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小綱:明明可以靠顔值,怎麼最後就靠了才華?

作者:藝術和繪畫

我第一次知道“葉小鋼”這個名字,還是很多年前在《文彙》雜志上看到一篇寫他的文章。内容都忘記了,竟然還記得名字寫法,以緻于昨天在大劇院看他的第五交響樂《魯迅》,對背景海報上的名字“葉小綱”好一陣疑惑,按理說這麼大的音樂會不會出這麼低級的纰漏,于是上網去查,這下更迷惑了,幾乎“鋼”、“綱”各半,但也總算查到點“蛛絲馬迹”,在叫葉小鋼時他寫文章就經常落筆為“葉小綱”。全可當作是筆名或藝名吧。改偏旁部首做藝名,我一下能想起的隻有大美女呂繡菱(呂秀齡)。

葉小綱:明明可以靠顔值,怎麼最後就靠了才華?

中央音樂學院77、78級,是改革開放後中央音樂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當年的葉小綱就像是《大江大河》裡的宋運輝一樣,趕上了鄧小平的第一撥兒的政審大赦,才得以進入中國音樂的最高學府。之前在工廠裡作了6年鉗工的他,每一次藝考都卡在了政審這項。77、78級作曲系就像是中國音樂創作十年壓抑後的一次井噴,至今都是無法超越的作曲系神話。被稱作是作曲系“四大才子”葉小綱、譚盾、瞿小松、郭文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葉小綱不僅是其中當之無愧的顔值擔當,也是“四大”中第一個舉行作品音樂會和獲獎最多的那一個。

葉小綱:明明可以靠顔值,怎麼最後就靠了才華?
葉小綱:明明可以靠顔值,怎麼最後就靠了才華?

猜猜他們都在哪裡

77、78級作曲系的傳奇還得益于也出自那一屆作曲系的劉索拉的那篇小說《你别無選擇》,反正我每看到一個劉索拉同班的作曲家,都會下意識地跟小說裡的人物去對下号,盡管作家肯定有她“拆分重組”和“張冠李戴”的狡猾伎倆,但強行“窺出端倪”也是我們讀者樂此不疲的一種低級趣味。小說裡長得好看又最早成功的人物身上應該都會有葉小綱的影子吧。那篇小說對我的影響之深,以緻到昨天的音樂會上,看到優雅婀娜的大提琴手還會想起小說中寫管弦樂系的姑娘都漂亮,看歌劇演員扯老大的嘴巴唱歌,又想起小說裡作曲系的說聲樂系的同學是“叫驢”,當場忍不住“撲哧”出來。估計候唱的演員會有點詫異,唱個歌劇有那麼好笑嗎?

葉小綱:明明可以靠顔值,怎麼最後就靠了才華?
葉小綱:明明可以靠顔值,怎麼最後就靠了才華?

葉小綱曾說,作曲家要100年後見分曉,就是要看100年後還有沒有人演奏你的作品。聽他的作品便可知,他也是按這個标準來要求自己創作的。交響樂雖然源自西方,但作為一個中國的音樂家想在藝術上有所建樹就不能完全因循舊固有模式,在昨晚的交響樂中,我們就聽到一些中國民族樂器竹笛、琵琶等與西洋樂器的對話,尤其埙聲響起時更是一大亮點,讓人的目光情不自禁地在場上搜尋發出埙聲的方位,在所有樂器都奏響時,埙依然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存在。這就像交響樂中的民族之聲吧。

葉小綱:明明可以靠顔值,怎麼最後就靠了才華?

用音樂書寫魯迅是葉小綱年輕時代的夢想,在“音樂家夢”之前他曾經做過一段“作家夢”,作鉗工的第一個月工資就用來買了一套《魯迅全集》,反複讀了很久,可以說葉小綱的文字功底最早就是師承于魯迅,而且至今每每重讀魯迅的作品還能激發出一些新的感悟。基于對魯迅作品的深刻認識,葉小綱才能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從文字描述到音樂刻畫的一次飛躍,讓魯迅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複活于音樂之中。

葉小綱:明明可以靠顔值,怎麼最後就靠了才華?

葉小綱曾為大量的電影作曲e ri e,包括陳逸飛的電影《人約黃昏後》,許鞍華導演的《半生緣》、《玉觀音》等等。身為最帥的作曲家,葉小綱也曾“天生麗質自難棄”地拍過一部電影《琴聲如訴》,還是男主角,因為拍攝過程中過于緊張,浪費了不少膠片,讓他深感自己光靠顔值吃飯是不行的,還是得靠才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