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轼“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鸺鹠”,他吃過黑暗料理“三唧唧”嗎?

作者:黃縣話

“唧”為象聲用字,《廣韻·職韻》:“唧,唧聲也。”多指細碎的聲音,《集韻·質韻》:“唧,啾唧,衆聲。”《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中學課本裡,“唧唧”釋為織布機的聲音,這是錯的,織布機的聲音為“劄劄”,《古詩十九首》有“劄劄弄機杼”的詩句。“唧唧”實際上是木蘭的歎息聲,白居易《琵琶行》中“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一句可為佐證。)後“唧唧”多形容蟲叫聲,優雅蝈螽又叫蝈蝈,黃縣話稱為“唧唧”(“唧唧”可為總稱,如果細分,母的稱為“乖乖”),即以其鳴聲名之。蟋蟀又叫蛐蛐,黃縣話稱為“土唧唧”。在黃縣話裡,“唧唧”也指小孩因不适等哭哭啼啼,比如:孩兒不舒服,直唧唧。也指斤斤計較,不易相處、共事,比如:别和他交往,他這人太能唧唧喽。“打唧唧”指吵嘴,比如:他兩口兒成天打唧唧。“哭唧唧”就是欲哭未哭的樣子,比如:孩兒一看到她,就哭唧唧嘞迎上來。

蘇轼“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鸺鹠”,他吃過黑暗料理“三唧唧”嗎?

