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老師做一道銀魚莼菜羹

作者:司馬高原

一個馊主意讓我當時傻半天。

老師生日,幾個學生出了個很有創意的馊主意。這回不上酒店,在老師家裡辦,老師家房子大,更喜歡熱鬧。而菜肴則分成三部分,酒店定一部分、同學在家做好帶這一部分、現場做一部分;

我的活,現場制作,做什麼自己拿主意。

想來想去,幹脆給老師做一道銀魚莼菜羹,肯定一炮走紅。

其原因有三:

其一,老師學富五車,文學修養極深,記着他曾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唯愛情與美食不可辜負,他對飲食更是經多見廣,閱曆豐富。而莼菜則是中國古往今來最文藝的蔬菜了。《世語新說》裡,驸馬王濟曾經傲慢地問大才子陸機:“江南有什麼東西,可以和我這羊酪相比?”陸機淡淡地回答:“千裡莼羹”。唐詩宋詞裡,莼菜入選的最多,宋人楊蟠“一朝能做千裡莼,舉箸不敢争先嘗”;《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是以,“莼羹鲈脍”不但是美食的代表,也指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據說左宗棠在浙江時,最嗜莼羹,後左宗棠調新疆打阿古柏,無莼羹佐餐,十分痛苦。而胡雪岩感念左的知遇之恩,想了種種辦法儲存鮮莼,但浙江與新疆間關萬裡,傳之不易。最後想出辦法,将莼菜用紡綢包裹起來,外覆以棉紙,加急傳遞到新疆,做成莼羹仍如新采撷的一般。是以,拿莼菜和老師過招,那肯定捅到癢癢肉上了。

其二,時下,湯的身價飙升,想弄桌象樣的菜,那湯肯定是大牌,而且首發出場。沒好湯壓陣就談不上豪華陣容,就像一台大戲,沒個腕壓得住嗎?當然,瓜片湯,雞蛋湯啥的你就免提,用紅樓夢裡史湘雲的話說“這鴨頭不是那丫頭,頭上不抹桂花油”。另一位哲學大家認識更到位“這世界就兩種人組成的,喝湯和不喝湯的”。

其三,莼菜,又名馬蹄草,水蓮葉,很早以前就是我國的一種珍貴水生食品。相傳清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每到杭州都必須以莼菜進餐。從每年五月初到十月底,是莼菜的采摘期,這時的莼菜,莖葉肥壯,鮮嫩,蛋白質多,品質最佳,嫩莖和葉背部都有膠狀透明物質。食用部分就是沉沒在水中尚未展開的新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鐵元素,營養價值很高。采摘下來的莼菜,經過加工,可以長期儲存。用新鮮莼菜可以制作“西湖莼菜湯”,“莼菜黃魚羹”和“蝦仁拌莼菜”,“蓮篷豆腐”等杭州名菜。

。。。。。。

不用再琢磨什麼了,幹吧。

于是上淘寶,訂銀魚、訂莼菜;後來又找到特級的金鈎海米,并殺害了一隻年輕貌美的溜達雞,好吊湯。先是用老母雞、海米、豬棒骨等熬成高湯,當湯色如奶般白了,約一小時,則可用了。在湯中放入銀魚,用小火慢慢熬,等湯開,便可以放入莼菜了。最後放一些蛋清、花雕酒,撒入一些鹽和雞精,色香味俱全的莼菜銀魚湯羹便大功告成。

給老師找了個湯匙,莼菜的口感極佳,滑潤而脆,特别難夾,莼菜是很滑的,用筷子夾頗為困難,最好是用勺子,有時吃到嘴裡,也還會滑出來,那是種淡淡的,迷人的清香。莼菜爽滑入寇,銀魚鮮嫩無比,湯味兒更是美味至極!如一條流線似的,從舌尖流到舌根,從舌根滑入喉嚨,最後跌入腸胃,那咱美妙無以言表,走遍天下無出其右!

老師眯着眼,嘗着羹,微微點頭,這是吃美了。

我嘿嘿直樂,笑得象一隻井底之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