的父亲陈振亚也牺牲了。同是烈士子女,有着共同的创伤,邵华可以体会毛岸青的内心,在精神上他们完全契合。对毛岸青来说,邵华是妻子亦是知己。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图|毛岸青和妻子的结婚照

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毛岸青和邵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布置得温馨又简单,婚后两人形影不离、十分恩爱。1970年,邵华为毛岸青生下了一个儿子,并取名为毛新宇。对于毛新宇的出生,毛泽东十分高兴,还给他取了可爱的小名“毛毛”。

作为毛泽东唯一的嫡孙,毛新宇被寄予了厚望。从小就聪明伶俐的毛新宇给毛岸青夫妇带去了许多欢乐,慰藉了毛岸青那颗支离破碎的心。

毛岸青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他积极鼓励毛新宇去学习所喜爱的一切。在生活中,毛岸青对毛新宇也十分宽容,从来都是悉心教导,极少发脾气。

据毛新宇后来回忆,父亲很慈爱,对自己的要求也很宽容。毛岸青对儿子的爱护,或许来源于杨开慧对他的影响,毕竟他的母亲也是对自己温柔备至。

晚年的毛岸青,时常回忆起和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捧着一家人的合影仔细端详,然后陷入久久的沉默。邵华十分理解毛岸青对母亲的深刻思念,看着郁郁寡欢的毛岸青十分心疼,她想要帮助丈夫,为他排忧解难。她说:“岸青的母亲就如同我的母亲一般,我很乐意去帮助他,但我又不知道我能够做些什么,我甚至都没有见过岸青的母亲。”

后来,聪慧的邵华想到一个办法,她决定和丈夫毛岸青一起,创作一部有关杨开慧的书籍作品,也趁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丈夫的母亲。

《想你,亲爱的妈妈》和《最美的霞光》,都是毛岸青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而作。其中《想你,亲爱的妈妈》是毛岸青夫妇二人一同创作,里面蕴藏着毛岸青对母亲的深刻思念,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真情。

1990年,毛岸青回到湖南,他含着眼泪站在母亲杨开慧的陵墓前,用双手轻轻拂去墓碑上的尘土,低声诉说着这些年自己经历的种种过往,以及对母亲的深沉思念。

07年毛岸青病逝,安葬在其母亲墓旁,邵华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毛岸青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后来还患上了健忘症,经常忘记自己要做的事,也会忘记身边的人。但说来也怪,关于母亲的一切,他记得清清楚楚。他时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也不说话,只是无声落泪,手里紧握着母亲与兄弟二人的照片。每当有人来劝他回屋,他就喃喃道:“我的母亲是杨开慧,你知道杨开慧吗?”

毛岸青还在世的时候,就常常嘱咐妻子,表明自己身死之后希望和母亲安葬在一处,对此儿子十分支持。因为他们知道,在父亲饱受磨难的一生中,母亲是他最温暖的回忆。

2007年,毛岸青与世长辞,其儿子毛新宇完成了他的遗愿,将骨灰亲手安葬在他的母亲杨开慧陵墓旁。邵华曾透露:“那是他最后的心愿。”

毛岸青用他坎坷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一个革命烈士后代的不易和辛酸,从中也可以窥见到共产党人为革命所做的牺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