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糖介紹

相傳在崇祯十四年就存在了,米花糖是一種著名的漢族小吃,香甜可口,具有米花清香。其中以重慶江津米花糖和四川樂山蘇稽米花糖最知名。
米花糖的起源
蒲江米花糖是川西平原廣大群衆所喜愛的一種食品,是蒲江縣的名特産品,民間俗稱“谷花”,傳在清代鹹豐年間即有制作,距今有200多年的曆史。蒲江亦被人們譽為“中國米花糖之鄉”。蒲江米花糖采取豬油和菜油混合炸米花泡子。這樣不但使米花糖具有豬油的香潔,更有菜油的清香,米花糖還呈發亮的嫩白色,在生産工藝和産品的風味上獨樹一幟。蒲江米花糖,以其色澤潔白、香甜酥脆、爽口化渣、食後有稻谷清香餘味等特點,深受人民大衆喜愛,是旅遊、休閑、饋贈親朋好友的理想食品。由于色、香、味俱佳,蒲江米花糖被四川省商業局評定為1979年75度優質産品。
最早的米花糖
蒲江米花糖乃地方傳統食品,又名豬油米花,舊時俗稱谷花。相傳發端于清朝中葉,在清朝鹹豐年間逐漸成熟,距今有300多年的曆史。其時蒲江的大戶人家,或者當年收成較好的農家,每到秋收之後,事先聯系好民間手工藝人或 “京果鋪”(舊時專業制作糕點糖果的手工作坊),然後開始選料、備料,制作陰米(糯米經發酵、蒸煮、陰涼去水後叫陰米)。在春節前的冬臘月間,以作祭祀和年貨禮品之用。新中國成立以後,遊散在民間的手工藝人由政府組織起來,開始工廠化生産谷花,并正名為蒲江米花糖。
米花糖的材料
米花糖,香甜可口,具有米花清香。其中以重慶江津米花糖和四川樂山蘇稽米花糖最知名。米花糖主要是用糯米和白糖作的。先要經過米制過程,就是将糯米蒸熟,晾幹使它仍成原米粒狀,然後每5公斤糯米以200克饴糖兌成水,在鍋内焙制,俟水幹後,再用砂炒,這時1粒米可漲到4粒米大(用豬油或菜油炸有同樣效果,為了節約油脂,一般多用砂炒),然後再用糖精、白糖和饴糖制成糖漿,将制好的米倒入糖漿内,加上少許的花生仁,在鍋内拌勻後,倒于案上匣内,捏成方塊,再用刀切成小塊,即成産品。
搜尋公衆号:
gh_07c7dfbba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