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是否中肯?多數人反駁陳壽,陳壽冤枉嗎

作者:江湖小曉生

陳壽有沒有寫出一個真正的諸葛亮?這或許真的是一個千古難題。因為到目前為止,曆史上對陳壽的評價還是褒貶不一的。

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是否中肯?多數人反駁陳壽,陳壽冤枉嗎

《晉書》的作者王隐坦言:

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好學,善著述,仕至中庶子。初,壽父為馬谡參軍,諸葛亮誅谡,髡其父頭,亮子瞻又輕壽,故壽撰《蜀志》,以愛憎為評也。

也就是說,王隐認為,陳壽的父親曾遭受過諸葛亮的羞辱,而陳壽本人又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輕視,是以陳壽在寫《蜀志》的時候,陳壽挾私報複,将諸葛亮寫成了一個短奇謀之人。

王隐寫下這段話的時候,距離陳壽去世不過30多年的時間。是以他是比較貼近那個時代的人,更容易獲得第一手資料。

南朝宋的史學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國志》時,也留下了這麼一條證據:

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是以事歸惡黃皓,而雲瞻不能匡矯也。

也就是說陳壽曾經給諸葛瞻幹活,結果被諸葛瞻羞辱過。

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是否中肯?多數人反駁陳壽,陳壽冤枉嗎

我們要知道,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他已經是西晉的大臣了。也就是說,他是在成為西晉大臣的基礎上,來撰寫《蜀志》的。

那麼他能做到客觀公正嗎?顯然不能嘛!諸葛亮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但是如果你全都寫閃光點,那把司馬懿放在什麼地方了?

作為西晉王朝的創始者,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鬥勇的故事脍炙人口。如果諸葛亮成了完美的化身,那司馬懿豈不是要成為一個奸臣?

這在西晉是不可能出現的,是以陳壽在正文中大加贊揚過諸葛亮後,到了結尾來了這麼一出,其實就是寫給司馬炎看的。

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是否中肯?多數人反駁陳壽,陳壽冤枉嗎

也就是說陳壽的觀點是完全正确的:

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于将略。---《三國志》

那麼說這樣的話有根據嗎?當然是有的,從三國曆史的整體走向我們就看得出,諸葛亮的确不善于攻城略地,要不早把司馬懿給打趴下了。

蜀漢最後還是被曹魏給吞并了,說明諸葛亮即使再厲害,其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至少兵法奇謀方面是他的短闆。

關于此,吳國大臣張俨就曾經給出過自己的結論:

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内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衆,未易可輕,量敵而進,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未見坦然之勳,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内歸向之意也。

張俨和諸葛亮活在同一個時代,他作為吳國的大臣,對諸葛亮做出了如此評價,雖說都是貶義,但也能從中看到無風不起浪的影子。

司馬懿也曾經感歎地認為: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有遠大志向,可惜沒有兵法奇謀。雖然思慮比較多,卻很難做決斷,喜歡帶兵卻權謀不夠。總體來說也都是貶義。

由此可見,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還是蠻多的。他們一般都是以成敗論英雄,是以給出這樣的結論并不稀奇。

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是否中肯?多數人反駁陳壽,陳壽冤枉嗎

以上三種觀點中,個性最鮮明的還要算第一種,因為第一種說法,直接說陳壽德行不行。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這種說法坐實了,會影響後世多少代人研究《三國志》的态度。

一個史德有問題的人,能寫出什麼好東西呢?是以說我覺得不應該輕易地給陳壽扣上這樣的帽子。可惜早在唐朝,這個帽子就扣在了陳壽頭上。

除了陳壽被諸葛瞻羞辱過這件事以外,在唐朝官修《晉書》時,還收錄了這麼一個可怕的故事:

或雲: 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

也就是說丁儀、丁廙是曹魏時期的名人,按道理在《三國志》裡要給他們立傳。結果陳壽跑去找到他們的兒子,向他們讨要一千斛米,才能夠給丁儀、丁廙立傳。人家不肯給,陳壽居然就真的沒寫他們倆。

好家夥,這事兒要是坐實了,那陳壽甭想跑了,誰都會瞧不起陳壽。可事實上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幾乎為零,甚至連《晉書》裡也隻是強調“或雲”二字,也就是“有人說”的意思。

杜甫在自己的《詠懷古迹》其五中,曾經這麼評價諸葛亮: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這裡就直接将諸葛亮比作了伊尹、姜太公、蕭何、曹參等人。這些人可都是幫助君主建立無上霸業的人。杜甫對諸葛亮有如此高的評價,可見他對陳壽的觀點也是持否定意見的。

由于貶低陳壽的人成了主流,那麼諸葛亮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以至于成了完美無缺的化身,那麼這現實嗎?

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是否中肯?多數人反駁陳壽,陳壽冤枉嗎

諸葛亮完美無缺的形象,得到了若幹文人們的認可。但是我們回頭看看陳壽的《諸葛亮傳》中,大篇幅都在寫諸葛亮的優點。

諸葛亮擅長内政、外交、後勤、文學等,而且執法嚴明,從不偏私,蜀漢内外所有人無不拜服。此外諸葛亮還是個廉潔奉公,沒有私心的人,對得起劉備的臨終托孤。

陳壽已經把諸葛亮誇上了天,隻是在《諸葛亮傳》的結尾寫上了那麼一句“奇謀為短”就立刻遭到了後世文人們的唾棄。

這是為啥呢?原來後世文人,不太希望把諸葛亮還原成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希望諸葛亮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這可能嗎?

不管可不可能,都是後世文人們所向往,所遐想的那種人。不光文人推崇這樣的諸葛亮,後世的君王也特别推崇這樣的諸葛亮,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的臣子成為司馬懿,希望他們個個都要以諸葛亮為榜樣。

榜樣哪裡能有什麼缺點呢?至少在公衆面前,榜樣都是完美無缺的化身。實際上這樣的形象,遠遠失去了一個真正的人的形象,這不是我們要看到的諸葛亮。

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是否中肯?多數人反駁陳壽,陳壽冤枉嗎

有人認為,諸葛亮其實是“名重于實”的,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名聲,比他的能力要強得多。還真的是這樣,甭說諸葛亮去世以後,就是諸葛亮活着的時候,魏蜀吳三國,沒有哪個不佩服諸葛亮的。

因為諸葛亮有能力,而且毫不偏私。這種人在三國是極其稀少的,是以大家都認可這樣的諸葛亮。久而久之,諸葛亮在人們傳唱的時候,就有點兒偏離實際了。

可陳壽是寫史書的人,他明白還原一個人真實的一面,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是以陳壽筆下的諸葛亮,是更加貼近現實的。

這麼一來理想和現實存在了偏差,那麼大家肯定首先要捍衛自己的理想。在你不能拿出确鑿證據之前,諸葛亮就是完美無缺的化身。

我想說的是,這樣真的好嗎?把一個人從神壇上請下來,那這個人未必就不可愛了。諸葛亮身上有那麼多閃光點,他的聰明睿智、忠心耿耿、能力出衆、公正無私、廉潔奉公等等,都值得我們去推崇,又何必執着于軍事奇謀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