哭唧哕哕的表情

如果孩子感到委屈,哽咽着甚至淚流滿面地辯解,說話帶着哭腔,稱為“哭唧哕哕”,比如:你好好說話,别哭唧哕哕嘞。“罵罵唧唧”,指在說話中夾雜着罵人的話,比如:他罵罵唧唧嘞走喽。“唧唧嘎嘎”,形容說笑聲,比如:隔兒老遠就聽見她倆在乜唧唧嘎嘎嘞。“唧唧歪歪”形容說話做事啰唆煩瑣,不幹脆,黃縣民間有首兒歌,“小老鼠兒,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唧唧歪歪叫奶奶,奶奶一棍打下來”。也簡作“唧歪”,比如:一讓你幹活你就唧歪。“歪唧”的意思差不多,但更多了點辯駁之義,比如:說你兩句你就老老實實聽兒,歪唧什麼!你成天光會歪唧歪。“唧唧喳喳”用來形容雜亂細碎的聲音,比如:家雀兒唧唧喳喳嘞。“哼唧”指低聲說話、歌唱或誦讀,比如:你别在乜哼唧,跟牙疼樣兒嘞。也作“哼哼唧唧”,有點說話吞吞吐吐的意思,比如:他哼哼唧唧老半天,才說明來意。“哝(黃縣話有時“ong”“eng”不分,如“鹹菜甕weng”讀成“鹹菜甕wong”,“橫heng埠”讀成“橫hong埠”,此處“哝nong”讀成“哝neng”)唧”也是小聲說話,和“咕哝”意思差不多,但多了點央求的意思,也指小孩子帶着哭腔跟大人糾纏,比如:你别在我跟前哝唧啦。也作“哝哝唧唧”,比如:他一早起來就哝哝唧唧不想兒上書坊。“哇唧”則是求而不得,惱羞成怒,聲音也大起來,比如:你哇唧什麼。狗叫稱為“汪唧”,比如:你别叫恁家嘞小狗亂汪唧啦。小羊叫稱為“媽唧”,比如:小羊剛生下來,就媽唧媽唧叫兒找奶吃。小孩帶哭聲吵鬧稱作“賴唧”,比如:孩兒病喽,老是賴唧。有時也帶點撒嬌的樣子,比如:一看他媽就賴唧兒要抱。也作“賴唧唧”“賴賴唧唧”,比如:他整天賴唧唧嘞;我就不願聽你賴賴唧唧嘞死動靜。“賴唧狗兒”指稍微不順心就啼哭的孩子,比如:他從小就是個賴唧狗兒。也指過分斤斤計較的人,吃一點虧就到處訴說的人,比如:乜是個賴唧狗兒,你隔兒他遠點。一個人比較賴皮,想從言語中得利,“無理絞三分”,黃縣話稱為“賴唧歪嘞”,比如:他這人賴唧歪嘞,沒人願意搭理他。“磨唧”指一再懇求,唠叨不休,比如:你真能磨唧。“磨磨唧唧”指說話沒完沒了,做事反反複複,拖泥帶水,比如:他幹個什麼事兒磨磨唧唧嘞,缒不斷拔不響(指不幹脆不利落)。“吭唧”指孩子似哭非哭的樣子,也指由于身體不舒服而發出的呻吟聲,比如:孩兒吭唧了兩聲,又睡過去了。“咯唧”形容咬生的或不太熟的食品時發出的聲音,比如:你這肉煮嘞不熟,一咬一咯唧。“唧咯”指口角,比如:你别和他唧咯。黃縣話稱腌蘿蔔為“瓜唧”(有人寫作“瓜齑”,非是,黃縣話分尖、團,“齑”讀如雞,“唧”讀如積),也帶有象聲的成分在裡面。“呱唧”,形容鼓掌等的聲音。作動詞時指鼓掌,比如:大家給他呱唧呱唧。“吧唧”指嘴唇開合作聲,比如:吃飽飯他吧唧吧唧嘴兒。也指抽旱煙(抽煙卷不用這個詞兒,因為煙袋嘴兒是玉石做的,能“吧唧”出聲音來,煙卷則無此效果),比如:他吧唧兩口煙袋。“咕唧”指水受壓力而向外排出的聲音,比如:一下雨街道就成了爛泥塘,一走咕唧咕唧直響。也用來形容男女在一起時不可描述之聲音,小時候罵過仗的孩子對此當有所體會。“唧麼酣叫”(“酣叫”,高聲叫喊。《南齊書·張岱傳》:“(張)鏡少與光祿大夫顔延之鄰居,顔談議飲酒,喧呼不絕,而鏡靜翳無言聲。後延之于籬邊聞其與客語,取胡床坐聽,辭義清玄,延之心服。謂賓客曰:‘彼有人焉。’由此不複酣叫。”)指勞累後的呻吟,比如:幹兒一天活,把我累嘞唧麼酣叫嘞。“唧兒哇亂叫”指打鬧或受到傷害時發出的聲音,比如:他把他老婆打嘞唧兒哇亂叫。《集韻》:“唧,子悉切,音堲。咇唧,言多也。”黃縣話現在仍這麼用,比如:這下不咇唧了吧?也作“咇咇”,比如:你成天瞎咇咇什麼。

蘇轼“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鸺鹠”,他吃過黑暗料理“三唧唧”嗎?

咣唧锵

“咣唧锵”指大的钹,一種銅制的打擊樂器。逗弄幾個月大的小孩拍手,稱為“打咣唧锵”。

“唧伶”有機警、伶俐、機靈之意,能生急智謂之唧伶,為人機警謂之唧伶,比如:她是個唧伶人。唐盧仝《送伯齡過江》詩:“不唧溜鈍漢,何由通姓名。”也作“唧”,有漂亮、俊秀之意,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怪得新來可唧,折到得個臉兒清瘦。”人要“唧”首先身材要好,癡肥爛胖的可不行,黃縣話中有“唧甯”“唧唧甯甯”,當從“唧”化出,指身材苗條,比如:她長嘞真唧甯;她個子高,長嘞唧唧甯甯嘞。“唧溜爛細”指很細,比如:這棵樹侏老死,長嘞唧溜爛細嘞。

