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除夕,北京城中煙花綻放、熱鬧非凡,百姓們紛紛走上街頭,趕着市集,拜訪親戚好友和街坊鄰居,互相表達着新年的祝賀。中南海的氛圍卻不大相同,安靜的氛圍與北京城的熱鬧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毛主席在警務從業人員的陪同下度過除夕夜,從業人員端上了年夜飯,是毛主席喜歡吃的武昌魚和大米飯,但是毛主席因為身體原因,沒有什麼食欲,隻是簡單的吃了幾口。

毛主席
身邊的從業人員都對毛主席的身體健康很擔憂,整個情緒氛圍也是沉寂的,毛主席卻十分坦然,他讓身邊的從業人員去放鞭炮,表示年輕人就開快樂些,鞭炮被燃起,氣氛背帶動了起來,毛主席看着年輕人放鞭炮,嘴角也露出了微笑。
毛主席會見美國總統
毛主席晚年的身體情況很差,有時候站立和說話都有些費勁,總是躺在床上檢視、批注檔案,說話的聲音也很低沉,經常由身邊的人來轉達。在内外主持工作的人中,深受毛主席信任的,當數華國鋒和汪東興。
除了得到毛主席信任之外,華國鋒和汪東興也是懂毛主席的,他們内心是深深的了解毛主席的意志和精神的,兩人都對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
華國鋒對毛主席的感情
華國鋒是山西人,當時正值在抗日戰争時期,我黨在山西建立了抗日根據地,華國鋒年紀輕輕就參加了當地的抗日遊擊武裝,後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被派在家鄉交城縣從事抗日救國活動,這是華國鋒革命生涯的開始。
華國鋒
抗日戰争勝利後,華國鋒繼續在山西與反動派勢力鬥争并開始在戰鬥中扮演指揮者的角色,華國鋒創造性的采取了政治鬥争和武裝鬥争相結合的鬥争方式,先在政治上分化瓦解敵人,然後使用武力對抗敵人中的頑固分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湖南工作的時光裡,華國鋒成長了許多,工作方法也逐漸變得成熟,特别是自己心中的抱負和見解,得到了發揮出來的機會。
1955年7月,毛主席經過反複思考,參考了蘇聯經驗後,心中有了關于社會主義集體農業發展的規劃,發表了《關于農村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一文,這篇文章是社會主義農業建設嘗試階段的一份寶貴經驗,一經發出就收到了熱烈的反響。
當時正在湘潭地委工作的華國鋒看到此文後,心中産生了許多感慨,華國鋒參加革命後長期在農村工作,在湖南省工作的時間由十分重視調研,對社會主義農村和農業問題有着深刻的了解,于是寫出了三篇文章與毛主席的《關于農村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呼應。
就像伯樂遇見千裡馬一樣,毛主席和華國鋒通過文章思想的交流相識,毛主席看到了華國鋒的能力和品質。之後,毛主席又從在韶山老家的親友中得知,華國鋒是個北方來的漢子,年紀小,做事踏實。
1955年毛主席視察湖南省,點名要見湘潭地委書記華國鋒,作為湘潭地委書記的華國鋒和譚餘保、胡繼宗和徐啟文等省級幹部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毛主席接見湖南省上司
華國鋒穿着樸素,做事幹練,看上去非常忠厚的同時又時常會精神激動,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主席一生看人很準,覺得華國鋒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同志。
在之後的交談中,毛主席詢問了湘潭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等經濟發展情況,華國鋒的回答非常務實,即指出了取得的成就,也一陣見血的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解決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毛主席對眼前這個年輕人踏實的作風打動,表揚了華國鋒在工作上可以沉得下去,可以緊密的聯系群衆,做到了實事求是。認為眼前這個年輕人經過培養之後是可以委以大任的。
在韶山工作時的華國鋒
此後,毛主席每次回到韶山後,總是會約見華國鋒,聽取他的工作報告的同時,也觀察着華國鋒的進步情況。
黨的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後,華國鋒也受邀前往北京參會,在會上,華國鋒針對湘潭地區合作化建設做出了報告,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反思和總結了許多問題,收獲了參會人員的一緻掌聲。
會後毛主席親切的同華國鋒握手,高興的稱贊華國鋒取得的進步。
華國鋒的優秀的工作能力和踏實穩重的作風赢得了世人的贊賞,毛主席甚至在接待美國記者斯諾時親自點名了華國鋒,毛主席表示,湖南省出了幾個人物,其中一個就是今天湖南省委的華國鋒,稱華國鋒是老班子出來的,能力出衆,值得信任。
華國鋒對毛主席的知遇之恩更是十分感激,得到毛主席的贊揚後,華國鋒更加的努力工作,更加注重務實的作風,以更加親密的姿态聯系群衆,取得了更多的工作成就。
