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德風苑】葉小綱:用“中國特色”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家國情懷是激發創作最重要的火花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是自己的使命

作者: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明德風苑】葉小綱:用“中國特色”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家國情懷是激發創作最重要的火花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是自己的使命
葉小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院長、國際音理會副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北方皇家音樂學院國際作曲主席等。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推進中國文化國際表達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是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戰略任務。音樂作為中國文化寶庫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藝術形式一同承載着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承擔着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任。中國的音樂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向世界推廣代表中國文化的中國音樂作品。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就是這樣一位善于并執着于用中國音樂講述中國故事的音樂家。在他不斷問世的音樂作品中,透露着他的人文思考,彰顯着他的家國情懷。他從燦爛的中華文化、人類共同的情感及世界和平等題材出發,用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将自己對中華文明的诠釋推向世界,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全世界展現着可愛可敬的中國,講述着精彩紛呈的中國故事。“中國不缺少生動的故事,而是缺少講故事的能力。”對于如何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葉小綱說:“音樂創作應當注重接地氣與高大上的互相促進,作品既要上接高端,也要下接地氣,既要創作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端藝術作品,也要時刻銘記為人民創作這個初衷。”

葉小綱出身書香門第、音樂世家,他的父親葉純之是新中國早期音樂拓荒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前曾在香港為中國共産黨地下組織工作。上世紀40年代,葉純之在香港邵氏鳳凰等多家電影公司任作曲,創作了《翠翠》《嫦娥》等近百部電影音樂,回國後盡管有20餘年無法從事音樂創作,但在人生最後10年作品噴薄而出,為《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等多部電影設計原創音樂。在父親的熏陶下,音樂和讀書成了葉小綱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他從小飽讀詩書,尤其對中國曆史經典著作頗有心得。

對葉小綱來說,中國文化是一個寶藏,賦予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32歲時,葉小綱留學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憑借着傑出的音樂造詣,很快在西方專業音樂界嶄露頭角,但他并不留戀在美國擁有的一切,毅然選擇回國。“我是中國人,中國的文化背景不能丢,中國人的精神也不可少。”葉小綱說,隻有踏在祖國的土地上,心裡才踏實。

回國後,葉小綱緻力于将西方古典音樂、當代音樂的創作技巧與中國的音樂元素、審美意趣創新融合,特别是在作品中加入竹笛、古筝等民族樂器和詩詞、平劇、川劇等傳統文化元素,創作了一系列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音樂精品。“這些傳統文化元素,承載着中國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我要把它們以今人之文藝表達出來,讓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再次得以弘揚。其中最難的可能是尺度的把握和藝術的表達。但無論什麼時代、什麼藝術形式的表達,若想成為長久流傳的經典之作,首先離不開家國情懷的滋養,家國情懷始終是激發藝術工作者創作最重要的火花。”他的《将進酒》是為朗誦唐代詩人李白著名詩篇譜寫的作品,形成朗誦、伴奏、演唱相結合的音樂表達;《臨安七部》是以白居易、蘇轼、歐陽修、陸遊、王昌齡、楊萬裡等吟誦杭州及西湖的詩篇為詞創作的大型聲樂交響樂,作品的旋律素材全部來源于浙江杭嘉湖平原的民歌與民間音樂,使其不僅有高遠的文學意境,而且具備深厚的吳越文化底蘊;《悲欣之歌》是由李叔同的詩譜成的曲,首次采用中國傳統聲韻與西洋音樂相結合的方式,使聽衆在樂曲中領會中國近代以來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除了基于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音樂創作,紅色文化也是葉小綱創作的一個重要來源和方向。《我遙遠的南京》《和平祭》,是葉小綱為紀念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同胞所創作的。這兩部作品,不是對那段經曆聲嘶力竭的控訴,也不是憤怒情緒的宣洩,展現的是當代中華兒女對曆史的緬懷、追思和對世界和平珍愛的一種民族情緒。當提到為什麼創作這兩部作品時,葉小綱說:“完全出于有感而發,并沒有任何人提任務或要求。我想通過作品寄托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哀思,祈禱人類遠離戰争、和平長存。”《井岡回憶》則深情講述了井岡山的光榮曆史,贊頌了革命先烈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實作紅色主題和藝術性表達的完美結合。在創作中,葉小綱曾深入井岡山多日,站在黃洋界上舉目遠眺,冥思良久。他思考着,“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情、胸襟和氣魄?這也讓他聯想到自己,一種民族責任感油然而生。他對自己說:“作為一個藝術家,難道我沒有責任把這些東西表現出來嗎?我應該也必須為我們的國家做更多的事情。”

