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七年之癢:為了你能繼續愛我,我要給你找個小三

作者:唐風宋月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大觀三年(1109年)九月,趙明誠遊靈岩寺,雖然“宿兩日乃歸”,李清照卻作《鳳凰台上憶吹箫》之詞細述相思之苦: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奁塵滿,日上簾鈎。生怕離懷别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七年之癢:為了你能繼續愛我,我要給你找個小三

了解了這首詞的内涵,就明白了為什麼趙明誠長途跋涉三百餘裡,到達靈岩寺,卻隻“宿兩日乃歸”的原因了。分開愁,相守也愁,李清照似乎一生生活在愁海當中。“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這究竟是怎麼樣的緣故?

李清照情緒波動系于兩件事情:夫妻感情和夫妻二人共同的收藏事業。

趙明誠稍微疏遠她,李清照就會把小别視為訣别,将薄酌寫為宿醉,把清愁寫成痛苦;沒有如願以償得到喜愛的金石古物,李清照就情緒低落,她也喜愛金石收藏,但投入精力不及丈夫。在理智上,她也明白,想要在金石收藏領域有所成就,光是在家考據勘校是遠遠不夠的,出去考察搜尋是必須的功課;但從感情上講,她舍不得丈夫遠離她去訪古尋幽。情感與理智的沖突結果,就是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佳構,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待解之謎。

李清照自幼成長于膏粱之家,長大嫁入顯宦之門,夫妻和美,似乎沒有理由時不時悲從中來。但是一讀李清照詞作,讓人無法直視撲面而來的悲苦氣息。在平靜安定的生活中,想要涵育出觸動靈魂深處的感觸與情懷,惟一途徑就是拟想的愛情失落。顯然,悲痛比快樂更容易入詞。李清照靈魂深處有一種無法與旁人訴說的空寂感,李清照耽溺于這種感覺而無法自拔,轉而将之化為文字,自成一片天地。

“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奁塵滿,日上簾鈎。”這種情慵意懶的心态,正是趙明誠短暫出行的沉重心理負擔。她是知書識禮的人,為什麼會如此?本來應該開開心心安排丈夫出行的,為何又愁苦萬分打不起精神?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七年之癢:為了你能繼續愛我,我要給你找個小三

緊接着,詞人在其作品中解釋她的“新瘦”原因道:“非幹病酒”,也不是“悲秋”。而是“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既然知道留不住,為什麼不順勢而為,反而如此激動?詞的下片隐隐約約為讀者解開了懸念:“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東漢浙江剡縣人劉晨、阮肇深入天台山采藥,結果迷路,遇二仙女邀至其家,結為夫妻。後來,二人思念家鄉,告别仙女離去。是以後人将遇仙另娶之人稱為“武陵人”。

綜合詞意可知,李清照害怕丈夫一去不複返。

據《宋會要輯稿-崇儒四》記載,政和二年(1112年)七月,趙明誠長兄趙存誠以秘書少監的身份言事,次兄趙思誠于同年被擢為中書舍人。兩個兄長再入政壇,趙明誠重新出仕也是指日可待。趙明誠頻繁外出尋訪考察碑刻,既是為了争取早日完成《金石錄》初稿,也是在為複出做準備工作。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舊愁未去,又添新愁,李清照的愁并非無的放矢。第一個有幸讀到此詞的不會是别人,這是李清照專門寫給趙明誠的。

在“欲說還休”的背後,隐藏了詞人無盡的心事。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七年之癢:為了你能繼續愛我,我要給你找個小三

官本位的專制制度,三從四德的儒家教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孝道觀念,這些都是壓在李清照頭上沉重的大山。

趙挺之死後,其妻郭氏率領子女、媳婦歸居青州私第。趙挺之三子人稱“三誠”,史稱“三子皆有賢德,以母夫人高年,家居不仕,講學博古,琴書自娛。”

李清照因“無嗣”,在這樣的大家庭中地位如何不問可知。趙明誠無後是郭老太太心底的痛,她一定會強迫兒子納妾。李清照自知無嗣而愧對丈夫,勢必不能公開反對趙明誠納妾。在彼時,她必須顧大局、識大體,不但不可以反對丈夫納妾,甚至還要違背意願的主動張羅。

這種中國傳統女性的賢惠善良,曆來為封建衛道士所頌揚。李清照表現出來的大度,實際上是迫于無奈之舉。以她的修養與心性,當然不會去尋死覓活。這種無法排遣的郁悶,隻好将詞作當作吐槽的平台了。

愛情是自私的、排他的,李清照這樣做,等于把心愛的丈夫往别的女人懷裡推。是以,她的心情非常沖突,非常痛苦,而這種痛是不足為人道的。正因為這個原因,李清照在内心深處十分害怕,趙明誠的短暫離開會成為噩夢的開始。是以就有了“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的句子。

可以想象,趙明誠讀了此詞之後,心底一定五味雜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