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國兩大名臣面對賞賜,管仲VS晏嬰,為何反應天差地别?

作者:雨天聊故事

前言

君王一向是人們心中最為琢磨不透的存在,身為一國之君,他們執掌生殺大權,随随便便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是以,無論是大臣妃子,還是民間百姓,大部分都對其噤若寒蟬。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會對君王唯唯諾諾。春秋時期一位名叫晏嬰的士大夫就拒絕了來自齊國國君的賞賜。這不由得令人好奇,這位齊國大夫拒絕齊王的後果是什麼,而他又是出于什麼原因,才拒絕了帝王恩賜的呢?

齊國兩大名臣面對賞賜,管仲VS晏嬰,為何反應天差地别?

一、一介清白官,為何獲恩賜

晏嬰,字仲,是中國春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父是赫赫有名的齊國上大夫晏弱。身為晏弱之子,晏嬰自然而然繼承了父親卓越的外交才能,并在之後的五十年裡先後輔佐了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三大國君,備受後人稱贊。但如此德高望重的他,家境卻十分貧寒。一日,晏嬰正在家中用餐,不料齊景公臨時起意,派遣一位特使前來拜訪。彼時正值飯點,晏嬰念及特使是國君所派,故邀其一同進食。但由于晏嬰生活節儉,府中又沒有準備其他飯菜,是以他将自己的糧食一分為二,一半留給自己,另一半則給了特使。齊景公得知後,為自己的莽撞行為感到内疚,于是差人為晏嬰送上大量金銀,試圖彌補臣子,緩其家用。

齊國兩大名臣面對賞賜,管仲VS晏嬰,為何反應天差地别?

二、了當拒絕,誰料國君以管仲作比

晏嬰為人清廉,忠君愛國,并非心眼窄小之徒。面臨齊景公的賞賜,他不僅不為所動,還命人将那些财物一一歸還。齊景公問及緣由,他便以自身俸祿足夠,不應多受恩賜淡然回應。然而,齊景公卻是個“較真”的主,他不但對晏嬰的說法不以為意,還引申了管仲與齊桓公的先例來勸說晏嬰。原來,早在齊桓公時期,就有君王賞賜給臣子金銀的先例,而那個被賞賜的對象,就是同為帝王臣子的管仲。然而,與晏嬰有所不同的是,面對齊桓公贈送的封地,管仲卻一一接受。這鮮明的對比令齊景公有了可以說服臣子的理由,但對于自家國君的說法,晏嬰卻不以為然。

齊國兩大名臣面對賞賜,管仲VS晏嬰,為何反應天差地别?

三、拒絕理由,最終結果

春秋時期,君臣關系并非完全僵化,國君與士大夫之間也可以交心暢談。對于齊景公的堅持,晏嬰給出了兩條拒絕理由:一是自己與管仲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二人生活情景和面臨的形勢不同,做出的決定自然也不同。他認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管仲為一代智者,肯定也會有考慮不周的地方,而自己雖然愚鈍,但有時候恰恰能做出相對穩健的判斷。二來,晏嬰考慮到了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當年管仲雖助桓公九合諸侯登上霸主之位,居功甚偉,但齊桓公愛好人才,管仲若拒絕賞賜,就會起到一種示範作用,屆時天下人才無利可取,必然不會來齊。而齊景公所處時代不同,除卻晏嬰自己,齊國還有許多人才,加上那時社會弊端逐漸顯露,金錢成為穩固社會狀态的必要之物,是以他才拒絕了國君的賞賜。晏嬰身為三代元老,備受景公尊敬,即便拒絕賞賜,齊景公也不會責罰他,這段小風波過後,二人依舊會是一對和諧的君臣。

齊國兩大名臣面對賞賜,管仲VS晏嬰,為何反應天差地别?

結語

面對國君的賞賜,晏嬰和管仲分别以拒絕和接受的态度淡然應對。鑒于他二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不同,我們并不能直覺地判斷他們的行為孰對孰錯。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管仲還是晏嬰,他們都是為中國曆史發展作出過一定貢獻的國之棟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