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本文共1548字,閱讀大約 5分鐘
【所貴于善者,以其有禮義也;所賤于惡者,以其有罪過也。今以所貴者教民,以所賤者教親,不亦悖乎?】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四十五《昌言》。“悖”是謬誤、荒謬的意思。人們尊崇美好的行為,是因為它合乎禮義;厭棄不良的行為,是因為它違背常理。現在用所尊崇的來教化百姓,卻用所厭棄的來教導皇親,不是很反常的嗎?古人倡導“五常”“五倫”,講“仁、義、禮、智、信”,講“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但是人們往往在面對自己親戚的時候,就忽略了用這些道理來教導他們,即使是明君也難免有所偏失。
唐太宗的女兒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後所生,深受唐太宗的喜愛。貞觀六年的時候,長樂公主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有司陪送的嫁妝,要比當年的高祖之女(唐太宗的妹妹)永嘉長公主的嫁妝高出一倍。
魏徵說:“‘以前東漢的明帝準備封賞他的兒子時說,我的兒子怎麼能跟先帝的兒子得到同樣多的封賞?參照先帝之子的一半去封賞吧。’這是符合尊卑之道的。史家對此大加贊歎,認為明帝做得很好,很符合尊卑的秩序。”魏徵接着說,“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殊,義無等别。”他說,現在皇帝的姊妹稱為長公主,而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既然在前面多加了一個“長”字,就說明要比公主的身份尊貴。雖然在感情上皇帝肯定是愛自己的女兒超過愛自己的姐姐,但是道理卻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别。“如果公主的禮節逾越了長公主,道理上恐怕是不妥的,希望陛下三思。”太宗聽了之後非常贊同,并且把這些話告訴了皇後。“後歎曰: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谏,乃能以義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長孫皇後不僅沒有生氣,聽完之後還非常贊歎地說:“曾經聽說陛下對魏徵十分敬重,可是對于其中的原因卻知之甚少,不知道陛下為什麼對他這麼敬重。現在聽到他進谏的這番話,可見他能夠用道義來抑制帝王的私欲,真是國家的社稷忠臣!”
長孫皇後說:“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妻,曲蒙禮敬,情義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顔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她的意思是說:“妾和陛下情深義重,陛下對妾禮敬有加,妾向陛下勸谏的時候,還要待陛下和顔悅色、心情好的時候,才委婉地加以勸說。而魏徵作為臣下,能夠直言進谏,真是太難得了。”
她還說:“故韓非謂之說難,東方朔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國有家者深所要急,納之則世治,杜之則政亂。誠願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皇後引經據典把勸谏這件事說得非常不容易。她講道,韓非子将此稱為“說難”,就是“勸說”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東方朔将其稱為“不易”。給君主提出不同的意見,是不容易的,真的是非常有道理。“忠言逆耳利于行,對于擁有家國的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如果能采納這些忠言,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如果杜絕這些忠言,政局就會混亂不堪。妾希望陛下能夠仔細體會其中的含義,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說完,長孫皇後還請求唐太宗派遣使者帶着五百匹的錦帛饋贈魏徵,對魏徵能夠犯顔直谏大加賞賜。
長孫皇後為什麼成為史書稱頌的賢德皇後?就在于她熟讀詩書,明德知禮,真正按照“道”去做,是以她勸谏唐太宗時引經據典,層層遞進,唐太宗聽了之後不得不信服。
現在我們倡導以驕奢淫逸為恥,但是一些人并沒有真正地以驕奢淫逸為恥,還過着競奢鬥富的生活,以艱苦樸素為恥,不知道艱苦樸素于己、于自己的家人,是真正有益的,是使我們的家道、家風、家業,代代相傳的法寶。曆史上的範仲淹是明理之人,諸葛亮也是明理之人,是以他們培養的良好家風代代相傳。範仲淹的家風一直傳承到今天,将近千年而不衰。有人統計過,到清朝的時候,範家做到部長以上的官員有七十多位。這說明“成由勤儉敗由奢”,對一個家族而言是如此,對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