在中古漢語向近代漢語轉變的過程中,一部分象聲詞逐漸變為形容詞字尾,多帶有描摹性狀的意義。“唧”作字尾時,表示動作重複或狀态持續,往往帶有輕松或随意的感情色彩。“箍唧”指用手反複抓握,比如:你别箍唧面啦;你快把小雞箍唧死喽。“固唧”有渾身沾滿之意,比如:他固唧嘞一身泥。“研唧”指擺弄、揉搓,比如:你别研唧恁媽媽啦。“糜唧”指很爛,比如:洋芋炖糜唧喽。“能唧”指炒菜時火不旺,炒出的菜不爽脆,水分多,比如:菜炒能唧喽。也指浸泡時間長,吃水多,比如:手泡能唧喽。“擰唧”指擰來擰去,比如:她長兒個水蛇腰,走起道來直擰唧。“造唧”指擺弄着玩,比如:你看兒造唧吧;收音機一氣兒讓他造唧壞喽。“糟唧”有多重意思,一指糟蹋、浪費,比如:剩點菜都吃喽吧,别糟唧喽。一指嬰孩夭折,比如:挺好模個孩兒,一生下來就糟唧喽。也指譏諷嘲笑人,比如:你看看你,真能糟唧個人兒。“另唧”有徹底的意思,比如:他嘞胳膊斷另唧喽;他這回死另唧喽(上回緩醒過來)。“亂唧杠”也作“亂唧唧”,指人不按規矩做事,例如走親戚時要帶禮物,主人家要回禮,客人“撕兒捰兒”不要,主人會說:“你别和我亂唧杠嘞。”“水唧歪”指水多,也作“水唧唧”,比如:這菜裡沒放大點兒油,吃起來水唧唧嘞;這個梨不甜,水唧歪嘞。“酸唧歪”也作“酸唧唧”,指比較酸,或是身體疲累的感覺,比如:這橘子酸唧歪嘞,不好吃;我渾身酸唧唧嘞,一動就酥酥。也作“酸唧丫”“酸唧丫丫”,比如:饽饽堿放少喽,酸唧丫嘞;老腳拇丫(瓦松)吃起來酸唧丫丫嘞。也用來形容言談舉止輕浮、矯揉造作,比如:她說起話來酸唧丫嘞,不招人待見。“臊唧唧”指味道有點臊,比如:黃瓜腚臊唧唧嘞。

“唧溜”作為字尾,用在某些單音形容詞之後,含有不喜歡的口吻。“酸唧溜”和“酸唧丫”意思差不多,後者貶義色彩更濃一些。“滑唧溜”形容很滑,或指人的油滑,比如:這地瓜面條吃起來滑唧溜嘞;這份瓷磚不好,沾點水就滑唧溜嘞;他這人滑唧溜嘞,不好對付。“不拉唧”作為形容詞的字尾,也帶厭惡意味感情色彩,“不拉唧”作字尾,表示厭惡之意,如酸不拉唧、苦不拉唧、騷不拉唧、紅不拉唧、灰不拉唧、黃不拉唧、水不拉唧、潮不拉唧。“巴唧”亦是如此,如傻拉巴唧、胎拉巴唧、軟拉巴唧、虎兒巴唧、驢拉巴唧。“咕唧”也可作字尾,“蔫兒咕唧”指人性子慢,說話做事不爽利,比如:他就是蔫兒咕唧嘞性兒,火上房兒也不着急。“鬼兒咕唧”形容人心眼多,奸滑,比如:他鬼兒咕唧嘞,一磕巴眼一個猴兒。“熊兒咕唧”也作“熊兒嘎唧”,形容人軟弱無能,比如:他這人熊兒咕唧嘞,爛泥扶不上牆。“呱唧”也可作字尾,“澥漓呱唧”形容糊狀物變得很稀,比如:鹵兒放時間長喽,變嘞澥漓呱唧嘞;米湯擱數遍數多喽就變嘞澥漓呱唧嘞。“郎唧嘞”用在某些名詞、形容詞後,表示略有該名詞、形容詞的一些特征,多少含一些貶義,比如:他還近視眼郎唧嘞。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唧唧嘎嘎”“唧唧歪歪”“唧唧喳喳”的規範詞形寫作“叽叽嘎嘎”“叽叽歪歪”“叽叽喳喳”,從黃縣話的音韻來講,這是錯誤的。在國語裡,二者都讀jī,黃縣話分尖團,“叽”讀如基,“唧”讀如積,讀音是有差別的,上述詞語中的“唧”是不可以用“叽”代替的。“叽裡咕噜”形容聽不清楚或聽不懂的說話聲,比如:他們倆叽裡咕噜說兒半天。也形容物體滾動的聲音,比如:石頭叽裡咕噜嘞滾下山去。也指因饑餓而腹鳴,比如:肚兒餓嘞叽裡咕噜嘞。“叽婁轱輪”形容快而慌忙的樣子,比如:她叽婁轱輪嘞跑回家。“叽裡咣當”形容胃或容器裡的液體多得晃蕩,比如:才喝完水,一跑肚兒裡叽裡咣當嘞。“叽裡呱啦”形容大聲話話的聲音,比如:她叽裡呱啦說個沒完。在這幾個詞語中,“叽”也不可以用“唧”代替。