“身兼數職的葉老師公務非常繁忙,但他總能找出時間進行音樂創作,這源于他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跟随葉小綱多年的北京現代音樂節辦公室主任尹鋒對記者說,“葉老師時常工作到淩晨兩三點,第二天早晨依舊精神煥發地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

今年4月29日,葉小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特色是我們最大的王牌,無論作品也好、教學成果也好、學術音樂也好,中國特色必須要很鮮明,否則站不住,沒根。”葉小綱展望,“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學校為粵港澳大灣區服務、為國家服務,就一定要立足深圳、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未來要探索一條與衆不同的培養藝術人才的道路,就是要培養實幹型人才,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剛剛起步,一切皆有可能。”

“在音樂會現場,當古筝樂聲劃破空間的那一刻,我真的仿佛仰望到喜馬拉雅茫茫雲海中露出一天窗,天窗之中,珠穆朗瑪日照金山!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這是一位聽衆對葉小綱作品《喜馬拉雅之光》的評點,他的評點客觀中肯又富有文藝情懷。葉小綱的音樂作品,總能帶聽衆走向音樂所展現的某個地方、某個人或某種情感,觸動靈魂深處。這源自他多年的“行走”實踐。“在《喜馬拉雅之光》定稿之前,我曾7次去藏區。”葉小綱說,“藝術創作決不能閉門造車,‘行走’帶給我的不單是創作的源泉和靈感,還有思想意識、眼界胸懷,甚至三觀。”

在創作《和平祭》時,葉小綱深入到南京和江蘇其他城市,收集史實資料,采訪大屠殺幸存者,與他們在一起聊過去的苦難歲月,聊現在的平靜生活,“他們将衣服掀起,讓我看身上的傷疤”。與親曆者在一起、與人民在一起的日子,讓他對戰争與和平有了更為真切的感受,才使得他的作品與聽衆更好地達到情感上的深切共鳴。為創作《魯迅》,葉小綱曾多次探訪魯迅的足迹,從紹興魯迅故居到上海虹口的木刻講習所,再到北京的魯迅紀念館等。這些年,從西北大漠到嶺南山區,從江南水鄉到雪域高原,葉小綱走遍了祖國各地,去考察、調研,或采風、演出。正是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他開始思考,什麼是本真的藝術。所謂本,就是要有根。他認為,藝術的根在祖國大地之上,在人民群衆中間。一名藝術工作者要想掌握藝術的根本,就要熱愛腳下這片土地,就要不斷向人民群衆學習。

“作曲家需要多在生活裡‘泡’,從某種意義上說,好作品應該是用腳‘寫’出來的。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語,隻能被時代淘汰。”葉小綱堅定地說道,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音樂創作一方面有技術上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有感覺上的東西。這種感覺,也就是創作靈感,很多時候隻能深入當地,與老百姓交朋友才能找得到。

幾年前,有一次去山區調研,他見到當地的學齡兒童要從山上走數個小時的路程才能下山,每天都要往返于艱難的上學路途當中。出于作曲家的職業反應,葉小綱立刻想到為這所學校譜校歌。這件事也激發他作為音樂教育家開始認真了解和思考貧困地區的美育教育,并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提出關于文化精準扶貧的議案。他建議,加強中西部地區的音樂、美術等審美教育,讓更多孩子張開想象的翅膀。現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但他依舊為推動音樂普及、提高全國範圍的美育教育水準而奔走呼籲。“美育教育在當代中國是全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們很難有機會接觸書本,接觸音樂、美術,那麼他們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呢?”他說:“音樂教育還有一個獨特的功能,它是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培養,如果一個人從小接受音樂訓練,就會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明白學習音樂有規則,做人也有規則。明白做人的規則,還要明白做事的方法,那就是勤于訓練,精于業務,否則難免會荒廢學業,甚至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哪怕不進行專業學習,一個人多聽聽音樂,給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也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談到中國當代音樂的發展,葉小綱表示,作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他不僅要身體力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而且還要進一步發揮協會團結引領作用,鼓勵和支援更多音樂家通過不斷地深入基層,創作出更多适合百姓欣賞、易于被百姓接受的音樂作品,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為人民抒懷、為時代放歌,把中華民族優秀文藝推向國際舞台。

