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姚啟聖的結局如何?實際上沒有《康熙王朝》中那樣完美

作者:左都禦史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這個人物塑造得很生動,一個倔脾氣的老頭,讓康熙又愛又恨。從劇中我們不難發現,姚啟聖是個漢人,盡管當了福建總督,也為收複台灣立下大功,但他與康熙之間始終保持着一種距離感,最終也是功成身退,晚年讀書釣魚。

曆史上姚啟聖的結局如何?實際上沒有《康熙王朝》中那樣完美

禦史近來在翻閱《清史稿·姚啟聖傳》的時候,發現姚啟聖其人,并沒有電視劇中那樣完美,盡管在收複台灣中建立奇功,但康熙皇帝乃至滿朝重臣對他都頗有微詞。這也就是姚啟聖死後始終沒有蓋棺定論的一個主要原因。

姚啟聖是浙江會稽人,生于1624年,和其他讀書人一樣姚啟聖也想通過科舉之路進入仕途,隻不過他的科舉之路并不順利,崇祯時期僅僅考了個生員的功名。

清入主中原後,姚啟聖已經渾渾噩噩過了十餘年,史料中也沒有記載他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迹。順治十六年,姚啟聖在一次郊遊中,遇見兩個兵卒搶劫女子,他挺身而出殺了這兩個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他歸附族人,并獲得了漢軍鑲紅旗的戶籍。

曆史上姚啟聖的結局如何?實際上沒有《康熙王朝》中那樣完美

康熙二年,姚啟聖考中舉人被授予廣東香山縣知縣,在任上幹了六年,期間官聲還不錯,償還了前任知縣留下的虧空。但因行事不慎,擅開海禁,受到了革職永不叙用的處罰。

如果不是三藩作亂,估計姚啟聖一輩子再也沒有機會東山再起。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響應吳三桂。蟄伏多年的姚啟聖看準時機,自費招募兵勇,前往康親王傑書軍中效力,并被傑書舉薦為諸暨代理知縣。

在平叛耿精忠的這一時期,姚啟聖是出了大力的,康熙也不計前嫌,論功行賞,在耿精忠投降後,任命姚啟聖為福建布政使。應該說,姚啟聖還是有才的,尤其是在排程指揮方面很是得當,在平定叛亂期間确實立了大功。

曆史上姚啟聖的結局如何?實際上沒有《康熙王朝》中那樣完美

康熙十七年七月,姚啟聖榮升福建總督。這一時期,康熙帝正着手準備對付割據台灣的鄭經。姚啟聖不負衆望,先後收複平和、漳平。康熙論功行賞,下旨晉姚啟聖為正一品。清代的總督一般都是兼兵部尚書銜,高配也就是從一品,姚啟聖這個正一品總督,也是十分罕見的。

正當姚啟聖迎來人生巅峰之時,他的一些作為也引起了朝臣的不滿。時任左都禦史的徐元文上疏彈劾姚啟聖,說他“穢績彰聞,孑身戎行,遂冒軍功,以虛詞為實事,以幹沒為己赀”。

徐元文這是在彈劾姚啟聖虛功冒賞,侵吞他人财物占為己有,然後拿出來做拼軍功的資本。因為姚啟聖發迹之前,隻不過是一個屢屢逃亡、曾被革職的低級罪官,哪有錢用來招募兵勇,還養着一個龐大的護衛(史料稱姚啟聖當布政使時,親兵護衛多達三千多人)。

曆史上姚啟聖的結局如何?實際上沒有《康熙王朝》中那樣完美

此外,徐元文還指控姚啟聖私生活糜爛,拆毀民居建築,傭人上千人,數不清的舞女歌郎。他年近花甲,還強娶長泰縣鄉紳戴玑的孫女為妾。最後徐元文給了總結性的建議:委以封疆,甚非八閩蒼生之福,乞部确察嚴議,以為人臣詭谲行私者戒。

徐元文的這些指控并非是空穴來風,姚啟聖自身确實存在很多的問題,其品行也有待商榷。但在能力方面又很突出,加上這一時期,正是康熙收複台灣的關鍵時刻,是以他給了姚啟聖申辯的機會,并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的世職。

曆史上姚啟聖的結局如何?實際上沒有《康熙王朝》中那樣完美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攻克台灣,姚啟聖還兵福州。在收複台灣的過程中,姚啟聖的功勞是不容置疑的,甚至比施琅還要大。而在施琅入京觐見康熙,并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靖海侯時,姚啟聖已經病逝,享年六十歲。

按照慣例,封疆大吏死後,朝廷都會有所表示,不是加官晉爵,給一個合适的谥号等等。姚啟聖又和一般的督撫不同,畢竟是立有軍功的,但康熙沒有按例賜祭葬,給谥号,就連官方總結性的祭文也沒有,這就說明,康熙沒有對姚啟聖蓋棺定論,大緻還是持否定态度的。

事實上,姚啟聖在福建百姓的心目中,其形象也很一般。同時期的福建巡撫吳興祚盡管也沒有得到康熙的褒獎,但他死後當地官民擁戴,呼籲将其作為好官祭祀。而姚啟聖不然。

曆史上姚啟聖的結局如何?實際上沒有《康熙王朝》中那樣完美

姚啟聖死後不久,朝中禦史便追究他修造船舶、軍械虧空四萬七千兩銀子,請求康熙給予嚴肅處理。康熙素來寬容,他念及姚啟聖生前勞苦,免于追繳,這多少還是給了姚啟聖一點面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