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稻田裡驚現閏土和猹!就在紹興魯迅外婆家

作者:柯橋警方

“深藍的天空中挂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

在小說《故鄉》中,魯迅如此描繪“閏土月下刺猹”的場景。在《故鄉》發表100年後,在《故鄉》的故鄉——魯迅外婆家安橋頭,人們用稻田畫的形式,重制了這經典一幕。一時間,稻田畫成了網紅打卡點。但讓很多遊客、讀者感到好奇的是,這一稻田畫究竟是怎麼“畫”出來的?

稻田裡驚現閏土和猹!就在紹興魯迅外婆家

11月12日,記者來到越城區孫端街道安橋頭村,在15米高的望樓上,聽創作者們講述了這幅“閏土月下刺猹”稻田畫的誕生過程。

為了鄉村振興

村民都很支援

“國内大部分關于魯迅的景點,展現的皆是他的家國情懷,而安橋頭村,承載了魯迅最快樂的童年,在外婆家,他可以捉蟋蟀、看社戲、摘青豆、撿貝殼,可以無憂無慮,充滿童趣。”上海陸鼎集團招商營運團隊項目負責人楊三濤告訴記者,他們公司負責安橋頭村的項目策劃、招商及營運,對于這塊土地的思考,早在2018年就開始了。

安橋頭村儲存有清代建築、三間兩進的魯迅外婆家故居“朝北台門”,但其他可利用的資源并不多,也無特别的自然風光,隻有大片的農田。“農田不能造房子,隻能種東西,要不就用稻田畫的形式重制魯迅童年吧。”在推翻了一個又一個方案後,稻田畫的設想被留了下來,并提上了日程。

今年年初,安橋頭村用土地流轉的方式,從60多戶村民處獲得了80多畝農田的使用權。“他們承包給種糧大戶能拿到多少錢,我們就補償他們多少錢。”安橋頭村黨總支書記宣明德對記者說,“村民們知道我們是用來做鄉村振興、文化旅遊的事,都很支援。”

很快,楊三濤所在的營運團隊從深圳請來了專業的稻田畫公司,制作出了多幅與魯迅童年相關的平面設計圖。“最終我們選擇了‘閏土刺猹’。這個場景很經典,各個年齡層的人都知道。”楊三濤說。

定下圖案後,就要開始彩稻選育和人工栽種了。楊三濤透露,育苗和插秧是最辛苦的兩個環節。負責稻田畫養護的安橋頭村村民金德鋒全程參與了這兩個環節。

“我們需要黃、白、紅、黑、紫、綠六色水稻,我們在本地采購了最常見的綠色水稻種子,其他比較少見的彩色稻種是向種子公司購買的。”種子買回來後,金德鋒負責育苗,他說正常來講6月底就要育苗,可他們8月初才開始,是以要與時間賽跑,且不能犯錯。“我每天都要盯着這些苗,生怕出什麼問題,好在比較順利,8月下旬就可以插秧了。”

種田好手當“畫畫新手”

插了8000多個定位點

普通種稻可用機器插秧,但稻田畫圖案複雜,隻能人工栽種。“村裡的種田好手都來了,不過大家都是稻田畫新手,要聽專業人員指揮。”金德鋒介紹,首先要做好畫面定位,稻田畫公司從業人員用定位系統找準定位點,再指揮村民在指定位置插上60厘米高的毛竹片。金德鋒清楚地記得,他們足足插了8000多個定位點,才勾勒出了“閏土刺猹”的雛形。

做好定位,插秧不難。金德鋒打了個形象的比方:“我們像小朋友畫畫一樣,有的人畫輪廓,有的人填顔色,他們用彩筆,我們用彩稻。”那時天很熱,村民們連着插了10天秧,累,但幹勁十足,他們很期待稻田畫的最終模樣。

防蟲害、除雜草、幹了灌水、澇了排水,刮風下雨要特别留心……在村民們的精心養護下,水稻逐漸成熟,稻田色彩更濃豔了,圖案也越發清晰。在稻田東側的望樓頂層俯瞰,稻田畫一覽無餘,栩栩如生。

楊三濤告訴記者,望樓是半個月前剛建好的,有了它,遊客不需要無人機就可以觀賞稻田畫。他還透露,在望樓上看稻田畫的效果比稻田正上方的無人機拍攝更好,因為稻田畫的玄機就在于“遠大近小”,以此來“彌合”視覺上的“遠小近大”。經楊三濤提醒,記者才發現自己眼中的圓月,實際上是橢圓形的。以遠處的房子為參照,也能發現閏土的手比腳大了好幾倍,而視覺上卻是十分協調的。

下了望樓,走在田埂上,可以看到彩色的稻子已經結了彩色的稻穗。這時,楊三濤告訴記者,不久後,這一季水稻就要收割了,“閏土刺猹”稻田畫是季節限定版。不過,稻子割完後,田裡影響觀感的電線杆也會被移除,電線将埋到地下。而且,更多展現魯迅童年場景的稻田畫将會在這裡呈現。未來,“彩筆”也不一定隻是彩稻,或許是彩色的油菜花,或許是向日葵……更多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品将裝點“《故鄉》的故鄉”。

(内容來源:紹興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