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餘隆、葉小綱聊《大地之歌》:在唐詩的靈感上讓東西方深度相遇

作者:藝綻

在他的大女兒去世後,作曲家馬勒不得不辭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的職務,後來被診斷出患有心髒病。馬勒在漢斯·貝特格(Hans Bettger)的《中國長笛》(The Flute of China)中的唐詩中找到了慰藉,他選擇了其中的七首為兩位歌手和管弦樂隊創作《大地之歌》;另一首地球之歌誕生了,在馬勒去世近百年後。

餘隆、葉小綱聊《大地之歌》:在唐詩的靈感上讓東西方深度相遇

兩部跨越時空的作品在上海交響樂團錄制的宇龍專輯《大地之歌》中相遇。今年早些時候,這張專輯由古典音樂制作人DG Deutsche Grundy制作,在全球範圍内發行,Michelle DeYoung和Brian Jade,張麗萍和沈陽演唱了馬勒和葉小剛的《地球之歌》的聲樂部分。10月14日,《地球之歌》的創意藝術家們再次齊聚一堂,分享他們的音樂見解和專輯制作的幕後故事,并借助北京國際音樂節。

主題以與兩首音樂形成鮮明對比的方式開始。馬勒、葉小剛的《大地之歌》第六首以離别曲為主題,還選了孟昊昊《宿霧大師山房到叮大不去》、王偉《告别》兩首唐詩,但各自的音樂卻充滿了奇妙的差異。比如,雖然同樣與王偉的詩句《但要問,白雲無盡》做結尾,女高音米歇爾·德揚演唱了馬勒部分,歌曲交織在一起豎琴,鋼闆鋼琴閃爍的聲音,不可預知,葉小剛聽到了掙紮和面對未來的突然;在自己的創作中,葉小剛加了一句"站在山頂俯瞰生活"的笑聲,接着四川鑼、馬鑼高響,接着又引出隆隆的鼓聲,仿佛雷雨逼近。

餘隆、葉小綱聊《大地之歌》:在唐詩的靈感上讓東西方深度相遇

葉曉剛

"這笑,不是每個人都能笑出來。葉小剛聽過國外歌手的版本,因為沒有歌劇基礎,笑聲隻能幹巴巴的"哈哈哈",張麗萍學平劇,演出效果完全不同。從音樂本身到更深層次的探索,是東西方文化觀念的碰撞。

餘隆、葉小綱聊《大地之歌》:在唐詩的靈感上讓東西方深度相遇

宇龍

"這些古詩,馬勒像油畫一樣處理它,葉小剛像水墨畫,有白的空間。宇龍覺得有趣的是,兩部作品中都存在相似的對比。馬勒的《大地之歌》,用德語,孟浩然的《歌月夜聲清涼,風泉滿是聽》描寫得格外詳細:晚上有一棵松樹,樹上有月亮,月光帶來涼意,然後聽到泉水的聲音......"德國人可能試圖把事情說得很清楚,中國人的習慣,留下了很多想象力。餘龍也從葉小剛的音樂中産生了隻有中國人的"走出去"的感覺。他記得很多年前,指揮家李德倫曾說過,馬勒的《大地之歌》應該譯成"大地之歌"更為貼切,因為作曲描繪了作曲家處處"陷入塵埃的心情"。

專輯《大地之歌》就像一個受控的變數,斷然聚焦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但在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的記憶中,卻常常處于"差點不錄制"的邊緣。去年年底,錄音在Sseinity Hall進行,Michelle DeYound和Brian Jade不得不從國外旅行。有一次,米歇爾被困在法蘭克福機場,布萊恩不得不從維也納飛回紐約獲得簽證,每張機票都取消了一兩次。在錄音開始前幾天,飽受腳傷困擾的張麗萍以為自己處于錯誤狀态,壓力最大,甚至以為自己根本不會錄制。

餘隆、葉小綱聊《大地之歌》:在唐詩的靈感上讓東西方深度相遇

面對如此多的困難,為什麼不推遲或取消錄制呢?在俞龍看來,這是專輯需要被聽到的時刻。在疫情爆發阻礙國際交流的時代,"對不同文化的善意和寬容更為必要。""當中國人已經熟悉了馬勒和貝多芬等音樂巨星的作品時,"西方對東方的了解必須上升到更高的水準。在這個層面上,葉小剛認為,音樂可能是一種比文字更直接的通用語言。

在錄制專輯時,《地球之歌》還采用了杜比全景格式,展示了表演的細節和作曲家的想法。分享活動也在杜比影院舉行,在先進音響技術的支援下,音樂的色彩更加鮮明,比如葉小剛的四川鑼、馬鑼,在電影院的不同地點響起,宇龍聽到一股"幽靈般的森森"氣味,這是他在音樂廳舞台上難以捕捉到的一種感覺。對于音樂家來說,技術為從創作到表演的一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俞龍也堅持認為,科技隻是藝術的一翼,如果中國故事要走向世界,需要更多像葉小剛的《地歌》這樣的作品出現。"外國人不能想起中國文化,隻能讓人想起唐人街、舞獅和小吃。俞龍号召音樂家不僅要停留在表面,要潛入内心,要創作出一部真正挖掘出中國文化内涵作品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