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中美味--西鄉牛肉幹的曆史淵源

作者:漢中在路上
漢中美味--西鄉牛肉幹的曆史淵源

西鄉牛肉幹産地主要分布在西鄉縣西南方,以回民居住人口較多的私渡河、沙河坎、葛石、貫子山、柳樹店、城關各鄉鎮。據史料和縣志記載,伊斯蘭教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傳入中國。約于明初傳入西鄉縣,于縣城北後街結廬傳教。至神宗萬曆元年(1573)始建立靜甯寺。随着穆斯林(伊斯蘭教派)居住區域的擴充,陸續在沙河坎、貫子山、私渡河、柳樹店等地修建清真寺。本縣穆斯林主要有兩派,一為格底木,亦稱老教,是最早傳入的教派,多分布于農村集鎮;另一為伊合瓦尼,稱新派,又稱尊經派,居住特點為“大分散,小集中”,多分布于城關、沙河一帶。清康熙二十一年,伊斯蘭教的四大門宦之一卡迪林耶派傳入本縣,先後在縣城西郊建淨室寺,仙根寺,鹿齡寺。

漢中美味--西鄉牛肉幹的曆史淵源

漢中市西鄉縣特産的西鄉牛肉幹,是陝南西鄉縣傳統名貴的清真風味食品,已有數百年的曆史。早在140多年前,就由西鄉回民寺院阿訇自制自食,後屢經改進加工技術,不斷提高工藝,成為地方名産,并流傳至今。西鄉牛肉幹的特點是:顔色紅潤鮮嫩,呈紅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味芬芳,瘦而不柴,酥而不綿,鹹淡适中,餘味悠長,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久貯不壞。其含蛋白質高達65%~87%以上。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能補脾益氣,益五髒,養精血,強筋骨,素有“牛肉補氣,功同黃芪”之說,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數百年來,西鄉牛肉幹産地主要分布在西鄉縣西南方,以回民居住人口較多的私渡河、沙河坎、葛石、貫子山、柳樹店、城關各鄉鎮。

據史料和縣志記載,伊斯蘭教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傳入中國。約于明初傳入西鄉縣,于縣城北後街結廬傳教。至神宗萬曆元年(1573)始建立靜甯寺。随着穆斯林(伊斯蘭教派)居住區域的擴充,陸續在沙河坎、貫子山、私渡河、柳樹店等地修建清真寺。 本縣穆斯林主要有兩派,一為格底木,亦稱老教,是最早傳入的教派,多分布于農村集鎮;另一為伊合瓦尼,稱新派,又稱尊經派,居住特點為“大分散,小集中”,多分布于城關、沙河一帶。清康熙二十一年,伊斯蘭教的四大門宦之一卡迪林耶派傳入本縣,先後在縣城西郊建淨室寺,仙根寺,鹿齡寺。影響日益擴大。西鄉牛肉幹的生産規模随之擴大,以縣城為主,遍及縣城西南各鄉鎮。現有大中型加工廠5個(國家認證達标廠家,均分布于城關鎮)個體作坊50多個。

