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作者:史海究沉

紅巾軍是元朝末年人民起來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是與明教、彌勒教、白蓮教等民間宗教結合所發動的。因打紅旗,頭紮紅巾,又稱作“紅巾”或“紅軍”,又因焚香聚衆,又被稱作“香軍”。紅巾軍的背景起源于元順帝統治末年政治敗壞、稅賦沉重,加上天災不斷,最初起于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江淮一帶。

紅巾軍的背景,起于元順帝統治末年政治敗壞、稅賦沉重,加上天災不斷。最初起于淮河流域,以韓山童、劉福通等為首領。韓山童以白蓮教為紐帶,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并結識了安徽阜陽人劉福通。(山童倡言:“天下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元朝四等人制度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順帝以賈魯治黃河,動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滿。賈魯開河後,韓山童等決定利用這一時機發動起義。他們散布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同時暗地裡鑿一獨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幾個字,埋在即将挖掘的黃陵崗附近的河道上。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賈魯開河後不久,民工挖出獨眼石人,消息不胫而走,大河南北,人心浮動。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韓山童與劉福通、杜遵道等人決定在颍上(今屬安徽)發動起義,但事洩,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帶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占領颍州(今安徽阜陽),許多人民紛紛加入,在安徽、河南一帶勢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治今安徽鳳陽)的郭子興等,均打着紅巾起義。

1355年(元順帝至正15年)二月,劉福通将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從砀山夾河迎至亳州稱帝,國号大宋,改元龍鳳。又利用“明王出世”的宣傳效果,稱韓林兒為“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紅巾軍一時都接受了大宋政權的上司。1357年(至正17年),劉福通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分兵三路北伐,兵鋒直指大都。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紅巾軍北伐東、中、西三路軍進軍路線

北伐軍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軍從山東出發,中路軍從山西出發,西路軍從陝西出發,目标是合圍奪取元大都。東路軍剛開始非常順利,接連攻下河北重鎮德州、滄州,一直打到了元大都的南大門通州。元順帝在大都慌作一團,打算向北逃跑。形勢對紅巾軍一片大好。可惜另外兩路北伐軍未能給予有效配合,緻使東路軍孤軍深入,糧草供應困難,難以持久,最終被元軍打敗,又退回了山東。

中路軍遇到的阻力最大,行軍速度緩慢,當打到大同時,東路軍已經敗回山東,合圍大都的目标無法實作。他們隻得從山西打到蒙古草原,又從草原打到東北的遼陽,甚至一度打到了高麗境内,但終因孤軍奮戰,後勤無法保障,在元軍和高麗軍的合擊下全軍覆沒。西路軍遇到的情況與中路軍極其相似,也是孤軍奮戰,後勤不濟,敵衆他寡,被元軍主力擊敗,最後進入四川,被當地其他派系的起義軍兼并。紅巾軍北伐由于力量分散,後方空虛,一事無成,但北伐卻沉重的打擊了元朝腐朽統治,加速了其滅亡。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差不多該收拾行裝,準備回老家牧羊了——元順帝

作為中國最強勵志皇帝的朱元璋,也是名義上紅巾軍的重要上司人,最後他統一了江南各割據勢力,揮師北伐,最終實作了紅巾軍統一全國的最終目的。

作為秘密宗教的傳播者和利用者,朱元璋深谙其道,對于秘密宗教的這點事門清,為嚴防有人效仿紅巾軍利用秘密宗教起事,是以在洪武三年,他頒诏禁絕白蓮等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他又命禮部榜示天下,對之再予禁絕。他還制定具體法律條例,以懲治違令傳教信教者。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秘密宗教不科學,大家千萬别信——朱元璋

洪武七年(1374年)正式頒行的《大明律》中這樣說:"凡師巫假降邪神,書符咒水,扶鸾禱聖,自号端公太保、師婆,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正之術,或隐藏圖像,燒香集衆,夜聚曉散,佯修善事,煸感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裡"。

