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作者:史海究沉

红巾军是元朝末年人民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又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红巾军的背景起源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最初起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江淮一带。

红巾军的背景,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最初起于淮河流域,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韩山童以白莲教为纽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并结识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山童倡言:“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元朝四等人制度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贾鲁开河后,韩山童等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发动起义。他们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同时暗地里凿一独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字,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的河道上。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贾鲁开河后不久,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不胫而走,大河南北,人心浮动。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决定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安徽、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治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

1355年(元顺帝至正15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夹河迎至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又利用“明王出世”的宣传效果,称韩林儿为“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1357年(至正17年),刘福通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分兵三路北伐,兵锋直指大都。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红巾军北伐东、中、西三路军进军路线

北伐军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军从山东出发,中路军从山西出发,西路军从陕西出发,目标是合围夺取元大都。东路军刚开始非常顺利,接连攻下河北重镇德州、沧州,一直打到了元大都的南大门通州。元顺帝在大都慌作一团,打算向北逃跑。形势对红巾军一片大好。可惜另外两路北伐军未能给予有效配合,致使东路军孤军深入,粮草供应困难,难以持久,最终被元军打败,又退回了山东。

中路军遇到的阻力最大,行军速度缓慢,当打到大同时,东路军已经败回山东,合围大都的目标无法实现。他们只得从山西打到蒙古草原,又从草原打到东北的辽阳,甚至一度打到了高丽境内,但终因孤军奋战,后勤无法保障,在元军和高丽军的合击下全军覆没。西路军遇到的情况与中路军极其相似,也是孤军奋战,后勤不济,敌众他寡,被元军主力击败,最后进入四川,被当地其他派系的起义军兼并。红巾军北伐由于力量分散,后方空虚,一事无成,但北伐却沉重的打击了元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差不多该收拾行装,准备回老家牧羊了——元顺帝

作为中国最强励志皇帝的朱元璋,也是名义上红巾军的重要领导人,最后他统一了江南各割据势力,挥师北伐,最终实现了红巾军统一全国的最终目的。

作为秘密宗教的传播者和利用者,朱元璋深谙其道,对于秘密宗教的这点事门清,为严防有人效仿红巾军利用秘密宗教起事,所以在洪武三年,他颁诏禁绝白莲等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他又命礼部榜示天下,对之再予禁绝。他还制定具体法律条例,以惩治违令传教信教者。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秘密宗教不科学,大家千万别信——朱元璋

洪武七年(1374年)正式颁行的《大明律》中这样说:"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煸感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朱元璋出身贫寒,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也注重休养生息,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还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老百姓终于摆脱了战乱之苦,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国的老百姓最是勤劳且安贫乐道,不是万不得已,没人会跟着哪些野心家造反。

元朝末年,山东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战后的经济破坏相当严重,明初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但是直到洪武后期,对于流民的安置,生产的恢复,仍然一直是令朝廷感到困难的问题。太祖死后,燕王朱棣从北平(今北京)起兵夺位,发动了靖难之役。山东一带又成为重要战场,尚未完全恢复的生产重遭破坏。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靖难之役中,山东又成为重要的战场

明成祖即位之初的山东一带,大部分地区百姓困顿,商贾不通,满目疮痍。对于这种情况朝廷是十分清楚的,朱棣曾经说过:“今北方之民,如人重病初起,善调理之,庶几可安。不然,病将愈重。朕所以夙夜拳拳也。” 对于在“靖难”中“供给特劳”的北平及永平、保定一带“顺民”,朱棣夺位后还能够想到给予一些特殊的优免,然而山东地区却不在此列。所以永乐间,当山东饥民需要赈济时,许多地方已是仓无储粟,不得不“于近旁军卫有司所储给赈之”。

在以后的多年中,山东又连续爆发了几场大的灾害。永乐四年(1406),山东济南府发生蝗旱灾害。饥民中疫疠流行。同年青州府乐安等州一次上报的户绝田地便多达七十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亩。 而永乐后期,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徭役征敛不息,加上连年天灾,民众困苦。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永乐十七年,“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而早在至正十七年(1357)刘福通便派毛贵攻破胶州、莱州、益都、滨州等地,从此这一带在红巾军控制下,明教也从此深入到民间,直到明初,明教作为一种民间传播的秘密宗教,在当地保持了很大的影响。

蒲台县城(今属滨州市)年轻女子唐赛儿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民间宗教传播的环境中,自幼便开始诵读佛经,并以“佛母”自称。而她又略通武艺和兵法,效法元末红巾军,以白莲教联络民众,她的丈夫林三,也是明教成员,而且很可能是当地明教的领导者,只是较早去世,于是当地明教的秘密传播便由唐赛儿承担起来。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在山东滨州的唐赛儿雕塑