漢中美味--西鄉牛肉幹的曆史淵源

牛肉幹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詩經》和《禮記》兩部古籍中就有記載。不過古代牛肉幹的制作工藝簡單。 西鄉牛肉幹已有數百年的曆史,據史料記載,于明朝初期,伊斯蘭教傳入西鄉,随之傳入别具風格的民族食品牛肉幹。封建社會。回族除個别地主富商之外,大多數生活貧困。城鎮回民多以行商走販為主,尤以經營飲食及屠宰業者最多。曾有歌謠曰:“笆笆牆,爛草房;妻賣醬豆,夫宰牛羊;戶無隔夜糧,冬夏缺衣裳。”可見當時回民生活之苦狀。為了生機,回民開始将牛肉幹推向市場。并在古老工藝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加工技術,提高工藝,選料講究,操作嚴謹,制作精細。至此,西鄉清真牛肉幹譽滿三秦,成為酒宴款待賓客和旅遊的友善佳肴,又是饋贈親友的珍品。建國後,黨的“國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城鎮中的回民從事工商業,生活得到保障。1951年,全縣有8個教坊,14座清真寺,15名阿訇。到此,西鄉清真牛肉幹進入鼎盛節段。在此過程中,牛肉幹的發展經過了幾個重要的曆史時期。1958年,“大躍進”中,清真寺多被關閉,牛肉幹生産受到嚴重影響;1962年予以糾正,大部厘清真寺得以恢複,牛肉幹生産重新走向繁榮;但1966年”文革”開始後,宗教活動再次受到極大的沖擊,鹿齡寺等部分寺院遭受嚴重破壞,牛肉幹生産幾乎完全停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拔亂反正,宗教政策得到逐漸落實,沙河、文貫、私渡等地的清真寺均恢複了宗教活動之後,西鄉清真牛肉幹日見繁榮,逐成為地方名産,聞名省内外,并流傳民間至今。

牛肉幹的生産曆史悠久,是傳統手工藝的典型代表。西鄉牛肉幹原料取之于當地特産的優種黃牛“西鎮牛”的前後軀之主要肌肉群,既選擇肌腱和精肉,剔出筋等結締組織,切成條塊狀,經鹽漬,加香料與名貴藥材和成調料,烘烤而成。西鎮牛肉質鮮嫩,脂肪分布均勻,味美色鮮,内含水分較少,肌腱部分富有彈性。是省标“鹿齡牌”牛肉幹的唯一原料。

西鄉牛肉傳統制法共分三個階段,16道工序,曆時15天精制而成。

1、取皮整形

取當地特産的優種黃牛“西鎮牛”的前後軀之主要肌肉群,即選擇肌腱和精肉,取掉油皮,剔去筋等結締組織,切成條或塊。洗去血污,瀝淨水分。

2、腌制烘烤

将整形瀝淨後的牛肉加食鹽,并用适當的調料,均勻撒抹在肉塊上,放入溶器淹制。因季節不同,以腌透入味為準。夏季24小時,冬季2—3天。腌後肉塊加壓排水,上爐烘烤成半成品,烘烤時以樹枝樹葉,木碳或紅外線烘箱烘制。爐溫保持在70—80℃,3小時後将爐溫降至多50℃取出,以溫水刷洗,肉幹表面咖啡色。

3、配料煨煮

将半成品肉幹放入留宿汁(百年老湯)鍋中用文火煨煮。湯内加入各種佐料:桂皮、八角、生姜、花椒、蔥段、食鹽、草果、小茴香等。湯水以淹沒肉幹為度,先急火燒開,後小火文煮,到熟而不爛,香氣四溢時(一般1.5—2小時)即可出鍋涼幹既為成品便可包裝。

漢中美味--西鄉牛肉幹的曆史淵源

西鄉牛肉幹已有數百年的曆史。有史料依據的傳承關系。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據《西鄉縣志》及《穆氏家族譜》記載。伊斯蘭教約于明初傳入西鄉(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随之傳入别具風味的民族食品牛肉幹。西鄉清真牛肉幹始制于清同治年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有伊斯蘭教徒馬氏一族,以制作牛肉幹為業,世代相傳。到馬德富這一代(以上傳承關系已無法追溯),親傳給兒子馬元業,女兒馬桂業;馬桂業與穆氏聯姻後,又親傳給兒子穆發華;穆發華傳給兒子穆欣。

漢中最棒的微信公衆平台,它集合漢中曆史,文化,美食,街拍,旅遊,戶外等多種元素。歡迎大家關注與投稿,健康快樂的城市生活,在路上與您同行!

搜尋微信『漢中在路上』

一位漢中間歇性精神病患者的奇特視界觀,和自我話療史,歡迎漢中朋友們的關注訂閱!

在路上微信号:hz2752286698

微信搜尋搜尋“漢中在路上”部落客個人微信:37988908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