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字少游,人称淮海居士,北宋婉约派词人。大家对他的词作耳熟能详,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清丽凄美的词句,可能认为他只是一个风流才子。其实不然,秦观还是一个蚕业专家,他曾写过一部在中国农学史上负有盛名的专著《蚕书》,这部专著在世界蚕桑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淮海集》中,就收录有《蚕书》。

中国的蚕丝业历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中国农桑并举,蚕桑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初,著名考古学家李济说:“中国有历史就有关于蚕业史记载,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指数。”
但在宋代以前,有关蚕桑方面的专著却不多,只有少数文献资料有论述。比如《齐民要术》中的“种桑柘”的篇章,其中也提到过养蚕,但篇幅十分有限,可操作性不强。
秦观的老家在高邮。秦观年少时,除读书游历外,还直接参加过蚕桑生产,这使得他有机会观察和研究蚕桑,为写出《蚕书》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秦观在老家闲居时,写过《田居四首》,其中一首有诗句云:“入夏桑柘稠,阴阴翳墟落。新麦已登场,馀蚕犹占箔。”
秦观不仅自己亲自参与蚕桑方面的实践,他还带着学者那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有关蚕桑生产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思考和调研。他在《蚕书》的前言中写道:
考之禹贡,扬、梁、幽、雍,不贡茧物。兖篚织文......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乎?
也就是说:“人们为什么提起栽桑养蚕,独独都说兖州呢?那里是最好的吗?”带着这个问题,在北上赴京师途经济河之间,秦观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兖州,他发现农家妇女人人养蚕,而且形成 一种风俗习惯,于是,他对兖州的蚕桑产业进行了考察,并记录下了一些重要资料。
由此可见,秦观从事过农事生产,对蚕桑生产也是十分熟悉的。所以,结合他在老家高邮从事蚕桑养殖的经验,他写出《蚕书》这部专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蚕书》总结宋代以前兖州地区的养蚕和缫丝的经验。全书共11章,不到1000字,但言简意赅,可操作性强。可以说是一本简明的育蚕缫丝技术教科书。除去前言,正文分为十章,分别为:“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锁星、添梯、车、祷神、戎治。”其中“种变、时食、制居”是讲述蚕的生理特点以及育蚕技术;“化治、钱眼、锁星、添梯、车”讲述煮茧的方法、缫丝的设备和操作;“祷神”讲述民间养蚕的风俗;“戎治”讲述蚕业在西域的传播。
从《蚕书》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养蚕技术已具备了很高的科学水平。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地讲述了蚕的生理特点
秦观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蚕的生长发育规律,给出了各龄、各眠的龄期、眠期长短。如果将他给出的龄期、眠期和现代养蚕法相比,可以发现,除稚蚕期外,其它龄期、眠期长短,几乎没有差别。
秦观指出:“五日,色青;六日,白;七日,蚕已蚕,尚卧而不伤。”也就是,蚕在用人体体温催青的条件下,第五天蚕卵变青色,第六天再转白,第七天孵化。
这说明在北宋时期,人们对蚕的生理特点已经有了科学的记录。
二、科学地阐明了蚕的孵化技术
在《种变》篇中,秦观讲述了蚕的浴种孵化技术:“腊之日,聚蚕种,沃以牛溲,浴于川,毋伤其藉,乃县之。”意思是说,腊月时,蚕种要先用牛尿浇浸一下,然后放在河里淘洗干净,然后将蚕种悬挂起来。
为什么要用牛尿浴种呢?现代科学证实:首先,牛尿为弱碱性,能溶解蚕卵外层的蛋白质,使得幼蚕易于孵出;其次,牛尿含有磷酸盐、硫酸盐、盐酸盐等矿物质,可以去除蚕卵上的一些病原物。虽然,现在早已不采用这种方法,但古人的总结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同时,“浴种”为什么要在“腊之日”进行呢?用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来说,就是利用冬天的低温来选择优良蚕卵。
此外,当时采用的体温催青的意义十分重大。在古代没有测温设备,很难把握好,但是,由于人体是恒温37度左右,利用人体体温催青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科学地总结了蚕的喂养方法
在给蚕喂食时,秦观提出了蚕在不同阶段对饲料的不同要求。他说,饲养小蚕的桑叶要切碎,1寸大的桑叶切成20份,一天喂养5次;进入二眠后,1寸大的桑叶要切成10份,一天喂养6次......进入盛食期后,一天要喂10次。
现代蚕业科学表明,家蚕从五龄第三天起,绢丝腺迅速发育壮大,这时要求给桑量、给桑回数相应增加,充分保证蚕能够饱食,才能取得蚕茧稳产高产。
秦观能根据蚕的不同龄期,安排不同的给桑次数、给桑量和切桑标准,给了养蚕者科学的指导,这是十分可贵的。
他还提出“布叶勿掷,掷则蚕惊,毋食二叶。”意思是说,蚕眠后第一次喂叶,要轻放桑叶,不要猛掷,因为这样会让蚕受惊。而且,养蚕时只能喂养一种叶子,否则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要及时清除蚕沙和剩叶,以免滋生细菌,影响蚕的生长。
在《制居》一篇中,秦观指出“后茨之为簇,以居茧蚕凡茧,七日而采之”。意思是说,把迟熟蚕置于蚕架上层,簇置于下层,上簇后7天就可以摘蚕茧了。 这是利用了热空气上浮于上层,有利于迟热蚕老熟的特点。同时,他提出了“居蚕欲温,居茧欲凉,故以萑铺茧,寒之以风,以缓蛾变”的科学论断,这是说,在养蚕期间的温度要高一点,上簇结茧时温度要低一些,所以要用芦苇铺在蚕茧的下面,并开窗通风换气,以延缓出蛾。
秦观还提出了簇具的制作标准。他说:“种变方尺,及乎将茧,乃方四丈。织萑苇,范以苍筤竹,长七尺,广五尺,以为筐。”蚕在快要结茧时,需要4平方丈的地方,簇具要选用芦苇,养蚕之箔约7尺长、5尺宽,并且每层间隔9寸。
秦观《蚕书》问世之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恩师苏东坡也为之鸣不平。但在南宋嘉定年间,他的《蚕书》却开始走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蚕桑经济的发展。
根据南宋孙镛为《蚕书》所作的《跋》中记载:高邮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关注民生的汪太守,他知识渊博,读完《蚕书》后,他深有感触。但是,高邮的老百姓认为当地水土不适宜植桑,即使到了“谷贱而帛贵”之年,也不想改种粮为植桑。汪太守就对人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你们认为高邮不可以植桑养蚕,那么秦少游的《蚕书》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秦少游的妻子能养蚕我们现在的人就不能?”这让高邮的百姓们为之折服。于是,他亲自下令重新刻印秦观的《蚕书》,让高邮的蚕桑业再度走向了兴盛。
在我国蚕业史上,北宋是一个重要时期,北宋之前北方养蚕技术水平较高,南方较低。 北宋之后,北方蚕业技术传播到南方地区。秦观的《蚕书》推广了养蚕技术,使得南方的养蚕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蚕桑业逐渐占据了上风。
综上所述,秦观的《蚕书》向我们展示了北宋时期中国的蚕桑技术水平。书中蚕的孵化技术、蚕的喂养方法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我国的蚕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 1.蚕书,秦观 2.我国蚕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周匡明 3.秦观《蚕书》释义,蒋成忠 4.论秦观《蚕书》,魏东