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丨北京飯店
前言
“背後是紫禁城,面對長安街,左手王府井,右手天安門”,這個光是用說,就能感覺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地方,便是北京飯店。
北京飯店的曆史
北京飯店始建于1900年,那是一個小飯店、小酒館盛行的年代。
晚清以前,中國城内幾乎沒有飯店、旅館之類的地方,那種能夠供行人食宿的客棧、客店,大都在城外,主要是為友善車夫,是以還會有專門代喂牲口的服務。
是以,這些客棧的環境大都很差,不僅有股牲口味,還沒有床鋪、沒有被褥,想要住店,隻要給上店主幾文錢,店主便會在地上給你鋪上一地雞毛,然後蜷在上面湊乎一夜。
圖丨清末的客棧
1840年鴉片戰争以後,以洋槍洋炮開路,外國的商人、實業家、投機者紛紛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而這樣的食宿環境明顯是無法滿足他們需求的,于是,一些環境較好的飯店酒館開始出現在外國人經常出沒的地段。
1900年,八國聯軍殺進紫禁城,刹那間,北京城被無數金發綠眼的外國人搶占,也就是在這一年,法國人傍劄和白來地建立了北京飯店的前身。
那時候,北京飯店隻是一家小酒館,主要供應紅白葡萄酒,還有些煎雞蛋、炸豬排之類的小食,東西不多,卻生意興隆。
第二年,兩個老闆擴大經營,給小酒館正式挂上了“北京飯店”的招牌,他們可能是覺得“北京”這個詞,充滿着東方神秘色彩,還是皇帝的所在地,是中國的中心,才取了這個名字。
與此同時,白來地退股重新開了一個小酒館,意大利人貝特朗選擇加入其中,随着生意爆滿,錢越掙越多,這倆老闆因為分錢不均,一拍兩散。
傍劄去找白來地了,貝特朗就又找了一個叫做盧蘇的意大利人合夥,後來貝特朗死了,北京飯店就成了盧蘇一個人的買賣。
圖丨坐在龍椅上的洋人
9月7日,《辛醜條約》簽訂,海外的淘金者更是蜂擁而至,北京飯店的生意更好了,1903年,盧蘇把飯店遷到了如今這個寸土寸金的地點,還打算建成5層的進階飯店。
那時候,整個北京城都沒有一座5層高的建築,可想而知,盧蘇的野心不小,結果,房子蓋到一半,資金不足停工了。
中法實業銀行接手了一片廢墟的北京飯店,沒過多久,差點爛尾的北京飯店完工了,并且很快步入正軌。
中法實業銀行之是以有這個“魔力”,是因為它來頭很大,這家銀行的中方發起人是王克敏和周自齊,都是北洋政府的要員。
有人說它是“袁大總統和法國人合開的”,雖然不算特别準備,但也八九不離十,既有北洋政府的支援,還有法國人的撐腰,起死回生一個小飯店,不是什麼問題。
圖丨中法實業銀行紙币拾圓
被中法實業銀行接手的北京飯店,搖身一變成了北京最豪華的飯店,除了一應俱全的客房設施,還有酒吧、舞池、理發室等服務。
除了環境好,北京飯店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是國内外名流政要的“避風港”,外面戰火連天、風煙正濃,裡面卻是衣着光鮮、觥籌交錯。
在那時候的北京飯店住一天需要三四十元,相當于一名國小老師一個月的工資,盡管這樣,依舊有太多人想要進入北京飯店,尤其是打起仗來的時候,甚至有人願意花重金租住它的一段走廊。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占領北京城,北京飯店的“保護傘”功能徹底失效,生意一落千丈,1940年抛售股票後,日本人立馬購入一半以上,于是,北京飯店成了“株式會社北京飯店”。
北京飯店的老闆變成了日本人,客人也都變成了日本人,從上到下,隻有名字中的“北京”二字,能看出一點中國的影子。
圖丨北京城的日本女人
随着抗戰順利,北京飯店由國民黨北平政府接手,成為了接待美軍進階将領的招待所,1949年北平解放,北京飯店的命運迎來轉折。
10月1日這一天,北京飯店承辦了新中國的第一次國宴,自此之後,北京飯店便成了“國宴專業戶”。
除了承辦國宴,北京飯店還是招待外賓的重要場所。
北京飯店的擴建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飯店進行了兩次擴建,一次是1954年,一次是1974年。
上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風起雲湧。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獲得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訪華,随後田中角榮訪華......
