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傅雷翻譯出版獎揭曉,參評作品中90後譯者占比為曆屆最高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實習記者 李慶 編輯 | 林子人

2021年度第13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昨日在傅雷的家鄉上海浦東周浦鎮揭曉,章文憑借翻譯安托瓦納·貝爾曼的著作《異域的考驗: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化與翻譯》獲得社科類獎項,黃雅琴則以翻譯馬庫斯·馬爾特的小說《男孩》獲得了文學類獎項。“新人獎”則頒給了《回歸故裡》的譯者王獻。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指出,今年參評的47部作品中90後譯者達到了11位,“這是前所未有的。”本屆評委會主席吳佳霖在總結評審過程的時候發現今年三位獲獎者都是女性,“這也許展現了這個時代的特征。”

2021傅雷翻譯出版獎揭曉,參評作品中90後譯者占比為曆屆最高

社科類獲獎作品《異域的考驗: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化與翻譯》是對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翻譯實踐的一次考古式的挖掘,對比了同時代的法國和德國譯者不同的翻譯理念,德國浪漫主義者選擇的忠于原文、忠于他者的翻譯政策深刻影響了後來的翻譯活動。這本書的另外一重意義在于,作者貝爾曼借助對理論概念及範例的解讀,成功将翻譯從之前“仆從化”的境地中解救了出來,直接催生了一門翻譯研究的獨立學科。

長時間從事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的譯者章文在獲獎感言中說,“翻譯是一切知識的橋梁”,然後她借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話指出“翻譯一直是一個隐形的職業”,雖然譯者曾經隐身,但也不能忽視他們的貢獻。

2021傅雷翻譯出版獎揭曉,參評作品中90後譯者占比為曆屆最高

文學類獎項獲獎者黃雅琴此前曾以《語言的第七種功能》入圍2017傅雷翻譯出版獎,這次的獲獎作品《男孩》講述了一個無名無姓的男孩在20世紀初的成長故事,小說并行講述了男孩的個人故事與全人類的曆史,建構了一種獨特的叙述結構。黃雅琴評價這部小說時說,“男孩的一生,恰恰映射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在人類曆史長河的一瞬。”她認為作者馬庫斯的文筆“充滿詩意和禅意”,尤其喜愛那句“男孩隐約感受到為何生存,那是:無數的災難和少量的歡愉。”

《男孩》曾獲得2016年費拉米文學獎,評委認為其中文譯作“忠實地展現了《男孩》的風格:強烈而鮮明的人物情感,簡潔的文字,鮮明的節奏,詩的意蘊,散文的随意,另外還有音樂的旋律與節奏”。

2021傅雷翻譯出版獎揭曉,參評作品中90後譯者占比為曆屆最高

獲得“新人獎”的是王獻的譯作——迪迪埃·埃裡蓬的《回歸故裡》。這部自傳形式的社會反思性著作回顧了作者從勞工家庭的窮孩子到成為法國著名知識分子的人生曆程,社會階層、學校教育、身份建立等多個主題的思考貫穿其中,呈現了一個批評理論和精神分析學派學者的極為内在又颠覆的心靈之旅。評委認為王獻的譯作“很好地呈現了原作的自傳體文風及學理性分析”。

2021傅雷翻譯出版獎揭曉,參評作品中90後譯者占比為曆屆最高

頒獎典禮最後,嘉賓對傳統的翻譯标準“信達雅”展開讨論,董強認為現在翻譯更加追求“信”和“達”,“雅”在文言時期被強調,而他本人非常看重譯本的“信”,即忠實表達原意。社科類特邀評委劉擎關注“信”和“達”之間表面沖突内在聯系的關系,他認為翻譯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對差異的了解。如今人類被緊密聯系在一起,對彼此的差異如此敏感,但是實際上,大部分資訊在彼此間其實是在被越來越精确地傳達,正是如此,翻譯提醒着我們人類的共通性。文學類特邀評委孫甘露認為由于人總會犯錯以及不能窮盡知識,是以錯誤總是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間的誤解還因為其背後的文化作為支配性的力量而導緻。

章文分享了其譯作中貝爾曼的觀點,貝爾曼的翻譯倫理認為需要譯者全盤接納和遵循他者。王獻則從自己的翻譯實踐出發,講述了自己如何在了解迪迪埃·埃裡蓬的理論背景和語言特點後,去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内容并據此進行翻譯。

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不僅是對過去一年來優秀法語譯作的推薦,同時也是對獎項本身的再一次探讨。董強将這次頒獎典禮來到傅雷家鄉稱為“翅”與“根”的會合。頒獎典禮借紀錄片《傅雷的一生》回顧了傅雷從“美術批評家”到“完美主義”翻譯者的轉變,為傅雷翻譯獎的精神進行了溯源。如今,傅雷所代表的文化交流的願望在浦東這片土地上成長,傅雷翻譯出版獎也鼓勵後來者繼續開拓前輩打造出來的文化世界的邊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