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稻田里惊现闰土和猹!就在绍兴鲁迅外婆家

作者:柯桥警方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在小说《故乡》中,鲁迅如此描绘“闰土月下刺猹”的场景。在《故乡》发表100年后,在《故乡》的故乡——鲁迅外婆家安桥头,人们用稻田画的形式,重现了这经典一幕。一时间,稻田画成了网红打卡点。但让很多游客、读者感到好奇的是,这一稻田画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

稻田里惊现闰土和猹!就在绍兴鲁迅外婆家

11月12日,记者来到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在15米高的望楼上,听创作者们讲述了这幅“闰土月下刺猹”稻田画的诞生过程。

为了乡村振兴

村民都很支持

“国内大部分关于鲁迅的景点,体现的皆是他的家国情怀,而安桥头村,承载了鲁迅最快乐的童年,在外婆家,他可以捉蟋蟀、看社戏、摘青豆、捡贝壳,可以无忧无虑,充满童趣。”上海陆鼎集团招商运营团队项目负责人杨三涛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负责安桥头村的项目策划、招商及运营,对于这块土地的思考,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

安桥头村保存有清代建筑、三间两进的鲁迅外婆家故居“朝北台门”,但其他可利用的资源并不多,也无特别的自然风光,只有大片的农田。“农田不能造房子,只能种东西,要不就用稻田画的形式重现鲁迅童年吧。”在推翻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后,稻田画的设想被留了下来,并提上了日程。

今年年初,安桥头村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从60多户村民处获得了80多亩农田的使用权。“他们承包给种粮大户能拿到多少钱,我们就补偿他们多少钱。”安桥头村党总支书记宣明德对记者说,“村民们知道我们是用来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的事,都很支持。”

很快,杨三涛所在的运营团队从深圳请来了专业的稻田画公司,制作出了多幅与鲁迅童年相关的平面设计图。“最终我们选择了‘闰土刺猹’。这个场景很经典,各个年龄层的人都知道。”杨三涛说。

定下图案后,就要开始彩稻选育和人工栽种了。杨三涛透露,育苗和插秧是最辛苦的两个环节。负责稻田画养护的安桥头村村民金德锋全程参与了这两个环节。

“我们需要黄、白、红、黑、紫、绿六色水稻,我们在本地采购了最常见的绿色水稻种子,其他比较少见的彩色稻种是向种子公司购买的。”种子买回来后,金德锋负责育苗,他说正常来讲6月底就要育苗,可他们8月初才开始,因此要与时间赛跑,且不能犯错。“我每天都要盯着这些苗,生怕出什么问题,好在比较顺利,8月下旬就可以插秧了。”

种田好手当“画画新手”

插了8000多个定位点

普通种稻可用机器插秧,但稻田画图案复杂,只能人工栽种。“村里的种田好手都来了,不过大家都是稻田画新手,要听专业人员指挥。”金德锋介绍,首先要做好画面定位,稻田画公司工作人员用定位系统找准定位点,再指挥村民在指定位置插上60厘米高的毛竹片。金德锋清楚地记得,他们足足插了8000多个定位点,才勾勒出了“闰土刺猹”的雏形。

做好定位,插秧不难。金德锋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我们像小朋友画画一样,有的人画轮廓,有的人填颜色,他们用彩笔,我们用彩稻。”那时天很热,村民们连着插了10天秧,累,但干劲十足,他们很期待稻田画的最终模样。

防虫害、除杂草、干了灌水、涝了排水,刮风下雨要特别留心……在村民们的精心养护下,水稻逐渐成熟,稻田色彩更浓艳了,图案也越发清晰。在稻田东侧的望楼顶层俯瞰,稻田画一览无余,栩栩如生。

杨三涛告诉记者,望楼是半个月前刚建好的,有了它,游客不需要无人机就可以观赏稻田画。他还透露,在望楼上看稻田画的效果比稻田正上方的无人机拍摄更好,因为稻田画的玄机就在于“远大近小”,以此来“弥合”视觉上的“远小近大”。经杨三涛提醒,记者才发现自己眼中的圆月,实际上是椭圆形的。以远处的房子为参照,也能发现闰土的手比脚大了好几倍,而视觉上却是十分协调的。

下了望楼,走在田埂上,可以看到彩色的稻子已经结了彩色的稻穗。这时,杨三涛告诉记者,不久后,这一季水稻就要收割了,“闰土刺猹”稻田画是季节限定版。不过,稻子割完后,田里影响观感的电线杆也会被移除,电线将埋到地下。而且,更多展现鲁迅童年场景的稻田画将会在这里呈现。未来,“彩笔”也不一定只是彩稻,或许是彩色的油菜花,或许是向日葵……更多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品将装点“《故乡》的故乡”。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