圖丨尼克松訪華
随着新中國外事增加,招待外賓下榻的飯店開始緊俏,尤其是北京飯店,多的時候,一天會招待兩批客人。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飯店擴建一事必須提上日程,周恩來提出了要求:
原本隻有300多間客房的北京飯店,擴建後需有1000多間的規模,同時,還要容納至少2000人的飲食起居、娛樂社交活動及外交談判場所。
北京飯店軍管會主任接下了這個任務,他馬上去到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向設計師張镈傳達了周恩來的要求。
說起設計師張镈,他是清王朝最後一任兩廣總督張鳴岐的兒子。雖然父親有錢有勢,但是他們家的教育是,“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是以張镈選擇了建築這一行業。
曾經擔任過人民大會堂總設計師的張镈,在得知北京飯店的擴建項目後,理所當然地接受了這個任務,雖然這個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了。
圖丨張镈
飯店負責人問他,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張镈評估過後,給出了“3年”的回答,周恩來知道後,表示“來不及”。
張镈隻能加班加點,想辦法用最短的時間做出最好的方案,這麼熬了一段時間,張镈病倒了,好在他把20套擴建方案給熬出來了。
方案很快就被送交到了周恩來的手上,反複比較過後,周恩來選了一套編号為“20”的方案,随後,他命人作出模型,擺在北京飯店中央,由各級上司觀看提出意見。
這麼一擺,還真的出現了新問題。這套方案中,北京飯店東樓的高度為50米,差不多是14層樓的高度,是以,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提出:
“北京土地緊張,占一塊就少一塊,是以在有條件的地方,樓房可以蓋的高點,像北京飯店這樣的位置,應該往高層發展,多建些客房才好啊。”
李先念的話不無道理,那個年代,大家更多考慮的是“經濟适用”,是以,張镈的舊方案被棄用了,沒過多久,一個“130米高”的方案新鮮出爐。
圖丨李先念
李先念綜合考慮後,決定折中,定下高度為“100米”,張镈重新規劃設計,幾天後,他便拿出來一個“100.25米”的設計圖紙。
這次做出來的模型,任誰看了都是一臉滿意,沒有人提出任何意見後,方案敲定了,1973年,北京飯店的擴建項目正式啟動。
建造速度很快,勞工們夜以繼日,北京飯店幾乎是以一星期一層的速度在上升,到了國慶節的時候,第13層的施工已經開始了,這時候,張镈隐隐感覺有些不太對勁。
14層修起來之後,有一天,一位工程人員閑聊時問張镈,“新東樓哪個方向的房間最好?”
張镈猛地一激靈,他突然反應過來,之前感覺到的不對勁出自哪裡:從北京飯店現有的14層往外看,整個北京城都能盡收眼底,其中也包括中南海。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張镈立刻向飯店負責人提出:
新東樓靠近中南海的那一側,所有公共設施和客房的門窗玻璃,全部用印花或磨砂等看不清的材質;另外,這一側的客房禁止安排外賓入住,避免窺探到中南海。
圖丨汪東興和毛澤東
與此同時,時任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局長的汪東興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有一天,他在中南海巡視的時候,突然發現多了一座自己從未在中南海看見過的高樓。
這座高樓還在施工當中,因為頂樓上施工隊員的一舉一動自己都能看得到,突然,汪東興意識到,自己能夠看到在北京飯店施工的人,那麼,北京飯店的人難道看不到中南海内部,看不到中南海内的毛澤東和其他上司人嗎?
