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公元前776年,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古希臘舉行。而五年後,公元前771年,中國這邊,有個叫周幽王的就舉辦了長跑比賽,開跑的信号就是點烽火。結果玩大了,導緻了西周的滅亡,中國進入春秋時代。

提及褒姒,我們最熟悉的故事大概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了,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屢次點燃用于警戒外敵的烽火,諸侯們急忙來勤王,到了之後才發現上當受騙,褒姒看到他們灰頭土臉的樣子,終于笑了。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清)周培春繪 褒姒

後來戎狄真的來了,周幽王舉烽火,而兵不至,周幽王兵敗被殺,西周滅亡。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熢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熢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熢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然而,現在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先秦已經存在“烽火”這種報警系統(錢穆《國史大綱》),這一報警系統大概是西漢為了防禦匈奴才出現的。李峰在《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一書中指出,在司馬遷之前的文獻中,隻有《呂氏春秋》記載了周幽王戲諸侯的故事,《呂氏春秋·疑似》曰:

周宅豐、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于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為天下笑。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賢者有小惡以緻大惡。褒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說以緻大滅。故形骸相離,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是以東徙也,秦襄、晉文之是以勞王勞而賜地也。

我們看到在《呂氏春秋》中記載的是“周幽王擊鼓戲諸侯”,而到了司馬遷的筆下,其大概根據西漢出現的烽火系統,而最終将其變成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呂氏春秋》中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也不好說,畢竟《呂氏春秋》成書的時候,距離幽王去世已經五百多年了,好比我們現代人回憶一件明朝的事情。

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滅國這樣的傳說充滿了傳奇色彩,而關于褒姒的來曆,更是充滿了神秘色彩。可以說,傳奇故事的形成很可能就是受到了早期神秘傳說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承襲了《國語·鄭語》記載的一個神秘傳說:周幽王八年,史伯對鄭桓公講了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在夏朝的時候,天空上突然出現了兩條龍,它們在天上盤旋,留下了一攤水就飛走了。

夏朝的巫師說要用一個盒子把水裝起來,然後封印,告誡說盒子不能打開。否則必有大禍。這個盒子從夏朝傳到了商朝,又從商朝傳到了周朝,一直沒有人敢打開。到了周厲王的時候,周厲王剛愎自用,非要打開盒子。他剛一打開,那水就流了一地,接着又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烏龜,然後,這隻大烏龜迅速向後院跑去,人們就跟在後面追。後院恰好有個小宮女,大烏龜就向小宮女沖過去,然後一下子就不見了。過了幾年,周厲王死了,他的兒子周宣王即位。有一天,那個小宮女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不久就生下一個孩子。宮女很害怕,就把孩子偷偷地扔到了宮外。當時,在國都流傳着一個童謠,說“檿弧箕服,實亡周國”,賣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這首童謠預言賣桑木作的弓箭之人,就是滅亡周國之人。這話傳到了周宣王耳中,周宣王很生氣,就下令到處抓賣桑木弓的人。

這時候正好有老兩口來京城做生意,吓得撒腿就跑。在路邊,忽然聽見有小孩子的哭聲,老兩口走過去一看,發現是個棄嬰,這個孩子就是之前那個宮女抛棄的。老兩口得了一個孩子,很高興。夫婦兩人繼續往前逃,就逃到了褒國。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這時候國君已經是周宣王的兒子周幽王了。褒國人怕被周朝滅掉,就想把被小宮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周幽王,以求贖罪。因為這個女孩是褒國獻出的,褒是夏的後代,姒姓,是以叫她褒姒。

史伯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幽王八年,彼時褒姒正受寵,離幽王戰死、西周滅亡還有三年。史伯是想以這樣一個神話來說明,西周的滅亡乃是“天命”。

在西周初期和中期的詩篇中,也有将女子與“天命”相聯系的内容。傳說周人的女祖先,一不小心踩上一個大腳印,然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周人的男祖先後稷。