朱元璋出身貧寒,了解民間疾苦,是以也注重休養生息,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減免稅負,丈量全國土地,清查戶口等,還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在他的統治下,社會生産逐漸恢複和發展,老百姓終于擺脫了戰亂之苦,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中國的老百姓最是勤勞且安貧樂道,不是萬不得已,沒人會跟着哪些野心家造反。

元朝末年,山東是紅巾軍與元朝軍隊争奪最為激烈的地區,戰後的經濟破壞相當嚴重,明初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但是直到洪武後期,對于流民的安置,生産的恢複,仍然一直是令朝廷感到困難的問題。太祖死後,燕王朱棣從北平(今北京)起兵奪位,發動了靖難之役。山東一帶又成為重要戰場,尚未完全恢複的生産重遭破壞。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靖難之役中,山東又成為重要的戰場

明成祖即位之初的山東一帶,大部分地區百姓困頓,商賈不通,滿目瘡痍。對于這種情況朝廷是十厘清楚的,朱棣曾經說過:“今北方之民,如人重病初起,善調理之,庶幾可安。不然,病将愈重。朕是以夙夜拳拳也。” 對于在“靖難”中“供給特勞”的北平及永平、保定一帶“順民”,朱棣奪位後還能夠想到給予一些特殊的優免,然而山東地區卻不在此列。是以永樂間,當山東饑民需要赈濟時,許多地方已是倉無儲粟,不得不“于近旁軍衛有司所儲給赈之”。

在以後的多年中,山東又連續爆發了幾場大的災害。永樂四年(1406),山東濟南府發生蝗旱災害。饑民中疫疠流行。同年青州府樂安等州一次上報的戶絕田地便多達七十一萬三千八百四十畝。 而永樂後期,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徭役征斂不息,加上連年天災,群眾困苦。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永樂十七年,“山東、河南、山陝諸處饑荒水旱相仍,至剝樹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苟活”。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而早在至正十七年(1357)劉福通便派毛貴攻破膠州、萊州、益都、濱州等地,從此這一帶在紅巾軍控制下,明教也從此深入到民間,直到明初,明教作為一種民間傳播的秘密宗教,在當地保持了很大的影響。

蒲台縣城(今屬濱州市)年輕女子唐賽兒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民間宗教傳播的環境中,自幼便開始誦讀佛經,并以“佛母”自稱。而她又略通武藝和兵法,效法元末紅巾軍,以白蓮教聯絡群眾,她的丈夫林三,也是明教成員,而且很可能是當地明教的上司者,隻是較早去世,于是當地明教的秘密傳播便由唐賽兒承擔起來。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在山東濱州的唐賽兒雕塑

唐賽兒的傳教範圍不僅僅在蒲台,到她發動起義的前夕,除蒲台之外,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都發展了大量教衆。傳說是唐賽兒一次祭奠丈夫歸來時,在山麓見到石罅中露出一個石匣角,挖出來看,匣中有天書、寶劍等物,從此她便通曉法術,運用神劍,剪紙人馬作戰,完全成為了一個真正為教衆們所信奉的“佛母”。但這顯然隻是唐賽兒為傳播明教的宣傳,而實際上她之是以能夠得到群眾的支援,是因為她能夠真正有助于那些失去生計的貧民。

沉重的賦役和連年的災荒給山東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尋找生路的農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了對宗教的信仰上面,唐賽兒所發展的教衆很快便多達數萬人,進而令地方官府感到畏懼與束手無策。

唐賽兒的部下董彥杲、劉俊、賓鴻等率衆兩千餘人,占據益都卸石棚寨,以紅白旗為号,聲勢日盛。永樂十七年(1419年),青州衛指揮使高鳳帶兵圍剿卸石棚寨。唐賽兒利用益都山區的有利地形,設下埋伏,誘敵深入,将官兵引進了葫蘆谷。在狹隘的山谷中,唐賽兒帶領伏兵殺入敵陣,大敗官兵,高鳳也被殺死。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卸石棚寨——位于青州市楊集鄉與上莊鄉交界處

吃了虧的官府也随後便派莒州千戶孫恭前往招撫。起義軍他們拒絕了孫恭,并把随同前往的官兵也殺掉。隻是這些事情都被地方官一直隐瞞不報,他們采取能鎮壓就鎮壓,能招撫就招撫政策,最終卻是“三司皆以不蚤發系獄”。

