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志》導讀第一百二十七講:蜀書·黃權/李恢/呂凱傳

作者:讀書是福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曆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三書已合為一書。#曆史#

《三國志》導讀第一百二十七講:蜀書·黃權/李恢/呂凱傳

黃權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時别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谏曰:“左将軍有骁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及先主襲取益州,将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先主假權偏将軍。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将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先主為漢中王,又領益州牧,以權為治中從事。及稱尊号,将東伐吳,權谏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将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将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将所領降于魏。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

【譯】黃權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人。年少時做過郡中吏役,益州牧劉璋征召他做主簿,當時别駕劉松建議應該迎接劉備,讓他征讨張魯。黃權勸谏說:“左将軍劉備有骁勇名聲,現在請他過來,如果想用部下之禮對待他,就不能使他滿足,如果用賓客之禮對待他,那一國不能有兩位君王。如果客人有泰山般的安穩,那君主就有累卵般的危難。現在可以守邊境以等待時局穩定。”劉璋沒有聽從,最後派使者迎接劉備,并讓黃權出京作廣漢縣縣長。等到劉備攻擊奪取益州,将帥們分别占領了益州各郡縣,各郡縣都望風依附孫權,黃權緊閉城門堅守。直到劉璋投降才前往到劉備那投降。劉備讓黃權代理偏将軍,等到曹操攻破張魯,張魯逃奔進入巴中,黃權進谏說:“如果是去漢中,那三巴之地就無法振興,這是割去了蜀地的大腿與手臂啊。”于是劉備以黃權作為護軍,率領各将迎接張魯。張魯已經傳回南鄭,又往北投降曹操,但突然攻破杜濩、樸胡,殺了夏侯淵,占據漢中,都是黃權的計謀。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依然兼任益州牧,讓黃權作治中從事。等到劉備登基,将要往東征讨吳國,黃權勸谏說:“吳人強悍善戰,再加上大軍順流而下,進軍容易退兵難,臣請求作為先驅以探敵人虛實,陛下應該坐鎮後方。”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讓黃權做鎮北将軍,帶領江北軍隊,防禦魏國軍隊,劉備自己在江南。等到吳國将軍陸議趁着長江水流沖破蜀軍的包圍,蜀軍江南的部隊戰敗先,劉備撤軍。但傳回的道路阻隔,黃權不能傳回蜀地,是以率領所帶領的部下投降魏國。蜀國有關部門依法執行,上報将黃權的妻子兒女收押,劉備說:“我辜負了黃權,他沒有辜負我。”依然像過去一樣對待他的家人。

《三國志》導讀第一百二十七講:蜀書·黃權/李恢/呂凱傳

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将,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将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後得審問,果如所言。及先主薨問至,魏群臣鹹賀而權獨否。文帝察權有局量,欲試驚之,遣左右诏權,未至之間,累催相屬,馬使奔馳,交錯於道,官屬侍從莫不碎魄,而權舉止顔色自若。後領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軍司馬宣王深器之,問權曰:“蜀中有卿輩幾人?”權笑而答曰:“不圖明公見顧之重也!”宣王與諸葛亮書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歎述足下,不去口實。”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權遷車騎将軍、儀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侯。子邕嗣。邕無子,絕。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随衛将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于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譯】魏文帝曹丕對黃權說:“您舍棄悖逆天命的人而效忠順應天命的人,是想要效法陳平、韓信的做法嗎?”黃權回答說:“臣受過劉備的特殊禮遇,既不能投降吳國,也無路傳回蜀地,是以歸順我朝。況且敗軍之将,免于一死就是幸事,還有什麼羨慕古人的呢?”魏文帝很是贊賞,任命他為鎮南将軍,封為育陽侯,加官侍中,讓他陪坐同乘一輛車。蜀國投降的人有人說,黃權的家中家屬已被誅殺,黃權知道是虛假之話。沒有立即發喪,後來經過确切消息,果然像黃權所說的。等到劉備去世的消息傳來,魏朝的群臣都互相慶祝,而隻有黃權沒有笑。魏文帝察覺到黃權很有氣量,想要使他震驚,派部下召見黃權,趁他還沒來,催促他的人接二連三,使者騎馬催促,絡繹不絕,官屬侍從都膽戰心驚,而黃泉言談舉止,神色自若。後來黃權兼任益州刺史,又調任到河南。大将軍司馬懿非常器重黃權,問他說:“蜀地有多少像你這樣的人呢?”黃權笑着回答說:“沒有料到您如此看重我。”司馬懿給諸葛亮寫信說:“黃公衡是快意之士,每次談論起您,都贊不絕口,不改初言。”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黃權升任為車騎将軍,儀同三司。第二年去世,谥号為景侯。他的兒子黃邕繼承爵位。黃邕無子,是以爵位無人繼承。黃權留在蜀地的兒子黃崇,擔任尚書郎,跟随衛将軍諸葛瞻抗擊鄧艾。到了涪縣,諸葛瞻盤桓不前,黃崇多次勸諸葛瞻應該以急速前往占據要地,不要讓敵人得以進入平地。諸葛瞻依舊不采納,黃崇以至于痛哭流涕。适逢鄧艾率軍長期長驅而入,諸葛瞻且戰且退到了綿竹,黃崇統帥軍隊激勵将士,與敵決一死戰,在戰場上被殺害。

