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司馬遷論舜帝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還是在甯遠

作者:楚南舜文化

今廣西全州縣境内有九疑山,湖南甯遠縣境内有九嶷山。二縣都說舜帝葬于其縣境内的九疑山(注:甯遠九嶷山的“嶷”字,比全州九疑山的“疑”字多了一個“山”字頭,有說“嶷”與“疑”二字相通。)

看司馬遷論舜帝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還是在甯遠

《全州志》對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的記載。《全州志》記載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嶺支脈之上有九疑山。《全州志》又載:“《書》(注:尚書):五月南巡至于南嶽。《家》語:舜嗣帝五十載,陟方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經》《禮記》皆雲。然(後)太史公謂: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志》上寫明了全州在古時候之是以叫零陵,為零陵地,是因為舜帝“而葬焉”,原來是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看司馬遷論舜帝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還是在甯遠

全州九疑山所在方位及得名:九疑山在全州縣境内的西北山地,屬越城嶺。相傳九疑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這座九疑山從縣境内的大西江鎮發端,西向延伸到資源縣境内,東南向延伸到龍水、才灣、紹水、鹹水等五鎮境内,它是一條綿長的山脈。九疑山其名是因其發端地全州大西江鎮境内有一座由九條山脊共一山頂的大山為九疑之首,有“九龍歸位”地相而名。這個“九龍歸位”的九疑之首,相傳是天子舜帝葬地,是以在全州和資源二縣民間又叫天子嶺,俗稱九龍山、九條脊。

看司馬遷論舜帝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還是在甯遠

甯遠《九嶷山志》對舜帝葬于甯遠九嶷山的記載。《九嶷山志》(明萬曆版)記載:“九嶷山,在縣南六十裡,亦曰蒼梧山。《漢志》注:九疑在營道南。《漢紀》注:應劭曰舜葬蒼梧九疑山,今在零陵營道。”郭璞《山海經》注曰:“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甯遠九嶷山所在方位及得名:九嶷山在甯遠縣境内,屬萌渚嶺。相傳九嶷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因境内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箫韶、桂林九座峰巒,且峰峰相似難以差別,故名。

從上述情況看,全州說舜帝葬于其縣境内的九疑山,甯遠說舜帝葬于其縣境内的九嶷山,二縣都說是舜帝葬地。

那問題來了,因為舜帝真身葬地隻會有一處,不可能分葬二處。

那舜帝到底是葬于全州九疑山,還是甯遠九嶷山呢?

我們來看看太史公司馬遷是怎麼論定的。

看司馬遷論舜帝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還是在甯遠

司馬遷雲: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史記·五帝本紀》)其言所雲“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筆者已在《舜帝南巡到達三苗之地全州》和《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二篇文章中有所述,不再贅述。

那我們就來探讨一下司馬遷所定論的舜“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個古老地名零陵的由來,弄清了零陵地望所在,便知道了舜帝葬于何處?

司馬遷在論定舜“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的結論中提到三個地名:江南、九疑、零陵。

何為“江南”?

查“江南”其意,一般解釋為據《史記·五帝本紀》可知,江南在長江以南,其南界一直達到南嶺一線,這是一個廣大的區域。

何為“九疑”?

查“九疑”其意為舜帝葬地九疑山。

何為“零陵”?

查“零陵”,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

再查“是為”二字。“是”是“這”,“為”是“是”。“是為”釋義為“這就是”。

通過以上釋義,我們便知道了司馬遷所說的舜帝“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其意是舜帝葬地在江南地域内的九疑山,這就是零陵地名的由來。零陵地名因舜帝葬于九疑山而名,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

既然司馬遷論定零陵地名的由來是舜帝“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那舜帝葬地九疑山必在零陵境内。

那零陵作為建制地名最先出現在哪裡呢?