《詩·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同樣是無夫而生子,周人的女始祖姜嫄被神化,踩大腳印而生育,是天命,女性成為得天命的現實反映。西周末期的褒姒則被“妖化”,出身不明,是天命來斷絕周家王朝的,女性成為周家喪失天命的一種反映了。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清人焦秉貞繪贊美太姒的畫,太姒像麒麟一樣有仁德

周家開國的時候也有一位姓姒的女子,《大雅·思齊》第一章曰:“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周文王的妻子就是太姒,即周武王的母親。詩人贊美太姒,因為她生下了偉大的周武王。姒姓是夏部落的姓氏,詩人贊美姬姓的周王室與姒姓的聯姻關系,因為他們的結合給周家帶來了天下之主。而到了西周後期,詩人破口大罵,“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巧合的是,西周的滅亡同樣是與一個夏的後裔有關,即褒姒。在西周初、中期的詩篇中,出現的女子往往都是安天下的象征,而在西周末年,詩篇中再次出現女子,則成為詩人眼中惹得天下大亂的“根源”了。

這位褒姒是如何“惹得”天下大亂的呢?本來,幽王已立申侯女為後,申後子宜臼為太子。可後來寵信褒姒,幽王廢申後,立褒姒為後,生下了伯服。幽王因為寵信褒姒,就想廢掉原來的太子宜臼,宜臼出奔申國投靠外祖父。周宣王時期,王室與申伯締結婚姻,其時周王室已經衰弱,欲借申國的政治軍事實力以輔周王室。周幽王廢申後,逼走太子,顯然忘卻了周王室岌岌可危的處境。當時申國強盛,周幽王逼走宜臼,就必然導緻與申國的決裂。《竹書紀年》記載,宜臼奔西申外婆家後,被申侯、許文公等人擁立為王,“平王奔申,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于申”。周幽王又帶兵攻打申國,申國聯合戎人一起打敗了周幽王,同時也殺死了伯服,西周滅亡。

人們往往将西周滅亡的罪責推到褒姒身上,這可能與褒姒擾亂宗法以及長期幹政有關,但其中展現的也是周家“女色禍國論”的傳統,這一思想一直影響了後世幾千年,成為男權社會诋毀以及壓制女子的重要理論基礎。如唐代元稹的《莺莺傳》中,張生對崔莺莺“始亂終棄”,他說他抛棄崔莺莺的理由是這女子長得太好看,自己恐怕鎮不住,當年商纣王寵信妲己,周幽王寵信褒姒,是以而滅國,至今被天下人所嘲笑,是以他不能走他們的老路,不能因為一個美女耽誤自己的前程。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衆,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張生先提出女子禍國的曆史根據,然後引申出自己的不得已,發表“忍情”說。人們不但沒有對其薄情提出批判,反而表揚他為“善補過者”,足見這一思想在當時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而追根溯源,這種糟粕的觀念傳統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在封建男權社會,缺少話語權的女性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解,就隻能成為男子口中的“背鍋俠”了。

你是否有些吃驚?

許多我們熟知的史實可能隻是錯覺,而真相則藏在浩浩曆史長河之中,被人遺忘。

其實讨論曆史真相的書籍也有不少,畢竟疑古從五四運動起就已經成為了一派風尚。

但是當你看到一些号稱“真相”的文章時,會不會存有一絲懷疑和警惕?

這些真相是怎麼得出的?它們一定是正确的嗎?是否還有别的可能?如果這是真相,那我們的誤解又是怎麼産生的呢?

《曆史的錯覺》正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它以文史學界累積的學術成果為基礎,提供非常靠譜的解讀。這部書不會将某個“真相”奉若圭臬,也不會将一種“謬誤”視如蔽屣,而以“錯覺”為切入點,風趣幽默地展開曆史的多重可能。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如何大浪淘沙、去僞存真?不妨一起拿起《曆史的錯覺》這套書。跟着作者的腳步,你或許會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對曆史真正地登堂入室。

曆史上真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