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风土识小|“糖炒栗子”杂感

作者:仲富兰
风土识小|“糖炒栗子”杂感

旧时“糖炒栗子”图 仲富兰收藏

老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能不能活到九十九,不晓得,这该交给上帝去回答。我想,吃了晚饭活动活动,特别是一直坐着写字的人,或许有益,至少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吧。现在有了手机,微信上还有计步的数字,许多人搞得跟比赛一样,每天要走两三万步,去争抢那个第一。我不争也罢,就将这个项目删了。走多少路,怎么走,是我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不过,饭后与老伴一起散散步,在让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能与家人共享饭后放松的时光,何乐而不为?!

近来已进入深秋时节,气温忽高忽低,桂子飘香,特别诱人。记得那天傍晚,还未到掌灯时分,外出散步,被一股香味所吸引,只见一家出售“糖炒栗子”的铺子,我买了10元钱的栗子,也是数得过来的十几颗,热乎乎的,放在纸袋里,回到家很快就吃完了。这使我想到五六十年前的上海,每到秋天,在徐家汇虹桥路、华山路上,卖“糖炒栗子”的小贩就出现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都是铁皮电炉子转,转熟了,就出锅卖了。

那时的小贩通常在水果店边上,生起煤炉,架起一口大铁锅,好像有许多是彪形大汉,手持一尺来长、大约巴掌宽的铁铲,锃亮的炒铲有节奏地翻动着黑色的炒砂,时不时有亮如琥珀的栗子在黑砂中出没,炒栗子师傅还时不时将铲子伸进炉旁的饴糖桶里,蘸一下桶里金黄色透明的饴糖,拌在砂子里继续炒,空气里飘来一阵阵诱人的焦糖香,为什么叫“糖炒栗子”?可能就是由此而来。

这个架势很吸引人,卖栗子的摊主一边炒,一边叫卖,“糖炒栗子吃伐?又甜又糯的良乡糖炒栗子!”,那股香味会吸引很多顾客,当然对稚气未脱的学童是绝对有吸引力的,吵着喊着要大人买,而每当这时,我的善良的双亲,总是会满足我的愿望。

其实,“糖炒栗子”,应该是炒作方法。放饴糖是为了粘去栗子壳上的茸毛,炒出的栗子光亮好看,与栗子的甜味无关。上海人一直说是“良乡糖炒栗子”,“良乡”在哪里?我至今也没有搞明白,有人说在天津,北京人说根本不在天津,在京郊的房山县,我想,作为顾客,重在品味,搞清楚良乡的到底在哪里,好像也没有什么必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栗子种植国家,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选种培育,栗子品种也多,优良品种大概超过一百种,良乡栗子的特点是既甜又糯,最对江南人口味,所以上海人、苏州人都很喜欢食用。不过,细读史书,江南的栗子也不逊色,清人金友理撰《太湖备考》记载:“栗出东、西两山,东山西坞者尤佳。”金友理是吴县人,熟稔苏州风土人情,两山栗子,确实是栗子中的上品,栗子壳的颜色为油亮亮的褐色,既不同于咖啡色,也不同于赭石色,当地人就叫它“栗壳色”,已经成为现代人描述颜色时的一种专用色彩。

太湖边的东山与西山,确是吴地的两座宝山。此外,太仓、常熟、昆山、沙洲都是天下佳品的出产之地。南宋“石湖居士”范成大是苏州人,他撰《吴郡志》其中写道:“顶山栗,出常熟顶山,此栗比常栗小。香味胜绝,亦号麝香囊,以其香而软也,微风干之尤美。”顶山是常熟虞山北峰、大义方向,此地出产的栗子称为“麝香囊”,可见其香甜可口,弥足珍贵,常熟人亲切地唤作“本山栗子”。

东山、西山、虞山都产栗子,果肉质地细腻,有特殊的香甜口味,苏州人很钟爱。我曾经读过一个诗人咏“板栗”的诗,名字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一句“剥去冷酷的外表,奉献黄金般内里”,是将栗子人格化的吟咏,我不大懂诗,不过我从糖炒栗子联想到江南的栗子名声还没有“良乡栗子”大,还处于小众状态。

小众怎么了,“喜欢小众的东西,就不要在意大众的眼光”,条件成熟了,小是可以变大的。

2021年11月4日于沪上“凝风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