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天隻談軍隊戰事,其他事情一概不問”:君臣一緻挫敗也先訛詐陰謀

作者:國家人文曆史

文|黃金生

土木堡之戰以後,也先認為明軍皆不足懼,不顧攻打紫荊關後士卒疲憊,需要休整,竟然兩日急行二百公裡,讓瓦剌鐵騎人困馬乏,軍隊士氣受到很大影響。進抵北京當晚,彰義門(廣安門)外明軍将領高禮、毛福壽便襲擊瓦剌軍隊,斬殺數百人,并奪回一千多被瓦剌俘去的明軍。也先見明軍陣容整齊,準備充分,不敢貿然進攻。這時,太監喜甯又有了壞主意,他唆使也先以英宗為誘餌,借議和誘于謙等人前往迎駕,乘機擒獲,明軍将無首而潰。但是于謙等人并不上當,隻派遣官職低微的通政使參議王複和中書舍人趙榮朝見明英宗。兩人在德勝門八裡外的土城進入也先的軍營,見到了太上皇,頓首拜泣。把敕書和羊酒等禮物交給也先,也先十分不悅,認為禮物太過輕微,說王複你等乃是小官,可令禮部尚書胡濙、吏部尚書王直、兵部尚書于謙、大将石亨、右都禦史楊善等前來見我,并多帶金銀布帛。二人回報,景帝和部分廷臣有些動搖,派人征求于謙意見,于謙回答:“社稷為重,君為輕。今天隻談軍隊戰事,其他事情一概不問。”于謙堅定的态度使景帝放棄了幻想,君臣協調一緻挫敗了也先的訛詐陰謀。

“今天隻談軍隊戰事,其他事情一概不問”:君臣一緻挫敗也先訛詐陰謀

于謙在堅拒議和同時,已做好備戰準備。在接到郭登的戰報後,京師即行戒嚴。初八日,于謙受命提督各營軍馬,并赦原大同主将劉安及因交趾事下獄的成山侯王通出獄,協守京師。衆臣集議守京師之策,王通主張挑築城外溝壕,太監興安鄙之,認為這是最怯懦的辦法。石亨主張“毋出師,盡閉九門”,堅壁清野,以拖垮敵軍,應該說這是老成之策,因明軍新敗之餘,士氣不高,瓦剌軍騎兵骁勇,僅用10天就直趨北京城下,長驅900裡,其勢甚銳,北京堅城深壕,易守難攻。但于謙認為“賊張甚矣,而又示之弱,是愈張也。”(《明通鑒》卷二十四)主張列軍城外迎擊敵人,即背城死戰、破釜沉舟。這種戰法,置士兵于死地而後生,可以激勵士氣,對敵可示誓死抗戰之決心。

于謙以其雄才大略,在朝廷危急之中,毅然采取這一孤注一擲之戰法,将京師22萬兵布列于京師九門之外,總兵官石亨、副總兵範廣列陣于德勝門(位于城北西側);都督陶瑾鎮守安定門(位于城北東側);廣甯伯劉安鎮守東直門(位于城東北側);武進伯朱瑛鎮守朝陽門(位于城東南側);都督劉聚鎮守西直門(位于城西北側);副總兵顧興祖鎮守阜成門(位于城西南側);都指揮李端鎮守正陽門(位于城南);都督劉得新鎮守崇文門(位于城南東側);都指揮湯節鎮守宣武門(位于城南西側)。諸将皆受石亨節制。于謙把兵部日常事務交給侍郎吳甯處理,自己身披甲胄,赴德勝門外石亨軍,以迎敵鋒。軍陣部署完畢後,“悉閉諸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在決戰前夕的會議上,于謙下令:“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殺敵,臨陣,将不顧軍先退者,立斬!軍不顧将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這就是明代曆史上著名的軍戰連坐法,此後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過這一方法。

這還不夠,于謙又令錦衣衛巡城,見城中甲士拒不出戰者,立斬!同時要求兵部侍郎吳甯,決戰之日,九門關閉,凡擅自入城者立斬!三軍唯有死戰! 在瓦剌騎兵逼近城下前,四方勤王之師陸續抵京,甯陽侯陳懋率浙江軍入衛,宣府總兵楊洪率軍二萬,遼東副總兵焦禮、施聚率軍三萬,永平參将胡镛帶軍二萬入援。監察禦史白圭、李賓、夏裕等又從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各府招募民壯到聽候調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