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己亥年)秋,農曆九月,六科十三道都給事中張海等劾奏戶部尚書楊鼎、工部尚書王複、南京兵部尚書薛遠、吏部侍郎錢溥,說是此時天下四方發生水災、旱災,全都是因為這四個人妨害國政、為官失職所導緻的,故而,建請朝廷,應當将這四人黜退罷免。
那麼,被科道劾奏的這四位官員,又是何等人物呢?
楊鼎(公元1408年~公元1485年)陝西鹹甯(西安市屬舊地)人,字宗器。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會試奪魁,繼而殿試,又中榜眼,授編修。曾建言朝廷,修饬戎備、通漕三邊。也先寇略京師,诏令其行監察禦史事,募兵兖州。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官至戶部尚書。湖廣連年發生饑荒,朝廷發放倉廪儲糧已盡,遂采納其建議,再發放府庫存貯銀布,購買大米,以備災荒。淮、徐、臨、德四倉,存粟将盡,其上疏朝廷,建情行贖罪、中鹽、折鈔、征逋等六事,遂使諸倉有了儲蓄。居官持守廉潔,緻仕,卒。
王複(公元1416年~公元1485年),字初陽,固安(今屬河北)人。明英宗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升通政參議。也先進犯北京,他邀請大臣迎請朱祁鎮。衆人懼怕,不敢前往,他請求前往,偕趙榮出城,敵寇露刃于兩旁,他夾行中間,無所畏懼。還,升右通政,再升通政使。明英宗天順(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中,曆任兵部左、右侍郎。明憲宗成化元年(公元1456年)升兵部尚書。毛裡孩擾邊,他出巡陝西邊備,在邊地建置,多合機宜。改官工部,居位十二年,謹守法度,超過其在兵部時的名聲。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加封太子少保。被彈劾,緻仕歸。久之,乃卒。贈太子少保,谥莊簡。
薛遠(公元1413年~公元1493年)廬州府無為州(今屬安徽)人,字繼遠;工部尚書薛祥(從俞通海歸朱元璋)之孫。明英宗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公元1450年~公元1457年)時,遷戶部郎中。明英宗天順(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初,擢升右侍郎,改任工部,奉诏塞開封決河;還,仍改戶部。明憲宗成化中,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以忤汪直,免官。
錢溥(公元1408年~公元1488年)松江府華亭(今屬上海)人,字原溥,号九峰,一号瀛州遺叟。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進士;授職檢讨;教内書館,修《寰宇通志》。明英宗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出使安南,冊封其王黎灏。明憲宗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中,累官南京吏部尚書,緻仕卒。谥文通。有《使交錄》、《秘閣書目》。

張海等人對楊鼎、王複、薛遠、錢溥劾奏之後,朝廷并未予以許可。
楊鼎最初與劉叔溫(即劉珝[xǔ],叔溫是其字)關系較為密切。後來,劉叔溫常請托楊鼎為自己辦事。因為楊鼎無法全部滿足劉叔溫的請托要求,是以,劉叔溫便對楊鼎懷恨在心。
這個時候,楊鼎才知道,張海等人的劾奏,其實是劉叔溫在背後主使的。
那麼,這位劉叔溫又是誰呢?
劉珝(公元1426年~公元1490年)山東壽光人,字叔溫,号古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進士,授編修。明憲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進職吏部左侍郎,充任講官;次年(公元1475年)以本官兼翰林學士,入閣參與機務;很快,進升吏部尚書,謹身殿學士。後因萬安構陷,乞休歸鄉。卒,谥文和。有《劉古直集》。
在得知被劾奏的事情之後,楊鼎便與王複上疏朝廷,請求緻仕。
朝廷收到楊鼎與王複的上疏之後,并未予以許可,還将他們一起慰留下來。
随後,楊鼎再次上疏,請求緻仕,這樣,朝廷才應允其請求。
許可楊鼎緻仕之後,明憲宗朱見深還賜敕:
給予楊鼎驿站車馬,以便其回歸原籍;官方每月給予其俸米三石,每年給予其皂隸四人。
當日事起,錢溥因進呈表章,前往京師拜谒皇帝。是以,他是在半途之上聽到自己被劾奏的事情。到達京師之後,拜見過皇帝之後,錢溥是最後出宮的。
那時,吏部尚書尹旻詢問錢溥江南地方的時事。
錢溥回答說是:
南直隸地方大豐收,請把這個功勞歸于諸位官員;北直隸地方發生大水災,這個災害,就讓錢溥我與薛遠來承擔吧!
聽錢溥這麼一說,尹旻就笑了。
因為,錢溥與薛遠所管轄地域,均在南直隸;北直隸的水災,怎麼說,也輪不到他們來承擔吧。
為此,尹旻說是:
“諺語說是‘女婿牙疼,卻去灸丈母娘的腳後跟’。”
尹旻說完,在場官員哄然大笑。
這個話後來傳到了皇宮大内,還成了禁中的笑料。
因為有張海等人劾奏,不得已,錢溥也上疏朝廷,請求緻仕。
此前,薛遠因為被劾奏而退居。在本年的春天,因為皇帝近侍與吳绶共同助力,薛遠才被朝廷起複,參贊南京守備機務。這個時候,薛遠聽到自己被劾奏的事情,他也急馳上疏,請辭其職。結果,朝廷降旨,對薛遠進行了褒揚慰留。此事便暫時作罷。
到了這一年年末,執掌權柄者又想尋找空缺官位,以便安排自己的親信和知己。于是,掌權者便與宦官汪直謀議,再次教唆并指使科道官員,又一次啟動對王複、薛遠、吏部尚書鄒幹的劾奏,說是應該罷黜他們。
那麼,這次劾奏中,新增的鄒幹,又是什麼角色呢?
鄒幹,(約公元1413年~公元1491) 字宗盛,左春坊左庶子鄒濟之子。明仁宗朱高熾監國,命為應天府學生。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進士。明代宗景泰(公元1450年~公元1457年)初,由兵部郎中超升兵部右侍郎。因有才幹,為于謙所倚重。不久,改任禮部右侍郎兼庶子,請令諸生輸粟入學讀書;納粟入學自此始。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後任禮部尚書、太子少保。被彈劾,乞休。死,谥康靖。
彈劾王複、薛遠、鄒幹的奏折上呈之後,朝廷猶豫多日,不予許可。
但是,汪直還是極力推動罷免一事,他就把奏章留在禁中,然後傳旨,将王複、薛遠、鄒幹賜歸故裡。
這三人之中,隻有鄒幹一人賜歸時所受的朝廷恩典與楊鼎相同。
到了次年(公元1480年)上元日(農曆正月十五日),朝廷的降敕到達南都(南京),改任戶部尚書陳俊取代薛遠的職位,為南京兵部尚書。
朝廷敕書到達南京,當時,薛遠正與陳俊等一起在工部飲酒。得道驿報之後,薛遠大驚失色,一衆官員也為之愕然不已。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