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細如發絲,是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傳承千年手工味道,被稱為“餐桌上的非遺”。 11月19日,來自四川德陽市中江縣商務部門的消息,近期,首批價值兩萬多元的中江挂面從德陽市發往日本,将在日本全國範圍内的連鎖超市、旅遊景區和一些高端飯店銷售,預計年銷售量将達到80-100噸。
中江挂面曆史源遠流長,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
中江挂面制作工序複雜、繁瑣,生産制作工藝堪稱藝術表演。其中,抻大條和抻小條兩項技藝最具觀賞性。面條在匠人手中和案闆上揉、搓、拉、扯,面條被右手有節奏地重重摔向案闆,發出“砰砰”的撞擊聲,傳遞到左手後在空中形成美妙的繩圈、繩線。
中江縣城邊上的傑興鎮覺慧村,是當地有名的挂面村。全村40餘戶人家,90%是挂面戶。

中江挂面村。
覺慧村民居風格與别處迥然不同,其“回”形院落格局,屋頂相連相通成寬闊的平台,幹淨、通透、開闊,是晾曬挂面的最好場地。挂面在晾曬時可挂5米之長,最細的挂面能穿過針眼。
晾曬中江挂面。
經過發酵的面産生大量酵母菌和蜂巢般的氣泡,使做出來的面條内布滿微孔,孔孔相連便有了“空心”的效果,故中江挂面又叫“中江空心面”。
當地挂面師傅介紹說,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繁瑣,要經過和面、開條、盤條、發酵、抻大條、抻小條、上竹、撲粉、曬面等18道傳統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一架面從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一般需要18-24小時。
村民制作中江挂面。
中江手工挂面工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制作挂面,不僅是覺慧村的一張名片,也成為當地村民祖祖輩輩沿襲至今的一種生活方式。
中江挂面采取“公司+農戶”模式,統一原料、統一配方、統一技術,中江手工挂面行業已向專業化、規模化快速發展,生産水準不斷提高,産品品質不斷提升,産品結構不斷豐富,銷售管道不斷增加。現已有挂面生産戶700戶,年産量300萬公斤,年産值3億餘元。
此前,一批中江挂面在德陽海關監管下順利發運美國,标志着中江挂面直接出口實作零的突破。這次中江挂面出口日本,将走上當地市民的餐桌。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肖開豐供圖
編輯 彭疆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