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最終還是無功而返,這是為什麼呢?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等國家為了與秦國争奪天下,曾經多次選擇聯合在一起發動合縱戰争。雖然一開始六國各自與秦國的單打獨鬥有勝有敗,但是随着後期秦國的實力已經銳不可當,他國發動的聯合攻秦戰争都是以失敗告終。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擔任合縱長,指令春申君黃歇率領趙國、南韓、魏國、楚國以及衛國等五個國家的兵馬一起進攻秦國。原本在戰争的開始,五國的聯軍已經獲得了小規模的勝利,奪取了壽陵,眼看着馬上就要攻入函谷關。然而,五國聯軍卻在秦國的士兵主動迎敵之後,最終大敗而歸。這次戰争被史學界認為是戰國時期的最後一次合縱攻秦的戰争,它的失敗預示着秦國一統天下的洪流已經再也無法阻擋。

那麼,為什麼如此強大的聯合軍隊為何最後還是失敗呢?

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最終還是無功而返,這是為什麼呢?

合縱大軍人心不齊

雖然都以攻打秦國為主要的目标,但是常言道三個和尚沒水吃,楚國等五個國家的國君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在攻打秦國的同時,一些國家還想着在其它國家那裡分一杯羹。

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41年,就在春申君忙着帶領六國軍隊一起伐秦的時候,趙國的龐煖将軍帶着一小部分趙國軍人朝着齊國的方向而去。原來,趙王想要順帶着把齊國也打一頓。雖然這次趙國确實得到了齊國的饒恕,但是趙國軍隊的分心使得這次合縱行動還是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在攻打敵人的時候,一部分軍隊擅自改變計劃,隻聽自己國家将領的要求而不聽合縱長的指令,這樣的行為自然是軍事行動的大忌,而這也僅僅是合縱軍隊中反映出的一個小小問題。各自軍隊是士兵實力儲存、打下的地盤如何配置設定、合縱後之前的世仇還要不要報、這一些列的問題時刻在困擾這合縱大軍。心不往一處想,勁不往一處用,合縱攻秦自然很難成功。

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最終還是無功而返,這是為什麼呢?

秦國計謀使用得當

對于秦國的丞相呂不韋,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是一代權臣,與太後趙姬有暧昧關系。然而,事實上,曆史上的呂不韋還是有自己的謀略的。雖說是商人出身,但是呂不韋也知道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五國聯軍看起來是鐵闆一塊,但是隻要合縱長楚王退了步,五國聯軍自然就會像沙子一樣飛散而去。

打好了主意之後,呂不韋立刻派遣精銳秦軍在夜晚偷襲楚國的營地,楚國這次帶着其它國家一起讨伐秦國,非但沒有得到什麼油水,自己反而吃了大虧。之後,楚王下令整個楚國向東遷移到了壽春。合縱長既然都退兵了,其它國家自然也不想一直和秦國對着幹,免得将來遭受秦國的報複。

是以,隻單單一個小的行動,就讓這鐵闆出現了裂痕,從此也看出,秦國的智謀可不是其他幾國好比的。

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最終還是無功而返,這是為什麼呢?

秦國實力與五國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早在春申君和楚王帶領聯軍一起伐秦之前,楚國等五個國家的将士就已經在龐煖将軍的帶領下合縱讨伐過一次秦國了。然而,這次在濮地的戰争并沒有獲得勝利,反而和多年前的汾城之戰一樣以失利告終,沒有獲得秦國的一個城池。

聽說了龐煖帶領趙楚魏燕等多個國家的精銳一起讨伐秦國,秦王也多少有些顧慮。根據《戰國策》記載,得知秦王政憂心龐煖合縱之事,辯才無礙的姚賈主動請求前往趙國等四個國家,利用外交手段讓趙王等君主放棄這次軍事行動。我們可以發現,對于秦國的生死存亡,秦王和秦臣真稱得上是上下一心。

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最終還是無功而返,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團結之外,秦王政之前的曆代秦國國君對山東六國的削弱和威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多次和秦軍作戰的過程中,六國的軍隊很難不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國的武器特别先進。就拿長平屍骨坑的考古結果來說,趙國犧牲的數十萬士兵大多是死于秦國的弩機,這種連發式的遠端武器,在戰國時期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

另外,秦國早在秦昭王時期就非常重視軍隊的法制建設,雲夢秦簡記載,秦國士兵施行嚴格的軍功制度,從最根本的利益上激發士兵作戰潛力和主動性。在這樣一支團結、戰勝率高、武器先進、軍法嚴苛的隊伍面前,本就各懷心事的合縱聯軍自然是不堪一擊。

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最終還是無功而返,這是為什麼呢?

總得來說,合縱聯軍最後一次的伐秦戰争失敗,并不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是非成敗從來都是有自己的因果決定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