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细如发丝,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传承千年手工味道,被称为“餐桌上的非遗”。 11月19日,来自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商务部门的消息,近期,首批价值两万多元的中江挂面从德阳市发往日本,将在日本全国范围内的连锁超市、旅游景区和一些高端饭店销售,预计年销售量将达到80-100吨。
中江挂面历史源远流长,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中江挂面制作工序复杂、繁琐,生产制作工艺堪称艺术表演。其中,抻大条和抻小条两项技艺最具观赏性。面条在匠人手中和案板上揉、搓、拉、扯,面条被右手有节奏地重重摔向案板,发出“砰砰”的撞击声,传递到左手后在空中形成美妙的绳圈、绳线。
中江县城边上的杰兴镇觉慧村,是当地有名的挂面村。全村40余户人家,90%是挂面户。

中江挂面村。
觉慧村民居风格与别处迥然不同,其“回”形院落格局,屋顶相连相通成宽阔的平台,干净、通透、开阔,是晾晒挂面的最好场地。挂面在晾晒时可挂5米之长,最细的挂面能穿过针眼。
晾晒中江挂面。
经过发酵的面产生大量酵母菌和蜂巢般的气泡,使做出来的面条内布满微孔,孔孔相连便有了“空心”的效果,故中江挂面又叫“中江空心面”。
当地挂面师傅介绍说,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繁琐,要经过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一般需要18-24小时。
村民制作中江挂面。
中江手工挂面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制作挂面,不仅是觉慧村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当地村民祖祖辈辈沿袭至今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江挂面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统一原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中江手工挂面行业已向专业化、规模化快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丰富,销售渠道不断增加。现已有挂面生产户700户,年产量300万公斤,年产值3亿余元。
此前,一批中江挂面在德阳海关监管下顺利发运美国,标志着中江挂面直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这次中江挂面出口日本,将走上当地市民的餐桌。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肖开丰供图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