地方上出了這等大事,永樂帝聞奏大驚,山東是漕運要道,是供給京師的基礎。永樂帝遂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都指揮使劉忠為副總兵官,精選5000京師精銳人馬趕來鎮壓。臨行之前,永樂帝面授機宜:“賊憑高無水,且乏資糧,當坐困之,勿圖近攻。”

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義。唐賽兒起義後,明政府急令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鳳包圍卸石棚寨,企圖消滅起義軍。明軍一到卸石棚寨立足末穩,唐賽兒夜間便突然發動襲擊,将高鳳等人當場擊斃,并把處于混亂狀态的明軍全部殲滅。

初戰告捷,唐賽兒起義軍聲威大振。她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不久又占領了莒州、即墨等縣城,打擊官府和豪富地主。青州以東的各地群眾紛紛響應起義,“毀官衙,燒倉庫”,開倉濟貧,隊伍迅速發展至2萬多人,震動了京師。青州以東各地的群衆紛紛響應,益都、諸城、安丘、莒州、膠州等州縣先後出現了十幾支義軍。其中規模較大的有賓鴻、董彥杲的兩支隊伍。這樣以卸石棚寨為中心的農民起義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

唐賽兒在初戰取勝後,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不斷打擊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惡霸、地主。唐賽兒所到之處,各官吏紛紛逃命,其他各路起義軍也紛紛響應。據地方志記載,壽光、安丘、膠州等地都有“毀官衙、燒倉庫”等打擊明軍的活動,一份份告急文書飛一樣傳到京師。為了控制局面,永樂帝便派出了一名大臣前往卸石棚寨進行招安,唐賽兒怒斬了來使。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京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是明王朝的主力軍

在招安不成的情況下,永樂帝派“京營”的提督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鎮壓。

面對唐賽兒上司的起義軍,柳升認為“小小賊寇,不日即可平定”。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劉忠兵至益都後,再次包圍了卸石棚寨。

唐賽兒利用敵軍驕橫輕敵的弱點,以“寨中食盡,并且無水”為由詐降,将柳升主力調往警戒城東有水的地方,自己卻集中兵力,向防禦薄弱的敵營發起突襲。夜二更時,攻破敵營,殺死都指揮使劉忠。當敵主力趕到時,唐賽兒已指揮起義軍從容轉移。

同時,其他起義軍也與明軍展開了搏鬥,其中以安丘城的戰鬥最為激烈。當時,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義軍一萬餘人圍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時,在山東沿海負責防備倭寇的都指揮衛青率兵趕到,使起義軍腹背受敵,最後失敗。地方首領趙琬被俘就義,義軍死傷兩千多人,被俘者四千餘人,皆被明軍所殺,妻小被官府沒收為奴。至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唐賽兒起義便被鎮壓下去。

唐賽兒上司的這次農民起義,雖然隻有60多天的時間,但是擊斃了明朝兩員大将,取得了兩次大捷。在唐賽兒起義失敗後,明朝統治者派柳升指揮軍隊追擊從卸石棚寨突圍的起義軍,把俘獲的起義軍将領全部處死。但是起義軍首領唐賽兒卻已逃走,這使永樂皇帝震怒,下令将柳升下獄,将參議、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現起義各縣的官吏全部處死。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飄然而去,不知所蹤

為了防止唐賽兒出家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樂皇帝在同年三月和五月下令:“凡北京和山東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師诘問之。”“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于是先後有一萬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師诘問,但是唐賽兒還是“不知所終”。

永樂十八年的高仿紅巾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賽兒上司的農民起義不僅有力地打擊了明王朝的統治,更震撼了通過農民起義奪得政權的明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明王朝不得不對農民的壓榨和剝削作了一些讓步。據明史記載:“是月,赈青、萊饑。”第二年( 1421年)成祖“诏罷不便于民及不急諸務;蠲十七年前逋賦,免去年被災田糧。”

圖檔部分來源網絡,侵權聯删;

歡迎轉載,必須注明出處;禁止惡意抄襲,侵權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