補記:小時候,我們村裡有一個跑供銷的,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夏天晚上乘涼時,就數他能擺話。

蘇轼“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鸺鹠”,他吃過黑暗料理“三唧唧”嗎?
蘇轼“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鸺鹠”,他吃過黑暗料理“三唧唧”嗎?

三唧唧

有一次他說到廣東有道很名貴的菜,叫“三唧唧”,是把剛抱出來的小老鼠盛在盤裡端上桌,用筷子一夾,一唧唧;放到調料碗裡一蘸,一唧唧;擱嘴裡一咬,一唧唧,故稱“三唧唧”。這是我聽到的最讓人毛骨悚然的美食了——從小我最怕老鼠。從此之後,我一直對廣東人抱有最高的敬意。後來才知道,這事兒還真不是瞎掰的。唐張鷟(zhuó)《朝野佥載》卷二:“嶺南獠民好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筯夾取,啖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惠州路”條:“蘇子瞻詩雲:‘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鸺鹠。’蓋土人取鼠未生毛開眼者,飼以蜜,以箸挾而啗之,謂之蜜唧,以其唧唧作聲也。”所引詩句出自蘇轼《聞正輔表兄将至以詩迎之》,作為古今第一的大吃貨,那蘇東坡到底吃過蜜唧沒有?他的另一首詩《聞子由瘦 儋耳至難得肉食》:“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這是蘇東坡貶官儋州而作,從詩中看,薰鼠、燒蝙蝠、蛤蟆他可能嘗試過(作為地方官要“與民同嗜”),但當初在惠州看到蜜唧即作嘔,似乎未敢嘗試?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鼠”條:“嶺南人食而諱之,謂為家鹿。”“惠州獠民取初生閉目未有毛者,以蜜養之,用獻親貴。挾而食之,聲猶唧唧,謂之蜜唧。”清末民初徐珂的《清稗類鈔》“粵人食鼠”條,強調粵人吃的不是野生的乳鼠,而是“豢鼠生子”,即專門飼養的母鼠所生的乳鼠:“粵肴有所謂蜜唧燒烤者,鼠也。豢鼠生子,白毛長分許,浸蜜中。食時,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際,尚唧唧作聲。然非上賓,無此盛設也。”一般人想吃還吃不到。民國名士方澍在《青年雜志》第一卷第四号發表了一首《潮州雜詠》,也寫到了這蜜漬乳鼠:“唧唧入筵鼠,寸寸自斷蟲(禾蟲)。”可見此事非虛。嗚呼(用黃縣話說就是“媽媽人家”)!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