湖南《永州曆史大事記》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置零陵縣。”《全州縣志》大事記:“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縣境内始置零陵縣,屬長沙郡,縣治設于今縣城西南39公裡處。”

可見,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零陵作為建制地名最早出現在今廣西全州。(注:全州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從湖南改隸廣西)

秦始皇設定于今全州縣地的這個零陵縣的曆史地位相當重要,縣治處古代湘桂走廊之上,沿湘江河岸,秦有馳道、漢有峤道,是大軍南征的主要通道。《漢書•藝文志》有“縱橫家《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說的是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焚書,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而零陵令信卻持反對意見,并為難秦相李斯,與李斯進行了辯論。從“秦零陵令信難秦相李斯”這件事可看出,由于秦始皇設于全州的這個零陵縣政治地位重要,這個縣令信的話語也有相當的政治分量。

秦始皇還于公元前210年第四次東巡時,攜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等随行。在雲夢(今湖北長江南北一帶),南望九疑山遙祭舜帝:“三十七年癸醜,始皇出遊。”“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祭虞舜于九疑山。”(《史記·秦始皇本紀》)

看司馬遷論舜帝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還是在甯遠

從秦始皇南望零陵縣境内九疑山方位遙祭舜帝的記載來看,秦始皇在今全州縣地置秦縣建制取名零陵,是為了紀念舜帝葬于零陵縣境内九疑山的舜帝。

西漢時,漢武帝在舜帝葬地全州境内以“零陵”之名設定了“郡”的行政管理機構。《漢書·地理志》:“零陵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清代嘉慶《全州志》卷之一輿地·沿革載:“《禹貢》:全(州)為荊州之域,舜十二牧之所治也,春秋楚南境,秦屬長沙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全州縣志》大事記:漢武帝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全州設立了零陵郡。《全州縣志》建置沿革:“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縣境東北部又置洮陽縣,治所在今永歲鄉梅潭村後坡上。當時,縣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陽二縣。同年,又置零陵郡,……洮陽、零陵兩縣地屬零陵郡。”

漢武帝也曾南望九疑山方位遙祭舜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漢武帝“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漢書·武帝紀》)

從漢武帝南望零陵縣境内九疑山方位遙祭舜帝的記載來看,漢武帝在今全州縣地置漢郡建制取名零陵,也是為了紀念舜帝葬于零陵縣境内九疑山的舜帝。

新朝王莽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至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25年-55年),由九疑郡複名零陵郡,郡守龍述(注:漢光武帝25年敕封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始從全州遷郡治于泉陵(今湖南永州芝山),但零陵縣治所卻仍然在全州(《全州縣志》大事記)。此時零陵郡治在永州的芝山,零陵縣卻與洮陽縣(全州永歲梅潭)同在今全州縣境内。直到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郡改州制度實行,才廢洮陽和零陵,并置湘源縣。零陵縣在全州存在810年之久。

可見,“零陵”是因為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而有全州“零陵”地名的,零陵地名最早出現在今廣西全州。

如今湖南某些專家學者說“舜葬九疑是為零陵”就是“舜葬甯遠九嶷是為零陵”,理由是因為秦始皇在今全州境内設立的零陵縣管轄範圍極廣,當時的甯遠縣也在零陵縣的管轄範圍之内。如:永州日報原副社長唐柏榮先生(網名“永州記憶”)撰文《“零陵”這個古地名,廣西全州人和湖南零陵人誰最有資格繼承?》,其文中提出:“零陵得名于潇水支流古泠水。《水經注》‘泠水(今甯遠縣冷水鎮)南出九疑山’,而在上古‘泠’與‘零’是通用的,‘泠水’又作‘零水’。因舜帝葬于泠(零)水之源,舜陵因水而名,故稱‘零陵’。”

唐柏榮先生在以上所說的零陵得名的由來是:“零陵得名于潇水支流古泠水”“泠水是冷水”“上古‘泠’與‘零’是通用的,‘泠水’又作‘零水’”“舜帝葬于泠(零)水之源,舜陵因水而名,故稱‘零陵’”。

而筆者隻看到了司馬遷在《史記》所雲的“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而沒有查閱到上古時期或古代的文獻有唐柏榮先生在以上所說的零陵得名由來的記載。

