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我于内不能除去奸臣黃皓,于外也不能制衡姜維,領軍出征也不能守護國家,我有這三罪,還有何面目回去啊——諸葛瞻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在三國時期尤為明顯。縱觀整個三國動蕩年代,有關羽關平兩位父子猛将征戰沙場,也有孫策孫權二人守衛江東基業。

更有曹操曹丕二人運籌帷幄南征北戰,他們各個都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讓人不免好奇了,作為三國智囊之中的頂尖人才的諸葛亮,其子嗣為何沒有在曆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呢?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實際上,早在很久以前,諸葛亮便已經“預言”了自己孩子的命運,在“預言”中,諸葛亮之子的所作所為,甚至間接地影響到了蜀國命運,帶來了覆滅的結局。

北伐失利蜀國危急,諸葛亮臨終信件精準預言兒子未來道路

公元234年,這已經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了,那時諸葛亮駐紮在五丈原上。由于司馬懿的軍隊戰術變動頻繁,諸葛亮北伐計劃嚴重受阻,再加上瑣事操勞、重病纏身,他預感自己将殒命在北伐路上。

于是,諸葛亮給自己遠在東吳的兄弟諸葛瑾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中,諸葛亮除了對自己的兄長交代一些家庭瑣事,噓寒問暖之外,還罕見地表述了對自己孩子諸葛瞻的一些分析和看法。

諸葛亮在信中寫道:“葛瞻今年已經八歲,特别聰明可愛,被人稱為申通,但他将來很難成大器……(大緻意思)”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從這句話來看,諸葛亮首先承認了自己孩子但其天資聰慧、聰明伶俐,頗具上司者的潛力,但卻很難成大器。那麼,諸葛亮為何會有這樣一番說辭呢?

首先,諸葛瞻給人的一些“表象”會讓後主劉禅和朝中大臣們很是開心,他們認為諸葛丞相後繼有人。可想而知,如果未來諸葛瞻從政,那麼“諸葛亮兒子的背景”定然會讓他一帆風順。

諸葛亮常年北伐征戰沙場,無心去照顧自己的孩子,沒辦法為他的人生道路給出有益的指導。同時,諸葛瞻沒有受到過專業的教育,又不具備高瞻遠矚的能力,這必然又會是一個“趙括”。

另外,諸葛亮之子這個身份必然是諸葛瞻身上的枷鎖,後主劉禅必然會将其與諸葛亮互相對比,将蜀國未來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諸葛瞻身上,并且會對諸葛瞻提出過高的期望。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是以,在種種原因的交織下,諸葛亮判定兒子諸葛瞻“可能會有一番作為”,但最終成不了大器,因為諸葛瞻會在衆星捧月之中失去自我,淪為一個平庸之輩。

有意思的是,就連諸葛亮自己都沒想到,他信中所述之事,後來一字不差地,全部發生在了諸葛瞻身上!

無法擺脫父親陰影,平庸少年被捧殺成朝廷命官

話說,在諸葛亮死後,蜀國上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這位丞相遺孤的身上,年僅八歲的諸葛瞻被後主劉禅和大臣們整日圍得團團轉,所有人都希望能在這個隻有八歲的孩子身上找到哪怕一絲諸葛亮的影子。

而諸葛瞻也确實做到了,或許真的是諸葛家族天資聰慧,這位年僅八歲的少年在面對北伐糧草辎重等問題上,居然能夠像諸葛亮一般思考幾番,然後給出一些意見。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然而,諸葛瞻也僅此而已了,他的意見看似很關鍵,實際上換做尋常人稍加思索也能夠想出來,偏偏後主劉禅與蜀國大臣們不信邪,一定要說諸葛瞻是神童、天資聰穎。

就這樣,諸葛瞻在衆星捧月之中逐漸長大,受到了無數的關注,稍微做一件事,諸葛瞻就會被連連誇贊有父親雄風。

而真正繼承了諸葛亮指揮才能的姜維,卻不受關注,自己一人默默地完成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時間流逝,諸葛瞻也長大成人。

可蜀國的人們依舊不願意讓他做“諸葛瞻”,而更願意讓他當“諸葛亮”。在諸葛瞻成年後的第一時間,後主劉禅就将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并直接将其提拔成為了騎都尉。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沒有從基層開始磨煉的諸葛瞻,就這麼憑借着自己父親的威名,被劉禅提拔成了朝廷命官,寄托了更多的希望,而劉禅的這一輪捧殺,也成為了諸葛瞻日後覆滅的因子。

不懂北伐意義諸葛瞻彈劾姜維,毫無帶兵能力絕望戰死沙場

在後主劉禅這一手糊塗操作後,蜀國的百姓更加以為諸葛瞻是建立了功勳才能夠如此出人頭地,可實際上,諸葛瞻到現在甚至沒有建立起任何功勳,甚至沒有帶兵打過仗。

無奈蜀國百姓和大臣們隻願意相信這些一廂情願的東西,這導緻了後來但凡有利國利民的政策,百姓們都會争相傳頌,說諸葛瞻又為蜀國百姓謀福祉了。

可實際上這些政策和諸葛瞻一點關系都沒有,後主看諸葛瞻在百姓眼中的聲望那麼高,就又不斷提拔諸葛瞻,由此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本就平庸的諸葛瞻,深陷在這循環之中,直到坐到了自己父親的位置上——平尚書事。這個職位相當于蜀國的丞相,統領中央事物,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事情發展到了這裡,蜀國的政治環境中就展現出了極為荒誕的一幕,那些為了蜀國奮鬥半生的忠義臣子們,久久無法得到晉升。

然而,諸葛瞻這個毫無謀略,完全沒有為蜀國貢獻出任何作用的人,僅憑着自己父親的聲望,就被劉禅提拔,當上了丞相。

在不久後,這些行為的惡果就來了,而且還一發不可收拾。由于完全不會領兵打仗,諸葛瞻不明白自己父親提出的北伐計劃的意義,隻認為北伐勞民傷财。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是以,他全盤否定了諸葛亮生前制定的北伐大計。在姜維履行諸葛亮遺志期間,諸葛瞻叫停了姜維的北伐計劃,聯合朝中老臣一起彈劾姜維。

諸葛瞻此舉徹底打亂了姜維的計謀,錯失了北伐的大好機會,也徹底葬送了蜀國的未來。公元263年,才得知魏軍将領鄧艾進犯蜀國邊界。

毫無戰略眼光的諸葛瞻不顧朝中大臣的勸誡,也不接收經驗豐富的将領們的建議,自己率兵就去了前線。

由于沒有作戰經驗,諸葛瞻在前線的指揮一片混亂,不久就将自己送入了魏軍的包圍之中,此時鄧艾派使者前來勸降,諸葛瞻也算保留了諸葛家最後一點忠義,不接收投降,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諸葛瞻從小就聰明機智,被人稱為神童,為何諸葛亮卻說:難成大器

正如諸葛亮所預言的,平庸的諸葛瞻最終被寄托了太多的希望,所有人都不願意正視諸葛瞻的平庸,而是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了丞相之子的身上。

于是在諸葛瞻戰死沙場後,蜀國徹底失去了精神寄托,後主劉禅選擇了投降曹操,最終蜀國覆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