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也曾有個“紅磨坊”?這個區啟動老地名調查與保護,讓鄉愁裡的街巷重放光彩

上海也曾有個“紅磨坊”?這個區啟動老地名調查與保護,讓鄉愁裡的街巷重放光彩

提到望志路,人們會想起中國共産黨在這裡起航;踏上南京路步行街,人們會看到中華商業第一街的繁華景象……在黃浦區,一街一巷的命名方式看似無序,卻寄托着這裡居民們的日常起居,融入個人和集體的生活記憶,人們的鄉愁與城市的變遷交織在一起。

近年來,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換擋加速,空間更疊中一些老地名老路名也随之湮沒于曆史。如何讓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老地名老路名重放光彩?

“最好的保護是使用。”在今天(19日)舉行的黃浦區老地名調查與保護項目啟動儀式上,華東理工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上海市地名學會理事石超藝說。

在上海,有不少專家學者專門從事地名路名的研究。“什麼稱得上是‘老’,對老地名老路名的保護要做到什麼程度?”這是她剛開始做研究時的疑惑。翻閱史料後她發現,上海成陸曆史時間跨度大,擁有千年以上曆史的地名路名極少,“是以不能用純粹的時長來定義上海地名路名的曆史價值”。

石超藝認為,黃浦區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曆史文化區、城市核心區,其老地名老地名具有極大的保護價值。以豫園街道為例,這裡留存了明代以來的風土人情,舊校場路是曾經的軍事訓練場地,松雪街則因書法家松雪道人趙孟頫而得名。“如果能将每個時期地方志記錄的地名路名收集起來,以數字技術做成可視化的時間線展示,相信會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載體。”

上海也曾有個“紅磨坊”?這個區啟動老地名調查與保護,讓鄉愁裡的街巷重放光彩

“曆史不光是過去的故事,曆史也是我們的現在。”上海社科院曆史研究所研究院、現代史研究室主任馬軍平時喜歡走街串巷,為的是尋找一道“鐵門”。馬軍介紹說,1925年起,租界當局陸續在與華界交界處樹立鐵門阻擋難民湧入,遺留下來的鐵門既是曆史的見證,更有助于曆史學家為曾經的地名、路名确定具體地理位置。因為這段租界曆史,上海的一些馬路不光有中文名,還有外國名字,老地名老路名的發掘成為了比較研究。“上年紀的人都知道,上海有條磨坊街,因為那裡确實曾存在一個磨坊;這條路的法文名字是RUE DU MOULIN,當時的法國人以磨坊來命名這條馬路,也許是想起了巴黎著名的歌舞廳‘紅磨坊’。”

上海也曾有個“紅磨坊”?這個區啟動老地名調查與保護,讓鄉愁裡的街巷重放光彩

老地名老路名是人們了解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尋覓黃浦“故”事,留住老城“巷”愁,正是此次黃浦區曆史地名文化研究和保護工作的目的所在。據介紹,該項目将在豫園街道率先開啟。未來,項目組将緊緊圍繞打造社群治理共同體為中心,在開展地名文化遺産保護過程中,廣泛動員社群居民參與,通過老地名文化喚醒共同的城市記憶,建構血脈相連、具有強烈認同和社群意識的情感共同體;運用最新的資訊科技手段,建立健全地名名錄制度和地名資訊資料庫,為地名文化傳承做好基礎資訊支撐;搭建合作平台,推動與相關部門、社會主體資料共享,共同發展地名文化産業,豐富地名文化産品和服務;創新地名文化傳播方式,研究開發集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為一體的電視節目或網絡節目,向社會廣泛傳播地名文化,講好上海故事;依托社群雲,開發微課堂等更多普及面廣、傳播速度快、可視化強的應用場景,向社群居民普及地名文化知識,尤其是培育年輕一代的“地方情懷”和“地域認同”,建構家國鄉關情懷。

作者:周辰

編輯:王宛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