1959年,毛主席第一次回到家鄉韶山後,韶山就吸引了世界各的遊客前來參觀,随着前往韶山的遊客數量越來越多,當地政府籌劃建立一座毛主席紀念堂,以此來記憶毛主席對于中華民族和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
華國鋒得知情況後,表示十分贊同,他還提出了意見,認為可以修建一個毛主席陳列館,将毛主席的生平事迹陳列出來,幫助大家更深層次的了解毛主席這位偉人,同時還對主體進行了升華,指出毛主席陳列館作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陣地之一,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華國鋒了解毛主席虛懷若谷的品德,毛主席一定不會同意為自己立館紀念,是以沒有先斬後奏,直接開工,而是通過一個機會,在會議上向陶鑄表達了這個想法,得到了陶鑄德支援,陶鑄向總理彙報後,華國鋒就得到了中央肯定的答複。
華國鋒對籌建毛主席陳列館的事情非常上心,一方面是對毛主席贊賞的報答,另一方面是為了宣傳和擴大毛澤東思想的影響力,将陳列館作為重要的宣傳陣地而對待。
華國鋒上司了毛主席陳列館的建設工作,派出從業人員出省收集毛主席及其家人相關事迹的文物,并且對史料收集和梳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力求還原出毛主席真實的人生軌迹,有理有據的向世界說明毛澤東思想和毛主席本人的偉大之處。
毛主席本人卻對陳列館的修建提出了批評,認為這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财的舉動,但是在華國鋒的陪同下對陳列館進行視察之後,毛主席發現館中陳列的是不僅是自己一生的榮辱沉浮,更以小見大的襯托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軌迹,修建這座陳列館卻是是開辟了毛澤東思想的新的宣傳陣地。
毛主席對華國鋒做出訓示,不要僅僅宣傳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韶山有很多為了革命事業付出的人,應當也宣揚他們的事迹。
華國鋒很快的将毛主席的訓示落到實處,開始收集韶山其他革命志士的事迹,推出了五位烈士的事迹專欄。
一路跟随毛主席的汪東興
汪東興出生于江西省弋陽縣,幼時家境貧寒,鍛煉了他吃苦耐勞的品質,也正是因為家庭條件的不富裕,汪東興很小就加入了共青團,進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7年,人事的調動使得汪東興負責了毛主席的警衛工作,此後一直待在毛主席身邊,汪東興以做事周密著稱,每當毛主席有行程時,汪東興總是可以提前做好周密的計劃,遇到突發情況,汪東興也總能穩妥的處理。
毛主席和中央機關由西柏坡向北平城進發時,毛主席一路和大家有說有笑,心情十分輕松,著名的場面“進行趕考去”,就是毛主席離開西北坡時說的,雖然剛剛解放了北平,大家心情都很愉悅,汪東興卻保持着緊張的工作狀态,在隊伍的前頭開路,警惕的關注着路上發生的事情,為毛主席的安全保駕護航。
汪東興
入駐北平後,汪東興趕在前面來到了北平的香山,偵察四周的地形,在每個交通要道上布置警衛,因為這裡是毛主席要入住的地方。汪東興曾激動的說:“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奮鬥,毛主席終于帶領大家來到北平了。”
此後,毛主席每次外出視察,大多都有汪東興負責警衛工作,毛主席通路蘇聯、冬遊長江、重回井岡山、視察黃河等,汪東興都提前研究了路線,做好了周密的部署,本人也是具體負責毛主席身邊的勤務。
汪東興提議修改悼詞,華國鋒表示贊成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偉大的毛主席永遠的離開了,正在接待外賓的華國鋒得知後急忙趕到毛主席住處,可惜未能與毛主席見上最後一面。
瞻仰毛主席遺體
華國鋒來不及悲傷,因為接下來要處理好後續的事情,時間是很緊迫的,黨中央緊急召開會議,在大多數人正在睡覺的時候,上司們已經集中起來。
會議決定,為毛主席召開一場吊唁儀式,将毛主席的遺體用水晶棺封存,以供後人瞻仰。
華國鋒找到秘書局負責人周啟才,周啟才随後寫下了毛主席的悼詞,因為事關重大,華國鋒決定召開會議,由上司人集體讨論來敲定悼詞。
追悼毛主席
汪東興找到周啟才,一是自己要守護毛主席的遺體,不能參加會議,委托周啟才向華國鋒請假,二是将自己對悼詞的看法告訴了周啟才,汪東興認為,周啟才起草的悼詞整體不錯,但卻少了毛主席的一項重要訓示,“三要不散不要”。
“三要三不要原則”,是毛主席留給社會主義建設者們的指導,更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财富。
汪東興的意見被轉達給華國鋒後,華國鋒當即表示贊成,指出毛主席的這一訓示對我黨和我國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應當堅決貫徹落實。
9月9日下午,黨中央向全國通知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對毛主席的吊唁儀式,華國鋒向全國人民緻悼詞,緻悼詞期間,華國鋒一度泣不成聲,強忍悲痛才将悼詞念完。
雖然經過上司人們的讨論,沒有邀請外國代表前來吊唁,但是多國政府、多個國際組織紛紛響應,以自己的形式來吊唁毛主席,共有123個國家發來唁函,53個國家降下一半國旗緻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