《三國志》導讀第一百二十七講:蜀書·黃權/李恢/呂凱傳

李恢字德昂,建甯俞元人也。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寝而不許。後貢恢于州,涉道未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讬名郡使,北詣先主,遇於綿竹。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别駕從事。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先主問恢:“誰可代者?”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甯,朱褒反叛於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甯。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於昆明。時恢衆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绐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裡,乃今得旋,不能複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将軍。後軍還,南夷複叛,殺害守将。恢身往撲讨,鉏盡惡類,徙其豪帥于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乏。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甯太守,以還居本郡。徙居漢中,九年卒。子遺嗣。恢弟子球,羽林右部督,随諸葛瞻拒鄧艾,臨陳授命,死于綿竹。

【譯】李恢,字德昂,建甯郡俞元縣人。當過軍中的督郵,他的姑父爨習是建伶縣縣的縣令,有犯法之事,李恢因為他的事而被免官。太守董和因為爨習是地方上的大姓,是以将他的事壓下,并保留住李恢的官位。後來又舉薦李恢到周州中,他還沒有到州府,得知劉備從葭萌傳回攻打劉璋。李恢知道劉璋必敗,劉備必成,是以就假借郡中的使者,往北去拜見劉備,在綿竹相遇。劉備很贊賞他,讓他跟随直到雒城,并派他到漢中跟馬超交好,馬超于是從命歸附。成都平定後,劉備兼任益州牧,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來他被投降的俘虜誣陷,說他參與謀逆,執法部門将他押送到劉備面前,劉備知道事實不是這樣,又升遷他為州中别駕從事。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去世,劉備問李恢說:“誰能代替鄧方呢?”李恢回答說:“人的才能各有長短,是以孔子說:‘要依據他的才能而任用他’。況且明主在上那下臣就會盡職,是以先零戰役,趙充國說‘不如用老臣’,臣自不量力,希望陛下明察。”劉備笑着說:“我的本意也是有意于你。”于是,就任命李恢為庲降都督,讓他持符節任交州刺史,治所在平夷縣。劉備去世後,高定在越巂橫行,雍凱在建甯跋扈,朱褒在牂牁反叛。丞相諸葛亮南征,先經由越巂,而李恢取道向建甯。各縣大聯合,在昆明将李恢的部隊圍困,當時李恢的兵數比敵人少數倍,又沒有得知諸葛亮的消息,就假意對南人說:“大軍糧草已盡,想要撤退,我們離開家鄉很久,現在得以傳回,假如不能回到北面,就打算與你們同謀造反,是以以實相告。”南人相信了這些話,是以對李恢部隊的圍困開始怠慢松懈,于是李恢率軍出擊,大破敵軍,一直追逐敗軍,往南到了槃江,東面到了牂牁,和諸葛亮率領的部隊互相呼應。南方平定後,李恢因為軍功最多,被封為漢興亭侯,加官安漢将軍。後來大軍傳回,南方少數民族再次反叛,殺害當地守将。李恢親自前往征讨,鏟除叛賊中的惡人,将他們的首領遷往成都,從叟、濮少數民族中征調耕牛,戰馬,金銀,犀角,皮革以供應軍用,是以在當時這些方面的物資沒有缺乏。建興七年,交州歸屬東吳,解除了李恢的刺史職位,改為兼任建甯太守,讓他傳回本郡居住。後來又遷居漢中。建興九年,李恢去世,他的兒子李遺繼承爵位。李恢弟弟的兒子李球,是羽林右部督,跟随諸葛瞻抗擊鄧艾,臨陣受命,在綿竹戰死。

