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恢:南人治南中,效果斐然

作者:秉筆春秋呂書生
李恢:南人治南中,效果斐然

萬裡南中路,秋風幾驿亭。最近寫的内容沒什麼順序,基本上是想到誰就寫誰了,等忙過這段時間就準備開始按時間順序寫一遍三國了。本篇來聊聊李恢,字德昂。

李恢是益州建甯郡俞元人,他與孟獲一樣都是南中大姓出身,焦、雍、婁、爨cuàn、孟、量、毛、李均為南中大姓,其中爨習還是李恢的姑父,在講究門當戶對的年代,豪族之間互相聯姻很常見。爨習作為建伶líng令時,李恢還隻是督郵,他因為爨習犯法被連坐免官,不過益州太守董和考慮到他們在地方的影響力,也就沒有處理李恢,要不然說董和在這裡深得民心呢。

“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寝而不許”——《三國志·李恢傳》

“與蠻夷從事,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三國志·董和傳》

李恢本來是要前往益州州府的,但是他在路上聽聞劉備領兵來攻打劉璋,他判斷了一下形勢認定劉璋肯定不是劉備的對手,是以假裝自己是益州郡的使者跑去拜見劉備。他在綿竹遇到了劉備,那會兒劉備剛擊退張任、鄧賢等人的圍攻,劉備對于李恢這種上趕着投誠的表現很高興,後來接待馬超的工作也是李恢負責的。

劉備拿下益州後讓李恢擔任功曹書佐、主簿,當時有俘虜誣陷李恢要謀逆,導緻李恢直接被捕,但劉備很信任李恢,不僅沒有處置李恢,反而讓李恢升任益州别駕從事。章武元年(221年),庲lái降都督鄧方逝世後,劉備就詢問李恢建議誰來接任,庲降都督是主管南中地區的,李恢對此表示“莫若老臣”,放着我來。

劉備回應“我心中的人選也是你”,畢竟李恢屬于加入季漢陣營最早的那批南中士人,他還出身于南中地方豪族,更容易去調和地方沖突。同時李恢還兼領了交州刺史,他遙領的這個交州刺史直到建興七年(229年)才被拿掉,因為吳國與季漢瓜分天下的時候交州是劃給了吳國的。

劉備去世後不久南中爆發叛亂,越巂xī郡叟帥高定、益州郡豪強雍闿kǎi、前季漢牂柯zāng kē 太守朱褒均發動叛亂。諸葛亮在處理叛亂時也是兵分三路來應對,諸葛亮前去讨伐高定,馬忠去攻打朱褒,而李恢負責去平定益州郡。

注意,益州郡是在建興三年(225年)改為建甯郡的,這是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才改的,是以諸葛亮讓李恢去益州郡也是看中了他在這裡的影響力。但是諸葛亮斬殺了高定,馬忠擊敗了朱褒,而李恢被益州郡豪強們圍攻了,他使用了詐降計,假裝要與叛軍同流合污,趁着叛軍們松懈一舉突圍,也迎來了諸葛亮的部隊。

也就是李恢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才能這麼做,換做他人很難取得叛軍的信任,是以平定南中叛亂李恢有很大的功勞,他牢牢地牽制了益州郡的兵力。等諸葛亮班師回朝後,李恢被封為安漢将軍,賜爵漢興亭侯,但這時南中夷人再次發動叛亂,諸葛亮已經傳回成都了,還是李恢出手平定了叛亂。李恢不僅把作亂的夷人首領送到了成都,還把他們部落中的金銀皮革充入府庫,以此補充軍費開支。

建興七年(229年),李恢卸任交州刺史、庲降都督,改任建甯太守,他本身就是建甯郡人,這也是少有的違背了三互法的例子,對于李恢來說也是衣錦還鄉了。建興九年(231年)李恢在漢中逝世,他的侄子李球後來在綿竹戰死。順便,李恢憑着自身的貢獻也名列《季漢輔臣贊》,“奮擊舊鄉”這話其實挺微妙的,想來李恢與同鄉們還有些恩怨,否則晚年也不至于從建甯遷居漢中。

“安漢宰南,奮擊舊鄉,翦除蕪穢,惟刑以張,廣遷蠻、濮,國用用強。”——《季漢輔臣贊》

豈意南中歧路多,千山萬水分鄉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