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桃殺三士暴露出晏嬰在管理能力上的短闆

二桃殺三士暴露出晏嬰在管理能力上的短闆

晏嬰二桃殺三士的掌故曆來被不少自認為是明白人的“能人”所稱道不已。不少糊塗之輩還覺得這是晏平仲的得意之作,甚至還覺得這屬于“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之計,感覺這是個極其成功的管理學案例。

殊不知,這個事件已經很明顯地暴露出在晏嬰管理下的齊國所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那就是:制度缺陷導緻的組織失效。

按說,古冶子、田開疆、公孫捷三人都屬于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性人才。古冶子水性好,能長時間潛水并斬殺超級大老鼈;田開疆能征善戰,為齊國征讨過徐國并取得勝利;公孫捷搏擊包括野豬和老虎在内的猛獸。總之,根據《東周列國志》和《晏子春秋》,三人都是技術型人才。

可問題是偌大一個齊國,如此精明的晏嬰,居然對這三位技術型人才管理乏術,讓他們無組織、無紀律、無禮法、壞規矩,還拉小山頭,三人結成生死兄弟,俨然成了齊國的三個大禍害。

二桃殺三士暴露出晏嬰在管理能力上的短闆

我們最熟知的就是晏子使楚,看來晏子擅長的主要是外交方面,對于人事管理還真是一籌莫展。

其實,當時的齊景公時期不光是這三個愣頭青橫行霸道,一位名叫陳無宇或者田無宇的野心家早就在暗中收買人心,準備取而代之姜太公的後代來治理齊國。對此,晏嬰更是幹瞪眼,一點辦法也沒有。

當時,齊國的外部環境也不容樂觀,楚平王、晉昭公都把齊景公擠兌得不輕,晏嬰似乎并沒有什麼辦法應對。可是,晏嬰倒是很擅長“内卷”。他搞出出一個“二桃殺三士”的鬧劇,當然,後世絕大多數人肯定以為是晏嬰的得意之作。晏嬰也應該是這麼認為的,否則,《晏子春秋》裡也不會記載此事。

二桃殺三士暴露出晏嬰在管理能力上的短闆

關于二桃殺三士的記載,《晏子春秋》和《東周列國志》略有不同,我們就以後者為準。因為,後者的說法更合理一些。同樣都是不懷好意地讓三位死心眼兒去均分兩個桃子,所不同的是在《東周列國志》裡,是齊景公招待魯昭公時,晏嬰用計;但在《晏子春秋》裡,确實派侍者直接賞賜三位桃子。顯然,當着二位國君拉仇恨、造焦慮更符合三位勇夫好面子的性格。

晏嬰當然先是将所謂的“萬壽金桃”大家吹噓一番,還牽強附會地說這就是海外仙山的“蟠桃”,隻有真正的勇士才能食用。三個人就準備兩枚桃子,明顯是要制造糾紛。

可惜,“齊邦三傑”居然一點都沒看出晏嬰的小算盤,一個接一個自我吹捧過後因為死要面子而接連自殺,弄得身為客人的魯國國君都為之惋惜,可晏嬰卻毫不在乎地繼續吹牛,說像這樣的匹夫之勇之輩在齊國不可勝數,随時準備供齊國國君來開涮。

看看一國宰相對人才的态度?齊國此時就已經埋下要完蛋的伏筆。想必此後,田無宇更加堅定了要取代齊國的野心。你們君臣自毀長城不說,還拿人才當消耗品,毫不珍惜。

對比齊桓公世代的管仲,人家将制度弄得很明确,獎懲分明、組織得當,豎貂、開方這樣的小人都可以沖鋒陷陣。反觀到了晏嬰主政的時代,居然内卷到要當着别國國君來算計本國人才的地步。

如果晏嬰向管仲學習,完善制度,訂立規則,強化禮法、尊王攘夷,區區三名武夫,怎敢如此嚣張跋扈?還是齊國自齊桓公死後由來已久的内鬥之風使然。齊桓公的幾個兒子連自己父親的屍首都不管不顧而去争奪大位,後來姜氏主政的齊國自然是内卷之國、内鬥之國、内耗之國,崔杼、慶封之輩都在禍亂姜齊,想必晏嬰也是無可奈何,隻能眼睜睜看着田無宇的家族一步步控制齊國進而改變齊國的實際控制人。

總之,不能不說,晏嬰在制度建設和人才管理上确實有所欠缺,二桃殺三士十足是一出鬧劇,是一個齊國真正開始人才凋零、混吃等死的标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