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開慧:就義時僅29歲,遺稿藏于故居牆縫内,60年後被發現

1957年,領袖寫下了《蝶戀花 答李淑一》這首詞。在這首詞裡,

領袖提到:我失驕楊君失柳。

在這裡,楊指的是領袖之前的妻子——楊開慧烈士。此時,楊開慧烈士遇害已經二十六年了。但即便如此漫長的二十六年,領袖依舊對楊開慧念念不忘,由此可見領袖對楊開慧的感情是何等深厚,以至于過了二十六個春秋,依舊沒能忘懷。

楊開慧:就義時僅29歲,遺稿藏于故居牆縫内,60年後被發現

1、開明家庭

楊開慧生于1901年。這一年,大清朝廷和八國聯軍簽訂了賠款協定。中國的社會變得空前陰霾。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先生,對于中國的未來也深感憂心忡忡。對于叵測的國家命運,楊昌濟寄希望于下一代。是以,他給剛出生的女子起了個名字:開慧。

說起楊昌濟,此人算是近代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小人物。說他頗具傳奇色彩是因為他曾經參加過戊戌變法,和譚嗣同有很深厚的來往,并且孩子日本和英國留學過。這種學曆,在如今的中國都不常見,更不用說一百多年前的清朝了。說小人物是因為比起譚嗣同這些風雲一時的人物,楊昌濟并沒有做出譚嗣同那個級别的大事兒。

楊開慧生于這樣的家庭,是以得到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教育。而教育對楊開慧的一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楊開慧:就義時僅29歲,遺稿藏于故居牆縫内,60年後被發現

偉大的邂逅

1913年,民國剛剛成立不久,楊昌濟回到了國内,準備興辦教育。畢竟,國家的命運和人才息息相關。楊昌濟選擇了湖南省立第一師範這所學校。因為教育的根本在于師資力量。楊昌濟決定讓自己成為火種,并且教化新一輪的火種,而後,宛如星火燎原一樣,給華夏大地帶來革新。

這一年,還是少年的領袖也來到了這所學校,并成為了楊昌濟的學生。領袖對于楊昌濟的學識十分欽佩,是以積極向楊昌濟讨教問題。是以,領袖成為了楊昌濟家裡的常客,并在這時候,結識了楊開慧。

1918年,楊昌濟前往北京執教。而領袖也在其後來到京城深造。在京城,領袖隻有楊昌濟一個相識,是以楊昌濟考慮領袖的起居友善,于是讓領袖住在自己的家裡。而領袖的學識和見地,雖然說當時未必青出于藍,但也讓楊開慧為之欽佩和仰慕。這種仰慕,在後來最終轉換成了愛慕,成就了一番不朽的姻緣。

楊開慧:就義時僅29歲,遺稿藏于故居牆縫内,60年後被發現

3、被遺忘的稿件

1920年7月,領袖和楊開慧喜結連理。第二年,他們的長子毛岸英出世。1922年前後,由于廣東方面籌備北伐,是以,領袖和楊開慧暫時告别,來到了廣州孫先生身邊,為北伐做籌備工作。而湖南當時是奉北洋的号令的。是以,領袖夫婦在當時,是北洋當局的通緝犯。不過,領袖夫婦都做好了為革命奉獻一切的準備。

1927年9月,領袖在安頓好妻兒以後,開始籌備秋收起義。領袖沒想到,這次告别,他在沒有看到楊開慧。

領袖在秋收起義後,帶着起義軍在井岡山安頓下,并開創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并且,井岡山的紅軍多次挫敗蔣介石的進攻。蔣介石在惱恨之下,于是命人尋訪楊開慧的蹤迹。終于在1930年,國民黨的警特部門找到了楊開慧的所在,并逮捕了楊開慧。由于楊開慧堅決不投降,是以,被敵人殘忍殺害。

楊開慧:就義時僅29歲,遺稿藏于故居牆縫内,60年後被發現

1982年3月,此時距離楊開慧犧牲已經六十多年了。這天,勞工們在修繕楊開慧的故居的時候,赫然發現了一批收稿,這批手稿是楊開慧在被捕前的三年時間留下來的。前後有四千多字。這些書稿記載了楊開慧躲避敵人追捕的心情,以及對領袖的想念,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楊開慧:就義時僅29歲,遺稿藏于故居牆縫内,60年後被發現

時隔六十年的書稿,讀起來讓人感到滄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