【明德風苑】葉小綱:用“中國特色”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家國情懷是激發創作最重要的火花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是自己的使命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葉小鋼創作交響曲《英雄頌》,圖為演出現場

作為一名在國際上頗有聲譽的音樂家,葉小綱認為,向世界宣傳好中國,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多年來,他譜寫了大量極富“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向國内外聽衆抒發和傳遞着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尤其是自2013年9月在美國紐約拉開“中國故事”專場音樂會系列巡演的序幕以來,中國文化自信實作了更為有效的音樂表達。

2008年,葉小綱曾為北京奧運會創作鋼琴協奏曲《星光》。在開幕式上,郎朗将作品精彩演繹給全球30億觀衆,展現了人類對星空的幻想和對生活的熱愛,也展現了現代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及對未來的樂觀與雄心。此後,這首協奏曲經常出現在展示中國當代音樂的國際演出中,好評如潮。葉小綱說:“我的音樂創作往往是在中國傳統音樂基礎上,融入德國古典音樂和美國當代音樂創作技巧的一種創新獨特的音樂形式,這在西方任何音樂曲式裡都找不到。我對中國幾十個民族的音樂傳統都很熟悉,這些構成了我作品美學層面上中國文化的支撐。”

2013年9月,“中國故事·大地之歌”專場音樂會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埃弗裡·費希爾音樂廳舉行。按照正常,林肯中心從預訂到演出一般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但這場演出僅耗時7個月。這場演出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主流交響樂團——美國底特律交響樂團首次為中國作曲家舉辦的專場音樂會,共演出《喜馬拉雅之光》《最後的樂園》和《大地之歌》三首作品。

這裡是《喜馬拉雅之光》的世界首演地。為使音樂更具中國味兒,作品中加入了古筝、竹笛、西藏鼓等中國民族樂器,并巧妙運用西方管弦樂團中标準銅管樂器模仿出銅号聲,借助打擊樂器組營造出隆重的樂鼓交響,模仿出白雲下、雪山旁宏偉的喇嘛廟中傳出的經誦号鳴之聲。“講述中國故事,真正的中國元素不可少,西方聽衆甚至音樂家對于中國的傳統樂器并不太熟悉,但當獨特的音色混入西方管弦樂演奏當中,他們頓時就聽到了不同意境,這種意境就是中國文化。”葉小綱說。

《大地之歌》是葉小綱根據七首唐詩于2005年創作的,這部作品與世界著名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大地之歌》同名,是一種音樂創新,也是向一百多年前馬勒的創作緻敬。早在1908年,馬勒就曾以李白、錢起、孟浩然和王維的七首唐詩德文版為歌詞創作了《大地之歌》,這是西洋音樂創作史上的首次。限于當時的翻譯水準,馬勒作品中很多詩句的文字和意境較原詩相差甚遠,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中國文化特點,但顯然不能稱之為“中國之聲”。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演奏完畢,現場聽衆先是意猶未盡地安靜了幾秒鐘,繼而爆發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他們沉醉于這些中西合璧的音樂作品中,被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特色”音樂深深吸引。

此後,葉小綱帶着他的“中國故事”在德國薩爾布呂肯和慕尼黑,英國倫敦、愛丁堡和格拉斯哥,法國南特、波蘭比得哥什、哥斯達黎加聖何塞、秘魯利馬等城市向世界各地的聽衆呈現。2017年10月,葉小綱攜手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與中國藝術家聯手呈現的“中國故事·大地之歌”在德國柏林音樂廳上演。“柏林是世界文化重鎮,柏林音樂廳更是曾經見證了許多曆史性作品的上演,能在柏林舉行講述中國故事的音樂會,說明中國當代音樂的創作能力和藝術感染力已經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如今,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葉小綱表示,中國音樂“走出去”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将沿着講述中國故事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在國際舞台上展示好中國聲音,傳遞好中國形象,抒發好中國情懷。采訪臨近結束,他滿懷期待并深情展望:“我希望通過一代一代中國音樂工作者的努力,未來有一天國際上最知名的藝術家們都能争先來到中國演出。”

(本文刊載于《中國紀檢監察》雜志2021年第21期,作者:曹雅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