可能是由于筆者查閱的文獻有限,筆者想請教唐柏榮先生,您這些史料出自上古時期或古代的什麼文獻,請您告知,我很想學習一下。

如果您不能提供如是所說的可信史料出處,那也隻能相信司馬遷論定的“舜帝葬于九疑是為零陵”。

唐柏榮又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長沙郡,始置零陵縣,‘零陵’這個地名作為行政區名最早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使用的。當時縣治設在今天的全州縣西南境内(離全州縣城大約39公裡叫鹹水的地方),而當時零陵縣管轄的地域也非常寬廣,大約包括今天的整個全州、還包括廣西灌陽、興安、桂林和湖南零陵、冷水灘、祁陽、道縣、甯遠等都叫‘零陵’。”

唐柏榮先生在以上說到秦代設定于今全州縣地的零陵縣當時管轄到了甯遠,甯遠等縣地都叫“零陵”。

如果真如唐柏榮先生所說秦代當時的零陵縣管轄到了今甯遠縣,那按司馬遷論定的舜帝“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的結論,就不能排除甯遠九嶷山是舜帝真身葬地所在。

而筆者查閱到的史料是秦始皇在全州縣地設定的零陵縣,其管轄地并不包括今甯遠縣。

據湖南《永州曆史大事記》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置零陵縣(注:全州縣地)。王翦定江南,修都龐之戍,請設營道縣(今道縣),獲诏準。同期,置舂陵(今甯遠)、泠道(今甯遠)、南平(今藍山)、齡道(今藍山)縣。”

從以上記載看出,秦代在湘水上遊地區和潇水地區分别有秦縣建制。

湘水上遊地區的秦縣建制是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在今全州縣地建立的零陵縣。

潇水地區的秦縣建制是秦國代名将王翦“修都龐之戍”,攻取潇水地區後,在潇水地區建立了營道縣。同期,置舂陵(今甯遠)、泠道(今甯遠)、南平(今藍山)、齡道(今藍山)縣。湖南甯遠文化遺産——泠道故城遺址内容介紹:泠道,秦置縣(《辭源》)。以上記載說明今湖南的甯遠縣地在秦代已置縣為泠道、舂陵。

從筆者所查閱的史料來看,秦代在今全州縣地設立的零陵縣和今甯遠縣地設立的泠道縣、舂陵縣,彼此之間是不同的秦縣建制,二者之間并沒有歸屬關系,那秦代建制的零陵縣怎麼又會包括甯遠呢?

也許是由于筆者查閱的史料有限,筆者也想請教唐柏榮先生,您說到秦代當時的零陵縣管轄到了甯遠縣,請問是出自那些史料記載,請您告知,我很想學習一下,以便共同探讨。

如果那些說“舜葬甯遠九嶷是為零陵”的專家學者,找不出秦始皇設于今全州縣地的零陵縣包括今甯遠縣的可信史料,那也隻能相信司馬遷論定的“舜帝葬于九疑是為零陵”。

司馬遷是中國最偉大的曆史學家,他熟讀經史,嚴謹治學,為撰寫《史記·五帝本紀》,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太史公自序》)他在“上會稽,探禹穴”後,又溯江而上“窺九疑”,浮于沅湘,親臨全州九疑山做了實地考察。

司馬遷根據西漢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為紀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縣地設定秦縣建制零陵縣的曆史,便鄭重地作出舜帝“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的曆史結論。這個曆史結論是說零陵地名最早出現在今廣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縣内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縣境内的九疑山。

反觀今甯遠縣在秦代時并不屬零陵縣地,而屬泠道、舂陵縣地。如果真如湖南某些專家學者所說舜帝葬于甯遠九嶷山,“舜葬九疑是為零陵”就是“舜葬甯遠九嶷是為零陵”的觀點是正确的話,那司馬遷作出的曆史結論就應該是“舜葬九疑是為泠道、舂陵”,而不是“舜葬九疑是為零陵”。

可見,司馬遷論定的“舜葬九疑是為零陵”,說的就是舜帝葬地在古零陵全州的九疑山,而不是甯遠九嶷山。

但今零陵地名在湖南永州,有人誤将廣西全州零陵和永州零陵混為一談,其實此二者前後有行政地名隸屬的變化,因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名的古零陵在廣西全州,而今湖南永州芝山的零陵地名是在舜葬全州九疑山2000多年之後因郡治遷移而由泉陵改名的,不是舜帝南巡崩葬九疑的零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