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掌故历来被不少自认为是明白人的“能人”所称道不已。不少糊涂之辈还觉得这是晏平仲的得意之作,甚至还觉得这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之计,感觉这是个极其成功的管理学案例。
殊不知,这个事件已经很明显地暴露出在晏婴管理下的齐国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那就是:制度缺陷导致的组织失效。
按说,古冶子、田开疆、公孙捷三人都属于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性人才。古冶子水性好,能长时间潜水并斩杀超级大老鳖;田开疆能征善战,为齐国征讨过徐国并取得胜利;公孙捷搏击包括野猪和老虎在内的猛兽。总之,根据《东周列国志》和《晏子春秋》,三人都是技术型人才。
可问题是偌大一个齐国,如此精明的晏婴,居然对这三位技术型人才管理乏术,让他们无组织、无纪律、无礼法、坏规矩,还拉小山头,三人结成生死兄弟,俨然成了齐国的三个大祸害。
我们最熟知的就是晏子使楚,看来晏子擅长的主要是外交方面,对于人事管理还真是一筹莫展。
其实,当时的齐景公时期不光是这三个愣头青横行霸道,一位名叫陈无宇或者田无宇的野心家早就在暗中收买人心,准备取而代之姜太公的后代来治理齐国。对此,晏婴更是干瞪眼,一点办法也没有。
当时,齐国的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楚平王、晋昭公都把齐景公挤兑得不轻,晏婴似乎并没有什么办法应对。可是,晏婴倒是很擅长“内卷”。他搞出出一个“二桃杀三士”的闹剧,当然,后世绝大多数人肯定以为是晏婴的得意之作。晏婴也应该是这么认为的,否则,《晏子春秋》里也不会记载此事。
关于二桃杀三士的记载,《晏子春秋》和《东周列国志》略有不同,我们就以后者为准。因为,后者的说法更合理一些。同样都是不怀好意地让三位死心眼儿去均分两个桃子,所不同的是在《东周列国志》里,是齐景公招待鲁昭公时,晏婴用计;但在《晏子春秋》里,确实派侍者直接赏赐三位桃子。显然,当着二位国君拉仇恨、造焦虑更符合三位勇夫好面子的性格。
晏婴当然先是将所谓的“万寿金桃”大家吹嘘一番,还牵强附会地说这就是海外仙山的“蟠桃”,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食用。三个人就准备两枚桃子,明显是要制造纠纷。
可惜,“齐邦三杰”居然一点都没看出晏婴的小算盘,一个接一个自我吹捧过后因为死要面子而接连自杀,弄得身为客人的鲁国国君都为之惋惜,可晏婴却毫不在乎地继续吹牛,说像这样的匹夫之勇之辈在齐国不可胜数,随时准备供齐国国君来开涮。
看看一国宰相对人才的态度?齐国此时就已经埋下要完蛋的伏笔。想必此后,田无宇更加坚定了要取代齐国的野心。你们君臣自毁长城不说,还拿人才当消耗品,毫不珍惜。
对比齐桓公世代的管仲,人家将制度弄得很明确,奖惩分明、组织得当,竖貂、开方这样的小人都可以冲锋陷阵。反观到了晏婴主政的时代,居然内卷到要当着别国国君来算计本国人才的地步。
如果晏婴向管仲学习,完善制度,订立规则,强化礼法、尊王攘夷,区区三名武夫,怎敢如此嚣张跋扈?还是齐国自齐桓公死后由来已久的内斗之风使然。齐桓公的几个儿子连自己父亲的尸首都不管不顾而去争夺大位,后来姜氏主政的齐国自然是内卷之国、内斗之国、内耗之国,崔杼、庆封之辈都在祸乱姜齐,想必晏婴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田无宇的家族一步步控制齐国进而改变齐国的实际控制人。
总之,不能不说,晏婴在制度建设和人才管理上确实有所欠缺,二桃杀三士十足是一出闹剧,是一个齐国真正开始人才凋零、混吃等死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