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南的鄭和為什麼能率艦隊下西洋

作者:版納雨林老侃羅新中

出生于雲南省晉甯的明朝欽差總兵太監鄭和,自明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率艦隊七下西洋,遠航東南亞、南亞、西亞,直至東非海岸的37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是人人皆知的事兒了。但是,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選鄭和率艦隊下西洋,這裡面卻是很有說道的。

有人說,明成祖朱棣隻是以選鄭和率艦隊下西洋,是因為鄭和是明成祖最信得過的人。不錯,這個說法有道理。這麼天大的事兒朱棣一定要選一個自己最信得過的人統帥,不然的話,那麼龐大的艦隊和無價的财産被拐走了,或者在出使中間把事兒辦砸了,那可不是鬧着玩的。

鄭和确實是朱棣最信得過的人。鄭和11歲在雲南省晉甯被明軍俘虜并被閹割之後,經南京,到北京,進入燕王府,成為燕王朱棣的侍仆直至成為貼身侍衛,後來跟随朱棣南征北戰不僅在抗擊北方勢力侵擾的作戰中屢立戰功,而且還在靖難之役中協助朱棣擊敗了朱允炆将領李景隆,為朱棣最終篡位登基建立了卓越功勳。

1399年,鄭和跟随朱棣從大甯(内蒙古甯城)傳回北平,發現大學營北平城被明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的大兵所包圍。李景隆的大營駐紮在北平城東鄭村壩,奉建文皇帝之命以削蕃之名欲鏟除燕王朱棣勢力。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鄭和提議自帶八百騎兵突襲李景隆的大營。朱棣當即挑選了八百騎兵精銳,交由鄭和指揮。鄭和率領八百騎兵在一天深夜偷襲鄭村壩明軍大營,八百名騎兵沖入大營,來回砍殺,明軍死傷無數。朱棣見鄭和的騎兵突襲取得成功,指揮主力部隊沖向明軍,連破明軍七營。北平城中燕王兒子朱高熾也從東直門率兵殺出,和鄭和内外夾擊,李景隆力戰不支,率餘部逃走。朱棣、鄭和、朱高熾所率三部勝利會合,進入北平城。戰後,朱棣舉行慶功宴,對衆将士說,此戰首功,當屬鄭和。朱棣見鄭和手中的劍已經鈍了,就将自己随身所佩寶劍贈予了他。朱棣登上皇位後,為了表彰鄭和在鄭家壩之戰的戰績,特禦書“鄭”字,賜給鄭和作姓(鄭和原姓馬,姓名馬和)。并将其提拔為内官監太監,官居正四品,成為了當時權力最大的宦官。

有人說明成祖朱棣隻是以選鄭和率艦隊下西洋,是因為鄭和具有統帥千軍萬馬的才能。這話也很對。明朝下西洋的艦隊規模有二百多艘艦船,二萬多人馬,每次出使都在兩年以上時間,面對陌生的航線,陌生的國家和地區,往返行程上十萬海裡,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統帥根本無法應對各種情況。事實證明鄭和是一位才能超強的統帥。鄭和率艦隊在艱辛的出使中,剿滅了強大的海盜集團,戰勝了圍攻截殺中國艦隊的外國軍隊,通過努力與所到各國和地區建立了信任、友誼與貿易關系,使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感受到來自遙遠的中國人民的友好與善意,甚至在中國艦隊離開後還有多地建立紀念館,廟宇,紀念碑感恩紀念。

有人說明成祖朱棣隻是以選鄭和率艦隊下西洋,是因為鄭和高大魁梧,出身高貴,通曉文墨,信奉伊斯蘭教和佛教。不錯,這個說法也是很有道理的,率艦隊出使西洋根本上還是辦外交,艦隊統帥也就是外交最高使者,統帥具備以上條件對于完成使命具有重大的加分作用。

鄭和為中亞血統,身材魁偉應該不假。與鄭和同是朱棣親信的術士袁忠徹在他寫的《古今識鑒》中描述鄭和為,“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極貴,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因為袁忠徹和鄭和同為朱棣身邊人,生活在一起,他寫的應當是非常可信的。

鄭和的先祖賽典赤·贍斯丁曾為雲南省第一位省長(平章政事),鄭和的爺爺和父親都曾任雲南滇陽候,也都經過緬甸、斯裡蘭卡、印度,前往沙特阿拉伯麥加朝過聖,被稱作馬哈隻(巡禮人),是以說他出身高貴,通曉通曉文墨也應該不假。曆史記載鄭和受家族影響信奉伊斯蘭教,進京後又皈依了佛教,也應當是不會錯的。

朱棣選下西洋艦隊的統帥,以上條件都是必須的。但是,朱棣選的是一位率艦隊出使西洋的統帥,僅以上條件還不夠。擔任這個統帥,首先應當通曉航海知識,這是至關重要的條件。大洋浩瀚,航海就要造巨大的艦船,統帥要熟悉并要監督艦船建造;艦隊駛入大洋就面對無邊蒼茫,統帥要能夠把握正确航向,引領艦隊駛出迷茫,到達目的地;艦隊在大洋上遇到巨風駭浪,統帥要具有足夠的海洋知識趨利避險,保證艦隊的安全。縱觀朱棣身邊,具備這個條件的人,恐怕也隻有鄭和這個“矮個子”了。

鄭和出生于雲南省晉甯,晉甯緊鄰滇池。上古時期,滇池水域上千平方公裡,現在的昆明城當時是一望無際的水面。元朝因興修水利使湖水降至五百餘平方公裡,但也還是巨大的淡水湖。這裡湖面廣闊,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更高。元代詩人王升在他寫的《滇池賦》中描述當時的滇池是“一碧萬頃,渺渺茫茫。控滇陽而蘸西山,瞰龜城而吞盤江。”清代詩人孫髯翁描述滇池是“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闊無邊!”

自古以來滇池上漁業興盛,古時滇池邊上西山腳下曾經住有專事捕魚的“普特人”,他們全身黢黑,居頂不遮雨牆不擋風的草棚,纏破魚網為衣,具有“浪裡白條”的功夫,長年遊凫在滇池裡憑手抓魚用嘴叼魚。元代末期,滇池漁業非常發達,湖面上白天千帆點點,夜晚魚燈燦爛。滇池岸邊專門設有供魚民交易的市場以及官府收取魚稅的魚課司,形成了一條至今仍存的魚課司街。當時這裡造船業也非常發達,最大已可造上百噸的船。滇池裡不光有漁船,還有運輸船,官府遊船,風平浪靜時官員都會攜帶家人乘船夜遊滇池,對月飲酒吟詩。

在滇池邊上的滇陽候家庭中長大的鄭和,自然對造船,航行,水性,以及漁獵都非常熟悉,他家有豪華的大型官船,甚至有可能他家還有很大的漁船隊。

滇池相對于大海沒有可比性,但是在朱棣環顧周圍,挑選對造船,航行,以及水性有所知的人時,鄭和這個略有所知的“矮個子”就比一無所知的人顯得非常突出和高大了。是以綜合以上所有條件,朱棣標明鄭和為下西洋艦隊統帥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鄭和受命後,依靠自己原有的基礎和後期的不斷刻苦學習,對航海知識全面深入掌握,無論是監督造船還是率艦隊航行都圓滿完成使命,成為中國一代著名的航海家。

雲南的鄭和為什麼能率艦隊下西洋

鄭和帶往印度的罾網,滇池漁民也使用同樣的捕魚工具(網絡圖檔)

雲南的鄭和為什麼能率艦隊下西洋

鄭和帶往印度印罾網,滇池漁民也使用同樣的捕魚工具(網絡圖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