《三國志》導讀第一百二十七講:蜀書·黃權/李恢/呂凱傳

呂凱字季平、永昌不韋人也。仕郡五官掾功曹。時雍闿等聞先主薨於永安,驕黠滋甚。都護李嚴與闿書六紙,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其桀慢如此。闿又降於吳,吳遙署闿為永昌太守。永昌既在益州郡之西,道路壅塞,與蜀隔絕,而郡太守改易,凱與府丞蜀郡王伉帥厲吏民,閉境拒闿。闿數移檄永昌,稱說雲雲。凱答檄曰:“天降喪亂,奸雄乘釁,天下切齒,萬國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腦塗地,以除國難。伏惟将軍世受漢恩,以為當躬聚黨衆,率先啟行,上以報國家,下不負先人,書功竹帛,遺名千載。何期臣仆吳越,背本就末乎?昔舜勤民事,隕于蒼梧,書籍嘉之,流聲無窮。崩于江浦,何足可悲!文、武受命,成王乃平。先帝龍興,海内望風,宰臣聰睿,自天降康。而将軍不睹盛衰之紀,成敗之符,譬如野火在原,蹈履河冰,火滅冰泮,将何所依附?曩者将軍先君雍侯,造怨而封,窦融知興,歸志世祖,皆流名後葉,世歌其美。今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遺讬孤,翊贊季興,與衆無忌,錄功忘瑕。将軍若能翻然改圖,易迹更步,古人不難追,鄙土何足宰哉!蓋聞楚國不恭,齊桓是責,夫差僣号,晉人不長,況臣於非主,誰肯歸之邪?竊惟古義,臣無越境之交,是以前後有來無往。重承告示,發憤忘食,故略陳所懷,惟将軍察焉。”凱威恩内著,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節。及丞相亮南征讨闿,既發在道,而闿已為高定部曲所殺。亮至南,上表曰:“永昌郡吏呂凱、府丞王伉等,執忠絕域,十有馀年,雍闿、高定偪其東北,而凱等守義不與交通。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會為叛夷所害,子祥嗣。而王伉亦封亭侯,為永昌太守。

《三國志》導讀第一百二十七講:蜀書·黃權/李恢/呂凱傳

【譯】呂凱字季平,永昌郡不韋縣人。他在軍中擔任五官掾功曹,當時雍闿等人得知劉備在永安去世,驕矜愈加滋長。都護李嚴給雍闿寫了一封六張紙的信,向他說明其中的利害,雍闿隻回答一張紙說:“聽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現在天下鼎立,有三種不同的曆法,是以在遠處的人心中惶恐,不知歸附哪裡。”他的狂悖傲慢到如此地步。雍闿又向東吳投降,東吳遙任雍闿為永昌太守。永昌在益州郡的西面,道路阻隔,跟蜀地隔絕,又改換了太守人員,呂凱和複丞,蜀郡人王伉一起率領和激勵,官吏百姓,閉守四境,抵禦雍闿。永凱多次給永昌釋出檄文,勸誘呂凱,呂凱回答檄文說:“上天降下災亂,英雄趁機四起,天下咬牙切齒,萬邦都心中悲痛。臣民無論大小,都想着忠誠盡力,肝腦塗地,免除國難。想到将軍您世代深受漢家恩典,我認為您應當親自招集人馬,率先行動,向上報答國家,對下不負先人,以求功勞能書于史冊,留名千載。哪想到您向東吳臣服,背叛根本呢。過去舜帝勤勉于百姓政事,在蒼梧去世,史籍都贊賞他,流芳千古。他葬身江南,多麼悲傷。周文王、周武王承受天命,周成王才能平定天下,先帝承受天命,海内外風歸附,朝臣聰明敏銳,上天降下安康。而将軍您看不到盛衰的記載,成敗的征兆,就像野火燎原,人踏冰河,一旦火滅冰消,您将依附什麼呢?過去将軍您的先父雍侯,與漢朝結怨卻受封,窦融知道東漢将興,是以歸順世祖,都是留名後世的,世代歌頌他們的美德。現在丞相諸葛亮英才傑出,在事情未開始前就覺察到,接受先主的托孤遺命,輔佐漢室興隆,跟衆人相處無所偏差,獎賞功勞不記小過如果将軍能幡然醒悟,改變圖謀,重新走向正道,那古代賢人不難追記,永昌這塊小地方哪裡足夠您管理呢?楚國對周朝不敬,齊桓公問責,夫差僭号稱霸,晉國抑制它的勢力增長,更何況,你所臣服的并不是明主,誰肯歸附呢?我認為古人大義,為臣者不和境外之人交往,是以前後和您有來往。再次收到您的檄文,我發憤忘食的大略陳述心中所想,希望将軍仔細考慮。”呂凱的威勢信譽在軍内很顯著,被郡中人信賴,是以能保全自己的名節。等到丞相諸葛亮往南征讨雍闿,大軍已出發在路上,而雍闿已經被高定的部下所殺。諸葛亮到了南方,上表說:“永昌郡吏呂凱、府丞王伉等堅守忠義守衛邊境,已有十多年,雍闿、高定在東北方面威逼他們,而呂凱等人堅守正義不與他們來往,沒有想到永昌地區的風俗竟如此敦厚正直。”就任命呂凱為雲南太守,封為陽遷亭侯。此時是否呂凱被叛亂的少數民族殺害,他的兒子呂翔繼承爵位,而王伉也被封為亭侯,擔任永昌太守。 

《三國志》導讀第一百二十七講:蜀書·黃權/李恢/呂凱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