唐赛儿的传教范围不仅仅在蒲台,到她发动起义的前夕,除蒲台之外,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都发展了大量教众。传说是唐赛儿一次祭奠丈夫归来时,在山麓见到石罅中露出一个石匣角,挖出来看,匣中有天书、宝剑等物,从此她便通晓法术,运用神剑,剪纸人马作战,完全成为了一个真正为教众们所信奉的“佛母”。但这显然只是唐赛儿为传播明教的宣传,而实际上她之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是因为她能够真正有助于那些失去生计的贫民。

沉重的赋役和连年的灾荒给山东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寻找生路的农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了对宗教的信仰上面,唐赛儿所发展的教众很快便多达数万人,从而令地方官府感到畏惧与束手无策。

唐赛儿的部下董彦杲、刘俊、宾鸿等率众两千余人,占据益都卸石棚寨,以红白旗为号,声势日盛。永乐十七年(1419年),青州卫指挥使高凤带兵围剿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益都山区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将官兵引进了葫芦谷。在狭隘的山谷中,唐赛儿带领伏兵杀入敌阵,大败官兵,高凤也被杀死。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卸石棚寨——位于青州市杨集乡与上庄乡交界处

吃了亏的官府也随后便派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起义军他们拒绝了孙恭,并把随同前往的官兵也杀掉。只是这些事情都被地方官一直隐瞒不报,他们采取能镇压就镇压,能招抚就招抚策略,最终却是“三司皆以不蚤发系狱”。

地方上出了这等大事,永乐帝闻奏大惊,山东是漕运要道,是供给京师的基础。永乐帝遂命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总兵官,精选5000京师精锐人马赶来镇压。临行之前,永乐帝面授机宜:“贼凭高无水,且乏资粮,当坐困之,勿图近攻。”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义。唐赛儿起义后,明政府急令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包围卸石棚寨,企图消灭起义军。明军一到卸石棚寨立足末稳,唐赛儿夜间便突然发动袭击,将高凤等人当场击毙,并把处于混乱状态的明军全部歼灭。

初战告捷,唐赛儿起义军声威大振。她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久又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打击官府和豪富地主。青州以东的各地民众纷纷响应起义,“毁官衙,烧仓库”,开仓济贫,队伍迅速发展至2万多人,震动了京师。青州以东各地的群众纷纷响应,益都、诸城、安丘、莒州、胶州等州县先后出现了十几支义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宾鸿、董彦杲的两支队伍。这样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农民起义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唐赛儿在初战取胜后,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断打击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恶霸、地主。唐赛儿所到之处,各官吏纷纷逃命,其他各路起义军也纷纷响应。据地方志记载,寿光、安丘、胶州等地都有“毁官衙、烧仓库”等打击明军的活动,一份份告急文书飞一样传到京师。为了控制局面,永乐帝便派出了一名大臣前往卸石棚寨进行招安,唐赛儿怒斩了来使。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是明王朝的主力军

在招安不成的情况下,永乐帝派“京营”的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镇压。

面对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军,柳升认为“小小贼寇,不日即可平定”。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刘忠兵至益都后,再次包围了卸石棚寨。

唐赛儿利用敌军骄横轻敌的弱点,以“寨中食尽,并且无水”为由诈降,将柳升主力调往警戒城东有水的地方,自己却集中兵力,向防御薄弱的敌营发起突袭。夜二更时,攻破敌营,杀死都指挥使刘忠。当敌主力赶到时,唐赛儿已指挥起义军从容转移。

同时,其他起义军也与明军展开了搏斗,其中以安丘城的战斗最为激烈。当时,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义军一万余人围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时,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都指挥卫青率兵赶到,使起义军腹背受敌,最后失败。地方首领赵琬被俘就义,义军死伤两千多人,被俘者四千余人,皆被明军所杀,妻小被官府没收为奴。至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唐赛儿起义便被镇压下去。

唐赛儿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只有60多天的时间,但是击毙了明朝两员大将,取得了两次大捷。在唐赛儿起义失败后,明朝统治者派柳升指挥军队追击从卸石棚寨突围的起义军,把俘获的起义军将领全部处死。但是起义军首领唐赛儿却已逃走,这使永乐皇帝震怒,下令将柳升下狱,将参议、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现起义各县的官吏全部处死。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飘然而去,不知所踪

为了防止唐赛儿出家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乐皇帝在同年三月和五月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于是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诘问,但是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

永乐十八年的高仿红巾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更震撼了通过农民起义夺得政权的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明王朝不得不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作了一些让步。据明史记载:“是月,赈青、莱饥。”第二年( 1421年)成祖“诏罢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前逋赋,免去年被灾田粮。”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出处;禁止恶意抄袭,侵权必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