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闰土: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真的听懂了我为什么喊鲁迅“老爷”吗?

作者:小草八卦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闰土: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真的听懂了我为什么喊鲁迅“老爷”吗?

这个画面,或许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都曾闪现,它如此熟悉,如此亲切。这个场景的主人公,正是鲁迅笔下的儿时伙伴——闰土。这段描写,是鲁迅时隔二十年后再次回到故乡时所见,面对早已变迁的故土,内心充满感慨,于是他落笔创作了《故乡》。

回顾儿时,我们不经意地将自己代入鲁迅的身份。但随着时光流逝,成年后的重新阅读,才让我们意识到,实际上我们更像是鲁迅笔下的闰土,亦或是那只猹……

闰土的形象,就是前文描述的那样,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我们,每每想起都不由自主地浮现这一幕。

当年,闰土仅14岁,比鲁迅大两岁。他之所以认识鲁迅,是因为当地的周家举办大祭,忙不过来,闰土的父亲章福庆被雇佣,便带着儿子进城,一方面看管祭器,一方面陪伴鲁迅嬉戏玩耍。

尽管两人社会地位有差异,一个是周家大少爷,一个是长工的儿子,但这种差距并不明显。因此,虽然刚开始有些拘谨,很快两人就打成一片,欢声笑语,成为亲密的朋友。

闰土也像鲁迅一样,受到了父亲的宠爱,银项圈便是明证。父亲非常害怕他的儿子会有什么意外,因此特地到庙里许愿,求得这枚银项圈保佑他平安。

闰土的家庭,父亲在周家工作,生活过得并不差,至少不愁温饱。闰土之所以能够进城,也是多亏了这个工作关系,因此,他也应该感激鲁迅。

章福庆在周家工作时,常常提起自己的儿子,每次谈及,眼中总是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仿佛随时都要流露出来。这引起了鲁迅的好奇,他迫不及待地想见识一下章福庆嘴中的那位少年,看看这位如传说中风一般的少年到底是何模样?

正是鲁迅的好奇心驱使着章福庆提议,让闰土来帮忙,并在鲁迅的热烈欢迎下,周家同意了这个提议: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这位新朋友给了鲁迅不同以往的视角,激发了他对乡下生活的向往。在闰土的口中,鲁迅看到了一个完美的乡下生活: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然而,我们知道,闰土的生活远不如他描述的那样美好,至少与鲁迅相比,他处于不利地位。

闰土的家庭住在海边的沙地上,这片土地不适合种植庄稼,只能勉强栽种南瓜、西瓜、哈密瓜等瓜果类水果,而且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维持。

当鲁迅在百草园欣赏着油蛉的低吟、蟋蟀的琴声、蝉的长鸣,挖取何首乌、采摘桑葚和覆盆子的时候,闰土却在海滩边,辛苦地种植、施肥和除草,只有闲暇时才能去寻找贝壳,而说实话,那不如说是捕鱼。

当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沉浸在蛐蛐,墙头时,闰土却留守瓜地,专注地看着那些西瓜,生怕它们被野猹、獾猪或刺猬破坏,毕竟每颗瓜都关乎一家的生计。

当鲁迅向闰土的父亲乞求教导如何捉鸟时,他或许不知道,闰土正在沙地上捕鸟以充饥,或为了几文钱而出售……

尽管鲁迅和闰土的相识并非因共同玩伴而发生,而是因工作而成为伙伴,但这个月的相处却让他们都感到非常快乐。鲁迅通过闰土的口述,得知了乡下生活的美好,而闰土则在城里的东家体验到了城市孩子的娱乐方式,这种交流让他们感到愉快。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随着农历正月的结束,他们必须分别。闰土要跟随父亲去别处工作,可能是耕地或帮助其他农活,而鲁迅则要回到学校,继续他的学业。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返回乡下的闰土,尽管没有如约陪伴鲁迅去寻找贝壳,捕捉鸟儿,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鲁迅的承诺。尽管他一直没有亲自送来贝壳和鸟羽,但他派人送来了一包贝壳和几根羽毛。可以想象,这些贝壳和羽毛,都是经过他精挑细选的,同样,鲁迅也回以礼物。

他们之间的友情,正如鲁迅曾经所说: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敲打另一颗心。”

当鲁迅策马回到故乡时,他发现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两位少年伙伴,鲁迅与闰土,再度相聚,已是中年之际。

闰土: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真的听懂了我为什么喊鲁迅“老爷”吗?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

连他的双手,也变得粗糙、笨拙,手掌上布满了裂痕,就像一块松树皮。

再次相聚时,鲁迅和闰土的友情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鲁迅兴奋地呼唤着闰土,但闰土却在他面前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言辞谨慎,不再像过去那样畅所欲言。恭敬地喊出一声:

“老爷!”

这种巨大的变化让鲁迅感到困惑和不安。他或许以为闰土故意疏远自己,但其实这是闰土的聪明之举。闰土明白,他的生活和鲁迅已经不再相同,他没有鲁迅的文化背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所以他必须适应现实生活,并保持谨慎。

这是因为他明白,他与鲁迅的生活轨迹已经截然不同。在那个年代,像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非常罕见,闰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他们。相反,他与底层人民打交道,这些人通常被压迫、欺凌,他们需要忍受屈辱,嘴巴甜言蜜语地讨好上级,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闰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吃过苦,上过当,受过委屈,甚至遭受过欺凌。然而,这一切塑造了他,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种生存法则。他明白了阶级意识的重要性,懂得要恭敬地对待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以免吃亏。

所以,当他面对长大后的鲁迅时,他本能地意识到,鲁迅的社会地位远高于自己,他清楚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与鲁迅平等地交往。于是,他选择了保持距离,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与鲁迅分享一切。

这其实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在当时混乱的社会中,鲁迅一旦决定对闰土发火,闰土无法抵挡,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制衡。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弱者必须小心翼翼,希望强者一直保持“大发善心”。

闰土,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他的一生承载了家庭、社会、历史的巨大压力。这让我们反思阶级差距和社会地位对人生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一个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闰土和鲁迅虽然小时候是伙伴,但成年后,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闰土简单的称呼“老爷”背后,承载了他对鲁迅的尊敬和对自身地位的认知。这种谦卑和懂得迎合上层的智慧,反映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无奈和自保之道。

闰土: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真的听懂了我为什么喊鲁迅“老爷”吗?

闰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但他的孙子章贵却完成了他未能实现的读书梦想。1954年,鲁迅纪念馆开张,特地招了鲁迅笔下闰土的孙子,闰章贵来工作。再后来,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还跟闰章贵一起去了日本活动,两人再也不用喊“老爷”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