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云南的郑和为什么能率舰队下西洋

作者:版纳雨林老侃罗新中

出生于云南省晋宁的明朝钦差总兵太监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率舰队七下西洋,远航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海岸的37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儿了。但是,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选郑和率舰队下西洋,这里面却是很有说道的。

有人说,明成祖朱棣只所以选郑和率舰队下西洋,是因为郑和是明成祖最信得过的人。不错,这个说法有道理。这么天大的事儿朱棣一定要选一个自己最信得过的人统帅,不然的话,那么庞大的舰队和无价的财产被拐走了,或者在出使中间把事儿办砸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郑和确实是朱棣最信得过的人。郑和11岁在云南省晋宁被明军俘虏并被阉割之后,经南京,到北京,进入燕王府,成为燕王朱棣的侍仆直至成为贴身侍卫,后来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不仅在抗击北方势力侵扰的作战中屡立战功,而且还在靖难之役中协助朱棣击败了朱允炆将领李景隆,为朱棣最终篡位登基建立了卓越功勋。

1399年,郑和跟随朱棣从大宁(内蒙古宁城)返回北平,发现大本营北平城被明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的大兵所包围。李景隆的大营驻扎在北平城东郑村坝,奉建文皇帝之命以削蕃之名欲铲除燕王朱棣势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郑和提议自带八百骑兵突袭李景隆的大营。朱棣当即挑选了八百骑兵精锐,交由郑和指挥。郑和率领八百骑兵在一天深夜偷袭郑村坝明军大营,八百名骑兵冲入大营,来回砍杀,明军死伤无数。朱棣见郑和的骑兵突袭取得成功,指挥主力部队冲向明军,连破明军七营。北平城中燕王儿子朱高炽也从东直门率兵杀出,和郑和内外夹击,李景隆力战不支,率余部逃走。朱棣、郑和、朱高炽所率三部胜利会合,进入北平城。战后,朱棣举行庆功宴,对众将士说,此战首功,当属郑和。朱棣见郑和手中的剑已经钝了,就将自己随身所佩宝剑赠予了他。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了表彰郑和在郑家坝之战的战绩,特御书“郑”字,赐给郑和作姓(郑和原姓马,姓名马和)。并将其提拔为内官监太监,官居正四品,成为了当时权力最大的宦官。

有人说明成祖朱棣只所以选郑和率舰队下西洋,是因为郑和具有统帅千军万马的才能。这话也很对。明朝下西洋的舰队规模有二百多艘舰船,二万多人马,每次出使都在两年以上时间,面对陌生的航线,陌生的国家和地区,往返行程上十万海里,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统帅根本无法应对各种情况。事实证明郑和是一位才能超强的统帅。郑和率舰队在艰辛的出使中,剿灭了强大的海盗集团,战胜了围攻截杀中国舰队的外国军队,通过努力与所到各国和地区建立了信任、友谊与贸易关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感受到来自遥远的中国人民的友好与善意,甚至在中国舰队离开后还有多地建立纪念馆,庙宇,纪念碑感恩纪念。

有人说明成祖朱棣只所以选郑和率舰队下西洋,是因为郑和高大魁梧,出身高贵,通晓文墨,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不错,这个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率舰队出使西洋根本上还是办外交,舰队统帅也就是外交最高使者,统帅具备以上条件对于完成使命具有重大的加分作用。

郑和为中亚血统,身材魁伟应该不假。与郑和同是朱棣亲信的术士袁忠彻在他写的《古今识鉴》中描述郑和为,“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因为袁忠彻和郑和同为朱棣身边人,生活在一起,他写的应当是非常可信的。

郑和的先祖赛典赤·赡斯丁曾为云南省第一位省长(平章政事),郑和的爷爷和父亲都曾任云南滇阳候,也都经过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前往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过圣,被称作马哈只(巡礼人),所以说他出身高贵,通晓通晓文墨也应该不假。历史记载郑和受家族影响信奉伊斯兰教,进京后又皈依了佛教,也应当是不会错的。

朱棣选下西洋舰队的统帅,以上条件都是必须的。但是,朱棣选的是一位率舰队出使西洋的统帅,仅以上条件还不够。担任这个统帅,首先应当通晓航海知识,这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大洋浩瀚,航海就要造巨大的舰船,统帅要熟悉并要监督舰船建造;舰队驶入大洋就面对无边苍茫,统帅要能够把握正确航向,引领舰队驶出迷茫,到达目的地;舰队在大洋上遇到巨风骇浪,统帅要具有足够的海洋知识趋利避险,保证舰队的安全。纵观朱棣身边,具备这个条件的人,恐怕也只有郑和这个“矮个子”了。

郑和出生于云南省晋宁,晋宁紧邻滇池。上古时期,滇池水域上千平方公里,现在的昆明城当时是一望无际的水面。元朝因兴修水利使湖水降至五百余平方公里,但也还是巨大的淡水湖。这里湖面广阔,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更高。元代诗人王升在他写的《滇池赋》中描述当时的滇池是“一碧万顷,渺渺茫茫。控滇阳而蘸西山,瞰龟城而吞盘江。”清代诗人孙髯翁描述滇池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自古以来滇池上渔业兴盛,古时滇池边上西山脚下曾经住有专事捕鱼的“普特人”,他们全身黢黑,居顶不遮雨墙不挡风的草棚,缠破鱼网为衣,具有“浪里白条”的功夫,长年游凫在滇池里凭手抓鱼用嘴叼鱼。元代末期,滇池渔业非常发达,湖面上白天千帆点点,夜晚鱼灯灿烂。滇池岸边专门设有供鱼民交易的市场以及官府收取鱼税的鱼课司,形成了一条至今仍存的鱼课司街。当时这里造船业也非常发达,最大已可造上百吨的船。滇池里不光有渔船,还有运输船,官府游船,风平浪静时官员都会携带家人乘船夜游滇池,对月饮酒吟诗。

在滇池边上的滇阳候家庭中长大的郑和,自然对造船,航行,水性,以及渔猎都非常熟悉,他家有豪华的大型官船,甚至有可能他家还有很大的渔船队。

滇池相对于大海没有可比性,但是在朱棣环顾周围,挑选对造船,航行,以及水性有所知的人时,郑和这个略有所知的“矮个子”就比一无所知的人显得非常突出和高大了。所以综合以上所有条件,朱棣选定郑和为下西洋舰队统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郑和受命后,依靠自己原有的基础和后期的不断刻苦学习,对航海知识全面深入掌握,无论是监督造船还是率舰队航行都圆满完成使命,成为中国一代著名的航海家。

云南的郑和为什么能率舰队下西洋

郑和带往印度的罾网,滇池渔民也使用同样的捕鱼工具(网络图片)

云南的郑和为什么能率舰队下西洋

郑和带往印度印罾网,滇池渔民也使用同样的捕鱼工具(网络图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