過去的北京飯店隻有5層,在中南海高牆的遮擋下,根本看不到内部,現如今,北京飯店已經14層了,并且還在拔高中,這樣一來,整個中南海暴露無遺。
而且,北京飯店經常招待外賓......想到這裡,汪東興不寒而栗,他趕緊将“北京飯店會威脅中南海”的事情上報給周恩來。
圖丨周恩來
很快,中央警衛團政委楊德興奉周恩來之命,來到北京飯店的施工工地,告知這樣一則消息:
周恩來已經在夜間從中南海看到了施工隊的燈火,北京飯店現有的施工高度已經威脅到了中南海的安全,需要立即停工。
在場的人都倒吸一口涼氣,不過楊德興也表示,周恩來并沒有責怪的意思,隻是工程需要立即停止,而且還得集思廣益,想辦法解決。
有人提議将故宮的午門提高,遮擋外部視線,周恩來當即否決,北京飯店已經14層高了,午門得加高到什麼程度,才能完全遮擋呢?更何況故宮是文物,不可能讓你随便拆了壘磚塊。
楊德興出于對中南海的安全考慮,提出拆掉4層。因為10層算是個标準,在這一層,大概能看到個中南海上部,一旦超過10層,就什麼都能看到了。
這個方案也被周恩來否決了,拆掉4層,相當于白費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最後,周恩來拍闆:北京飯店建築需停止在15層标準層。
然而,設計人員又提出了自己的問題,雖然不需要倉促拆除了,但是停在15層,之前的設計方案便被全部打亂了。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沒辦法,周恩來連夜召集設計人員開會!
最終的解決方法
晚上12點,張镈等設計人員來到了人民大會堂西大廳,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開門見山,指着模型的10層說道,
“關于北京飯店的擴建項目,14層就可以停止了,已經修建好的,10層以上的樓層,不拆,但也不對外開放,以防萬一,門窗還要遮起來。”
至于怎麼遮,周恩來還沒有想好,不過這是設計師張镈的專業,他提出建議,
“把向西的牆面,全部做成實體遮陽牆面,這樣可以完整遮住飯店内部向西、向北的視線,中南海自然看不到了。”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北京的西北風一來,風沙直接就能迷得人睜不開眼睛,牆是實體,風沙的問題自然也解決了。
經過一番讨論,方案定下來了,周恩來忍不住感歎,“還是之前那個50米的方案好啊。”
圖丨張镈(右二)和周恩來(右一)
張镈向周恩來檢讨,說自己知道規劃有限制,後來強調節約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便忽略了這個問題,“我未盡到職責。”
周恩來完全不責怪張镈,而是繼續考慮設計方面的問題,他提出一個建議,“做大屋頂太貴了,是不是能做成小斜坡,有利于排水,人也上不去。”
張镈考慮了一下,覺得這樣設計出來也挺好看的,他心想,周恩來雖然不是搞建築的,但是給出的建議,确實很一針見血。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兩個小時,張镈等設計人員告别周恩來,各回各家休息,張镈回到住所後,沒有休息,而是繼續構思修改方案。
突然,他有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在西華門修建一座屏風樓,用于遮擋視線。他馬上開始了具體的設計,幾天後,周恩來收到了新的設計圖紙,表示非常滿意。
北京飯店的施工繼續,有一天,張镈接到一個電話,說周恩來到了施工現場,張镈趕緊趕過去,現場的從業人員告訴他,周恩來已經坐上電梯去頂層了。
不一會兒,周恩來就下來了,接着,他在張镈等人的陪同下,去到人民大會堂用餐。吃過飯後,周恩來又提出,還想繼續轉轉,看看哪裡适合修屏風樓。
張镈看着在工地裡深一腳淺一腳行走的周恩來,這時候,他已經确診癌症,身體狀況很差,瘦的好像隻剩一把骨頭。不過,他還是嘔心瀝血,時刻關注着北京飯店相關事宜和更多的國家大事。
不久後,一座古色古香的屏風樓在西華門西側拔地而起,周恩來強調,“屏風樓建成前,新東樓就算完工了,也不準開業。”
時至今日,北京飯店依然肩負着接待各國首腦、名人政要的職責,從1900年開始,北京飯店見證了曆史更疊與時代變遷,今後,它還會繼續見證中國的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