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即使一人獨處,也要善念善行

作者:緻良知書院

《傳習錄》第144條,是《啟問道通書》的第一條,弟子周道通于嘉靖三年(1524)正月向陽明先生受學,此時王陽明正值丁憂期間,對于周道通來信的諸多問題作了回答。

王陽明:即使一人獨處,也要善念善行

周道通說:“日用功夫隻是立志一件事。近來向先生問學時常常體驗這句話,愈加明白其中的要義。但是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必須要有朋友一起講習讨論,離開了同學朋友就不行。如果大家共同讨論切磋,這個心志愈發顯得宏大精健,且不斷有新的創意出來。如果三五天沒有朋友相講,就感覺缺少動力,遇到事就困,也易忘事。我試過沒有朋友講習之時,或靜坐、或看書、或不經意地行走,舉手投足間都不忘記存養這個心志,真切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平和舒适,但終究不如和同學朋友一起切磋,更加得讓自己精神振奮、生機盎然。是以我想問先生,當一個人獨處時,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守住心志呢?”

周道通的問題,與現代人頗為相似,很多人喜歡熱鬧,也願意與人交往、切磋與共同進步,但離開了他人的砥砺或監督,就不行了。在我看來,也或許是自我驅動力不夠,“戒慎恐懼”功夫不到位,才會産生“有人時”與“獨處時”的差别。

王陽明先生是怎麼引導周道通的呢?

先生肯定了周道通的“日用功夫”論,鼓勵他“勿忘勿助”,隻要功夫不間斷,待到純熟後,又是另外一番意思。他強調:“我們為人為學,最緊要大頭腦還是立志,你所謂困忘之病,隻是志欠真切。自家的痛癢,還是自家最知道,也隻有自家才能去撓癢得到。你既然已經知道自家痛癢了,必定會去撓癢,這在佛家叫做‘友善法門’。這個法門,始終是自己慢慢調整和酌磨出來的,别人終究無法參與,也沒有其他更簡易直接的法門了。”

王陽明:即使一人獨處,也要善念善行

如何找到這個“友善法門”?陽明有幾個功夫,比如“省察克治”“戒慎恐懼”等。

王陽明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

這裡的“治”,是指治理,治理什麼呢?治心。

“間”是指間斷,就是治心的功夫,沒有什麼時候是可以間斷的,要連續不斷、勿忘勿助,就好像剿滅盜賊一樣,必須徹底清除幹淨。

有一次,王陽明抓住一個賊,一番審問之後,陽明想用“良知”感化他,沒想到這賊卻說:“你說的良知到底在哪裡呢?你指出來給我看看。”

陽明說:“你把上衣脫了,我就告訴你。”

這賊二話不說,就脫了上衣。

陽明又說:“你把褲子也脫了,我才告訴你。”

賊猶豫了一下,還是脫了褲子,反正有内褲在,不怕。

陽明再說:“你把内褲也脫了吧,我就真的告訴你‘良知’在哪裡?”

這賊死活不幹,說:“不能再脫了,再脫我就隻能裸奔了。”

陽明大喝一聲:“這就是你的良知。你還知道有羞恥之心,為什麼不去好生謀份差事,非要去幹這盜賊之事,不僅讓你自己蒙羞,還讓你父母、讓你家人蒙羞,你知錯沒有?”

王陽明:即使一人獨處,也要善念善行

梁啟超在《德育鑒》中也說道:“随時省察,每一動念,每一發言,每一用事,皆必以良知以自鏡之。”

也就是說,隻要起一個念頭、講一句話、做一件事,都要用“良知”這面鏡子照一照,我有沒有起善念、講好話、做好事,這是一種修養的功夫。

而用“良知”來照自己,關鍵就是從“起念頭”開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強調的就是這個“念頭”。

以上節選自《江波講傳習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